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半生记 | 页数: | 232 |
副标题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日],松本清张,著,邱振瑞译 | 出版时间 | 2013-7 |
松本清张(MatsumotoSeichō,1909—1992)
1909年生于北九州市小仓北区。因家境贫寒,十四岁即自谋生计,当过街头小贩和学徒。经历过印刷工人等各式行业后,任职于《朝日新闻》九州分社。1943年应征入伍,被派往朝鲜当卫生兵,战后遣返回国,到报社复职。1950年以《西乡纸币》获得《朝日周刊》“百万人的小说”征文比赛第三名,并获选为直木奖候补作品。1953年以《某<小仓日记>传》摘下芥川奖桂冠,跃登文坛,开启了专业作家的生涯。1957年2月起于月刊上连载《点与线》,引起巨大反响,开创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先河。1992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松本清张终其一生,以惊人的专注力创作。著作涵盖了推理小说、评传、纪实文学、古代史、现代史等。堪称昭和时代最后一位文学巨擘。
邱振瑞 1961年生,台湾嘉义县人,曾任前卫出版社总编辑,现专职译述,闲暇之余写小说与书评。译有大江健三郎《死者的傲气》、《黑暗之家》、《夜光虫》、《红色城堡》、《流转之海》、《地上之星》、《血脉之火》、《天河夜曲》;山崎丰子《女系家族》、《女人的勋章》;松本清张《点与线》、《黑革记事本》、《砂之器》等。
昭和最后的文学巨擘映画式自述,他的命运在四十一岁那年转折,四十一岁前,他仅是社会上卑微的底层之人,四十五岁后,他是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的传奇,这里记载的是他前半生的绝望和痛苦,也是底层人们的绝望和痛苦。[1]
父亲的故乡
苍白的童年时代
难忘的气味
路上
学徒时代
彷徨
沉重的铅字
山路
纸尘
朝鲜忆往
终战前后
喜鹊
篝火与山中小镇
铁丝与竹子
泥沙
绘图颜料
后记
《半生记》是松本清张在55岁时,应《文艺春秋》邀稿,以专栏方式连载。《半生记》介绍了作者的身世,少年时期的悲惨生活,以及成年之后在社会底层备受煎熬的情形,将40年贫穷心酸的生活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之感动流泪。从《半生记》可以理解,为何松本清张能够写出《砂之器》、《点与线》、《另的焦点》这样的作品,赤裸的人性,底层生活的悲哀。我们从《半生记》中看到松本清张创作的出发点,也一窥战前战后日本社会的种种面相。
我很少将自己的事情写成私小说,因为私小说的属性与我的本性不合。在我看来,小说家必须把个人的经历注入虚构的要素,这样才能畅所欲言或凸显人物的情感。这才是小说的本质。我秉持这种见解,并非否定私小说,而是要表明我不适合这条道路。
尽管如此,我还是写过两三篇类似私小说的东西。但结果也只是让我更确定上述的想法。
我并不是完全不想回顾以前的岁月。我已经五十多岁了,以公司的规定来说,也已届退休年龄。事实上,我偶尔在报社的内部刊物上读到退休人员的回顾短文,也会想执笔抒发一下,不是以小说的形式,而是单纯地自我回顾,有点自我寒暄的意味。
……
父亲在母亲走后四年也去世了,享年八十九岁。直到母亲临死之前,他们的感情依然不和,但母亲去世后,他却显得落寞孤单。后来,他愈来愈不良于行,却硬是穿着胶底布袜到附近走动。父亲是我们搬到滨田山的住家之后去世的,再晚一点他就能看到我长女出嫁了。如果他还活着,也不知道能否看得清楚,因为他临终半年前开始,眼睛已经清灰得令人害怕。
2008年年初,日本北陆之旅的第三天,我到了有“小京都”之称的金泽。从火车站出来,拉着行李走向近江町市场,寻找预订的、超过三百年历史的老旅馆。
冬天的冷风迎面吹来,风中夹含着浓浓的潮味,天气预报说金泽高山一带可能降雪,走着走着,突然有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在我身体里骚动,我不可能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我应该来过。
……
靠着战前战后的亲身具体经验,松本清张才有办法把这些人物与故事,写得有血有泪。他不只了解他们,他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在“战后”改变了命运脱离贫贱微寒的人。
松本清张是幸运的,他一路走上了和前半生截然相反的后半生,没有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逼他回到前半生的处境里去。他清楚明白自己的幸运,他清楚明白有些人不像他那么幸运,他也就清楚明白这些人的绝望与痛苦。他将这些人的绝望、痛苦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不忍心读,却又忍不住要读。
看似意外,和后半生格格不入的前半生回忆,其实正藏着松本清张作品迷人感人力量的深刻源头啊!
杨照,《新新闻》周报总主笔,作家、评论家
松本清张是幸运的,他一路走上了和前半生截然相反的后半生,没有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逼他回到前半生的处境里去。他清楚明白自己的幸运,他清楚明白有些人不像他那么幸运,他也就清楚明白这些人的绝望与痛苦。他将这些人的绝望、痛苦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不忍心读,却又忍不住要读。看似意外,和后半生格格不入的前半生回忆录,其实正藏着松本清张作品迷人感人力量的深刻源头啊!
——作家,评论家 杨照
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让他深刻体会人间的无奈,人生的无据,以及人性的无明,从而开创了“动机比破案更重要”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将战后日本推理文学带往另一座高峰。也是因为这样的出身,让他嫉恶如仇,总是想揭穿隐藏权力运作背后的真相,暴露更可能的历史面貌。
——茉莉二手书店执行总监 傅月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