松鸡(3) 体长为26—40厘米,体重302—509克。雄鸟和雌鸟的样子相差不多,体羽都是棕灰色,上面有暗栗色的横斑,其余下体为暗棕褐色而杂以白色;外侧尾羽为黑褐色的花斑状,并且具有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眼睛的虹膜是栗红色;嘴黑色;腿上被有羽毛,下面裸出的部分是红褐色。雄鸟与雌鸟的区别主要是雌鸟的颏和喉是棕白色的,而雄鸟的颏和喉是黑色的,边缘是白色的一圈。另外,雄鸟的头上不仅长有个短短的羽冠,而且在繁殖期间眼眉上裸露的皮肤变为红色,显得十分美丽。
它们特别喜欢栖居山谷或阳坡有浆果的稠密灌丛和山麓潮湿或靠近水域的林内,常常在背风的山坡或倒木旁活动。冬季到落叶桦树林与河流两岸稀树的乔木林地,这里阳光可以直接照射,日照时间也较长,而且具有多芽的枝条,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每天的活动时间和日出、日落时间的长短紧密相关。冬季大多活动在河流两岸及针阔叶混交林内,钻到地面的雪覆盖中过夜,其它季节常在地面有蕨类植物并且稠密的灌木丛的松林和臭松幼林内活动。冬季食物缺乏时,活动范围一般也相应扩大。叫声高而尖,音调相同,特别是在繁殖期鸣叫最为频繁。
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已经记录有30多种植物和10余种动物,东北大森林中的松子、榛子、橡子以及黑豆树、野樱桃、野蔷薇、牙疙瘩、草莓等都是它喜欢吃的食物,有时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蜗牛、蚂蚁和它的卵。在深秋、冬季和早春当地面被雪覆盖时,几乎完全是在树上觅食,与此相适应,它的爪上具有栉状缘,可以抓住冰滑的树枝,这是对冰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叫声:清晰的boorr boorr振翼声。炫耀叫声为拖长的吸吮音tseeuu-eee tititi。告警时为快速的pyittittittitt-ett-ett声。
栖息环境
松鸡(3) 典型的森林鸟类,大都栖住在下木及植被茂盛,浆果丰富的红松、冷杉、云杉等针叶林及柞树、桦树等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分布高度从海拔400米的低山丘陵到1800米左右的较高山地都能见到,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
松鸡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很大,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南到阿尔卑斯山和巴尔干半岛;向东到西西伯利亚、中亚、蒙古西北部和中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随着地理环境的不同,共分化有12个亚种,其中分布于中国的是阿尔泰亚种,仅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富蕴、布尔津、福海和哈巴河等县境内。[7]
繁殖方式
松鸡(3)以一雄一雌的单配制为主,但也存在多配制的倾向。在求偶、繁殖和育雏等方面,与其他松鸡科鸟类也都很相似。它主要通过叫声标志领域并相互联系,当两只雄鸟接近时,将发出低沉的警告声。炫耀时场面没有其他松鸡科鸟类那样喧闹宏大,而一般只是一只雄鸟和一只雌鸟在一起舞蹈和追逐,跑圈场所也比较隐蔽。
巢主要筑于树的基部,也筑于向阳的山坡和近水地段、倒木下、灌丛中落叶层较厚的地方等其他环境中。巢的大小为22X16厘米,高5厘米。5月中旬开始产卵,每窝6—12枚,最多为14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或黄褐色,有稀疏的红褐色斑点,大小为35.1—41.8×26.9—29.7毫米,卵重15.1—18.1克,孵化期为21—25天。
人工饲养
松鸡(3)1、雏期注意工作:
1.温度。1--10日龄育雏温度为37--32℃,温度每2天降1℃;11--20日龄为31--25℃;21--30日龄为25--20℃;31--60日龄为25--11℃,除阴雨天气外,正常天气白天不需给温,夜间室内适当给温;61--90日龄可在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在保证温度的同时,必须注意通风换气。保温的要求:(1)看鸡给温:如果雏鸡缩颈藏头,拥挤扎堆,说明温度偏低,要适当提高温度;如果雏鸡张翅喘气,饮水频繁,说明温度偏高,要缓慢降温;温度适宜时,雏鸡精神活泼,活动自由,散布均匀,采食正常。(2)看天给温:晴天减少加温次数,阴雨天增加加温次数。加温的方法可以采用电暖器、火炕、火墙等取暖,也可利用红外线灯、电褥子及电热管作为热能的来源。
2.湿度。1--10日龄育雏相对湿度为60%--70%;11--20日龄育雏相对湿度为60%--50%,每日要经常观察湿度计,发现湿度不适宜要及时调整,60日龄以后的雏鸡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加湿的方法可以采用加湿器加湿或地面喷洒水等方法加湿。
