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打树花(3)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以前的打树花是在暖泉镇的古堡城墙上进行的,因为场地狭小,又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赶来看热闹,于是,镇上专门新修了“天下第一堡树花广场”用于表演。
最早记录打树花活动的,是唐代诗人李白,他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754年(唐天宝十三年)李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往来于池、歙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时游秋浦所作。《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固产银、产铜之区。”从李白的诗中可看出,唐代的冶炼工人倾倒铜渣时“打树花”的情景,紫烟中红星乱闪,极为美丽,并且有声有色,伴以歌舞。
张家口
2016年7月19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打树花”艺人一改以往正月表演的传统,身着厚重羊皮袄,用新出炉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打出万朵金花,为观众送上一场视觉盛宴,展示和传播独具魅力的非遗文化。[2]
揣骨疃
根据史料记载,揣骨疃掇树花正式形成是在500多年前的明弘治年间,揣骨疃的李家修建好了揣骨疃堡之后,专门在堡门内建了一座火神庙。每年正月十五进行社火表演前,都要先祭祀火神,再到堡墙外面掇树花,表达对火神的崇拜、敬畏、感恩。[3]
滚烫铁水城墙上开花
“打树花”表演的主角是三位头戴草帽、反披着羊皮袄的艺人,一位姓钟,两位姓王,年龄都在40—55岁之间,他们的那身行头是为了防烫伤用的。在身后的近10米高的城墙上,能够看到斑斑锈迹,那是以前打树花留下的痕迹。待滚烫的铁水被倒进城墙前面的盆子里,一位师傅就上场了。打树花(3)
只见把手中白色的勺子伸向铁水,火苗子一下就蹿了起来。当他把一勺铁水奋力抛洒向城墙的时候,一颗颗珍珠般大小的红色水珠“哗”的一下,炸成了一簇簇小伞状的金黄色火花,顺着城墙向远处四散开来,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片惊呼。
对于许多第一次观看打树花的人来说,之前的兴趣也许在于它有现代烟花无法相比的民俗表演性,没想到无论它的壮观还是璀璨同样不逊色于火力强劲的烟花,差别只是在颜色上没有那么丰富。为了营造更为热烈的场面,表演艺人会趁着前一场烟花还未散尽时,接连再泼上几勺铁水,让火花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给人们呈献了一出别致的视觉盛宴。[4]
“打树花”表演者身穿羊皮袄、头戴斗笠,用特制的木勺将高温融化后的铁水用力泼洒在坚硬的城墙上,1000多摄氏度的铁水打在冰冷的城墙上,迸溅出璀璨的朵朵火花,串起来呈树冠状,随后瞬间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表演者会在火花消散之前,打出一轮新的火花,连续的火花形成金色的“花雨”,在寒冷的冬日给人们带来丝丝温暖。
打树花也是智慧之花
曾经以为“打树花”不难,把铁水泼到城墙上而已。待亲眼看到“打树花”表演后,才知道“打树花”对表演者的臂力和挥洒技艺都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需要具有很大的勇气,因此“打树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据当地人介绍,以前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过年,铁匠们为庆祝丰收,利用平时的打铁经验,发明了如今的“打树花”。打树花(3)
打树花表演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用了心思的。柳树根做的勺子必须先在水里浸泡几天,之后再用慢火把表面烘干,这样勺子才不至于被铁水烧毁,而且勺把儿也不会太热。匠人身穿羊皮袄、头戴斗笠,这一身装束,就是防烫的。尽管处处提防,一场表演下来,表演的匠人多多少少还是会被溅落的火星儿烫着,因此,匠人的手背上总是布满了旧疤痕和新烫的水泡——匠人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美丽献给了人们。打树花,古老之花,更是匠人们的心灵之花。
虽然打树花好看,可是打树花的人也要求站得稳,曾经有一个打树花的人因为没站稳而几乎把一勺子的铁水倒扣在头上,导致严重烧伤。
打树花实际上是一项颇费体力的活儿,三位表演艺人为了让观众保持高昂的兴致,会接连轮番出场。在休息的空当,有位女士好奇地凑上去,想亲自打一回树花,没想到一勺铁水沉得她根本端不起来,只能佩服几位艺人在挥洒自如中体现出的一身超凡功夫。
据说,2013年整个暖泉镇总共只有4人会打树花,除了这三位师傅,还有一位不太熟练的年轻徒弟。打树花作为一项古老年俗,对艺人的臂力和泼洒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4]
蔚县暖泉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部,因镇中心有一四季长流、冬暖夏凉的泉水而得名。[5]除了花灯会、剪纸等传统民俗文化外,该县暖泉镇人还传承了全国仅有的300多年绝技——“打树花”。春节期间,蔚县出现了“十万人次赏树花”的盛况。“打树花”表达人们欢度节日和向往甜美生活的美好愿望。
“祭炉”仪式拉开表演序幕
随着新春逼近,蔚县大街小巷里的年味儿日渐浓郁。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大大的红“福”和虎样剪纸把县城里装饰一新。赶年货大集的人们在各个货摊前穿梭,用空前的购买热情流露着对这个传统新年的重视。夜色降临,暖泉镇上横拉在巷子里的传统四方形灯笼成为别致的一景,红色光芒点缀着朦胧夜色,很有过年的气氛。当你跟随人流前往树花表演广场时,途中会遇到很多剪纸小摊,这里的剪纸都是由当地人所制作,因为乡土气息浓郁再加上价格便宜,外地游客都愿意淘几张带回家。
准备过程
专门为打树花表演修建的“树花广场”上,已聚集了不少人。超大鼓风机正在高速运转,火苗子已经在大型炼铁炉里蹿个老高,师傅们还不停地往炉膛里添炭加铁。据现场一位师傅介绍,打树花每次差不多要用掉一千来斤铁,用料主要是铁锅、生铁炉子这些废品铁,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冶炼”,就成为金灿灿的铁水。在打树花正式开始前,广场上举行了一段民俗表演。随着鼓声雷动,灯笼舞和跑旱船首当其冲,最为庄严的要数“祭炉”仪式,表演者在巨大的炉筒造型前膜拜,然后用动感的舞步表达对新一年风调雨顺的祈福。[5]
当天空慢慢地披上黑色毯子,偶尔看到几颗星星在闪耀,原本安静的暖泉镇却热闹非凡,表演“打树花”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大家都翘首期盼这一精彩时刻。
天下第一堡打树花(3)
《天下第一堡》是暖泉古镇必游的“重头戏”。新建河北唯一的室内实景演出剧场,剧场总投资1.2亿元,可同时容纳近900观众。耀眼的灯光、华丽的服装、变幻的舞台、庞大的阵容、漂亮的脸蛋、特色的剧本,每天将全国首台融合非遗项目——打树花的演出呈现给游客。由于是室内实景,所以“打树花”结束了300多年来只能在户外和白天不能观看的历史,让游客不再带着遗憾而归。绚烂的树花与剧场恰似“梦里蔚州不思归,树花烟火暖泉飞!”
西古堡
位于蔚县暖泉镇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该堡古色古香,主要特色在于集“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古民居”于一体的文化景观和瓮城形制结构,《鬼子来了》、《左宗棠》、《新少林寺》等影视剧曾在此取景拍摄。
南张庄剪纸村
蔚县有“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之称,而位于县城南部的南张庄村又是蔚县剪纸的发源地。该村有8处规模较大的剪纸厂家,剪纸有戏曲人物、花鸟鱼虫等六大类3000多个品种。游人不仅可在此选购虎年贺岁剪纸和各种精美的剪纸艺术品,还可现场观看剪纸制作过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