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分别赴美国、日本、丹麦、意大利等国进修,先后几十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发言。是我国海洋赤潮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个有关海洋赤潮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国家大型研究计划和研究项目;是我国赤潮生物分类学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多次举办全国性赤潮生物分类学培训班,为内地和香港多个部门和高校提供赤潮生物分类学培训;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专家组成员,代表我国撰写了“中国赤潮国家报告”(National Report);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的“中国减灾白皮书”的撰写;筹建我国首个赤潮藻种库,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种类最为齐全的赤潮藻藻种库之一。是“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学习经历: 硕士: 1985-1988 暨南大学 博士: 1996-2000 香港大学 博士后:2001-2001 香港大学[1]
工作经历: 1988-2006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 2007-今 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工作,任中心主任, 其中: 1993-1994年 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高访[1]
1)吕颂辉等,2013,《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2)Ho, KC,Songhui Lu, et al.(主编),2003,Recent Advanc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 Association on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3)Ho, KC,Songhui Lu, et al.(主编),2006,Key Research Fingdings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 Association on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1]
1. 海洋赤潮与近海富营养化 2.海洋微型藻类分类学与生态学 3.近海环境与生态响应
承担课题: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2002-2007);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典型富营养化海域藻华灾害形成与演变的生态过程(2010-2014) 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有害赤潮生物诊断系统技术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370115):中国南部沿海定鞭藻纲分类学研究(2004-2006)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广东沿海鱼毒性赤潮发生的营养特征与致毒机制研究(2008-2011); 6、国家海洋908专项调查项目:海洋赤潮灾害调查(2006-2009) 7、国家海洋908专项评价项目:沿岸海域赤潮灾害特征与防灾减灾措施(2008-2010)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 广东省科技二等奖一项8、国家海洋使用金项目:北戴河海域赤潮调查评价(2011-2012)。
1、中国藻类学会 副理事长
2、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 常务理事
3、中国海洋学会 理事
4、南中国海赤潮学会 常务理事、秘书长
5、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环境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6、中国海洋学会赤潮防治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7、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赤潮工作组中国委员会 秘书长
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 专家组成员
9、广东省赤潮研究中心 专家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