3.光照。1--10日龄雏鸡宜昼夜给光,光照时间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缩短,雏鸡长至30日龄以后夜间可以不给光,让其充分的休息。
4.饮水。初雏应先饮水后开食。初次饮水应饮青霉素水,浓度为2000单位/只·日,以消毒肠道。日常雏鸡饮水应采用自由饮水方式,这样有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
5.饲料。雏鸡应以雏期颗粒料为主,因为它的盲肠特别发达,所以饲料中应加拌粗纤维饲料,如玉米粉、麸皮等。为使雏鸡获得全面营养还应在饲料中适量添加鸡蛋、鱼粉、钙粉、小米、青菜、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6.防疫。1--4日龄小雏饮青霉素水,剂量2000单位/只·日,可预防雏白痢病的发生;10--14日龄雏饮用1次青、链霉素水,青、链霉素各2000单位/只·日,可预防鸡球虫病;11月份对鸡群作新城疫免疫预防接种,剂量按家鸡的1/5接种即可。
7.防啄癖。雏期易发生啄肛,啄羽等恶癖。为防止恶癖发生:(1)做好断喙工作。断喙在15--20日龄为宜,在断喙之前所用工具必须消毒,断喙时切去上喙1/3,下喙1/4为宜。(2)在笼舍内放置一些落叶松嫩枝让雏鸡啄食。(3)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进行治疗。(4)当发生啄癖时,必须将被啄伤雏鸡取出单独饲养治疗。(5)发现有淘气爱啄其它雏鸡的,可将淘气雏鸡隔离喂养。
8.密度。1--10日龄雏鸡密度为40--50只/平方米;11--30日龄雏鸡密度为20只左右/平方米,随着日龄的增大育雏密度逐渐减小;到60日龄后育雏密度应降至2--3只/平方米,育雏密度一定不能过大,否则易导致恶癖的发生。
9.防意外事故发生。对雏鸡舍门、窗、网要经常检查与维修,防止雏鸡钻出飞逃。鸡舍内取暖设施为炉子或火炕的,火灭后一定要把灶炕门挡上,防止雏鸡钻进烫伤。
2、饲养方式:
1.笼养:在室内建筑叠层式(多层,单列成双列)育成笼。前期可用小饮水器和食盘,后期食槽与水槽全悬挂笼外,可集约化饲养和管理,饲养密度大,生长良好,疾病少。
2.网上:把育成飞龙育在离地的金属网上,生长情况最佳。因为空间大,能晒到阳光,有利增加活动量,减少疾病。网养又可分为半舍饲养和全舍饲养。前者由室内和室外围网运动场组成,都设有离地的金属网;后者完全在房舍内设金属网饲养,窗户钉上铁网以防逃逸。
3.地面:把育成飞龙育在铺有干净垫料,门、窗钉上铁丝网,并附设有围栏和围网的飞翔运动场,公母混养,对培育后备种飞龙有利,且饲养成本比网养、笼养都低,但对防疫不利。
3、育成期工作:
松鸡(3) 1.转群:4~8周龄应移到阳光能照射的地方,保证室内温度,根据天气情况开窗通风,8周龄以后最好转到室外采取各种方式饲养有利通风,以降低呼吸疾病及维生素D3的合成。保持每日光照14小时,光强度稍低些。
2.雌雄分群词养飞龙长到8周龄时,雄鸟即有性行为,为确保生长发育,应该雌雄分群饲养。雌雄差别主要在于,雌飞龙喉部为淡棕黄色,雄飞龙喉部为黑色。
3.选种 到13周龄时体重基本达到成鸟体重水平。进行人工选择,不符合种用的淘汰作为商品及时处理,减少饲料及人工的消耗。
4.饲养密度 4周龄每平方米20~25只,以后每2周左右疏散一次,使密度减半,直至每平方米2~3只。13周龄后每平方米降为1只。
5.合理饲喂 采用干喂法,喂干粉或颗粒料,每天喂3~5次或自由采食。饲料以谷类为主,但不能缺少动物性蛋白。蛋白质水平4~8周龄不能低于22%;8~13周龄不能低于19%;13周龄到产前不能低于16%。同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麸皮满足胃肠对粗纤维的消化。夏季气温高时加20%左右各种青菜,饮水天天换,保持清洁。冬季气温低可适当喂一些原粮。
6.疾病防制 一是防植物性蛋白过高,引起中毒;二是适当拌粗纤维饲料,如麸皮;三是合理搭配饲料防啄癖发生;四是40日龄以上进行新城疫Ⅱ疫苗接种,60日龄进行I疫苗接种,同时用抗生素,以预防霍乱、球虫、伤寒病发生。
7.防意外事故发生 防鼠、鹰及小动物喧哗、敲击声、生人等刺激可能引起的飞龙惊群、炸群造成伤亡。
松鸡(12亚种)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松鸡比利牛斯山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aquitanicus |
Ingram, 1915 |
2 |
松鸡西班牙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cantabricus |
Castroviejo, 1967 |
3 |
松鸡芬兰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karelicus |
Lönnberg, 1924 |
4 |
松鸡奥涅加湖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kureikensis |
Buturlin, 1927 |
5 |
松鸡科拉半岛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lonnbergi |
Snigirevski, 1957 |
6 |
松鸡中欧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major |
C. L. Brehm, 1831 |
7 |
松鸡俄罗斯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pleskei |
Stegmann, 1926 |
8 |
松鸡喀尔巴阡山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rudolfi |
Dombrowski, 1912 |
9 |
松鸡阿尔泰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taczanowskii |
Stejneger, 1885 |
10 |
松鸡乌拉尔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uralensis |
Menzbier, 1887 |
11 |
松鸡指名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urogallus |
Linnaeus, 1758 |
12 |
松鸡伏尔加亚种[8] |
Tetrao urogallus volgensis |
Buturlin, 1907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松鸡比利牛斯山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aquitanicus |
Ingram, 1915 |
2 |
松鸡西班牙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cantabricus |
Castroviejo, 1967 |
3 |
松鸡芬兰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karelicus |
Lönnberg, 1924 |
4 |
松鸡奥涅加湖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kureikensis |
Buturlin, 1927 |
5 |
松鸡科拉半岛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lonnbergi |
Snigirevski, 1957 |
6 |
松鸡中欧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major |
C. L. Brehm, 1831 |
7 |
松鸡俄罗斯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pleskei |
Stegmann, 1926 |
8 |
松鸡喀尔巴阡山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rudolfi |
Dombrowski, 1912 |
9 |
松鸡阿尔泰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taczanowskii |
Stejneger, 1885 |
10 |
松鸡乌拉尔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uralensis |
Menzbier, 1887 |
11 |
松鸡指名亚种 |
Tetrao urogallus urogallus |
Linnaeus, 1758 |
12 |
松鸡伏尔加亚种[8] |
Tetrao urogallus volgensis |
Buturlin, 1907 |
虽然普通松鸡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很大,但各地的种群数量都在下降。在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急剧下降,在德国以及中欧各国,很多地方已经绝灭或达到绝灭的边缘。在中国,松鸡于1975年在新疆极北部的布尔津县哈纳斯湖畔和哈巴河县北部山区首次被中国学者发现后,又在阿勒泰、富蕴、福海等县境内的阿尔泰山地区见到它们的踪迹,但种群数量极为稀少。 [9]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10]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10]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