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堂下

经堂下

目录导航

景点简介

在云和地图的西北边沿处,有一个小圆圈,一行小字:“经堂下”,人们显然会认为是一个村庄,殊不知,在这处州三县屋脊之处,屹立着一座规模宏伟的千年古刹。这里何时始有庙,已无考。距此一里许,有赖氏村庄“三望排”,系松阳赖姓同一支系,与松阳城西赖氏为兄弟。相传“经堂下”原为赖氏的随带香火,现存的赖氏祖宗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位”。赖氏谱载:公赖忠诚,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任虔州(江西)知府,辞官后举家卜居松阳,闽粤赖氏,均为松阳赖氏之后。后有史料记载: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从福建迁至云和桃子坑村三望排定居,在此处重设“益经堂”,供奉西方三圣之一的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咸丰元年(1851)夏月,由王增山后人及周围村民集资,在此处重修观音堂。据推算,古刹建庙旧址距今已1600余年。清光绪、民国年间进行过修缮,中国“文革”的硝烟曾给她带来破坏性的灾难,而虔诚的善男信女没有忘记对她荫佑的感恩,每年在不断修缮之中。

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这里海拔800余米,处于高山之巅,庙址属云和地界,北邻松阳,西行龙泉,处于三县分水山脉的屋脊,四周眼望,惟馀莽莽。每当雨天,雾气缭绕,仿佛置身于仙界。古刹虽处于高山,而庙址却位于平洼之地,一块平地约有2亩见方,左右青龙、白虎分明,山环水抱,玄武来龙绵延起伏,前望朱雀秀丽挺拔,煞是一番风景。

曾经有过宏伟的建筑。据老人口传,现有的平地在当时均为庙宇,正殿为五开间,并另有僧人禅房,现也隐约可见残痕。现尚存完好的观音堂为三进三开间,坐北朝南,占地205平方米,通面阔18.57米,通进深16.25米,悬山顶,小青瓦。一进门厅面阔18.57米,进深3.76米,东面辟一大门,西面开一小门。二进面阔8.84米,进深3.4米,五架梁。三进面阔8.84米,进深4.49米,七架梁,明间七檩用四柱,次间七檩用三柱。二、三进之间有一面阔4.2米,进深1.84米的天井。建筑四周夯土墙,牛腿、梁枋等木构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走近东面大门,青石质门额上楷书阴刻“观音堂”三字,门柱上阴刻对联二对,正面为“入门孰是慈悲主,照尽四方保太平。”内侧为“慈悲永远隆千古,保佑万民得安康。”堂内现存清乾隆初年《善庆田亩碑》一通,咸丰元年铸灵板一块。

菩萨曾经荫佑处州一方。在民国年间,车马稀少,水路难通,在庙址的下方二里许,就是松阳通往云和、龙泉的古道,商路繁华。“经堂下”香火旺盛异常,缘化三县,当时化缘得钱无数,乃筑石板路造福一方,东至松阳石仓,南至云和渡蛟,长五十余里,均为当时的佛荫之路,至今除水库淹没和公路建设损毁外,尚存完好的石板古道。

广结善缘 观火

未开发的世外桃源。每当秋末,外面是“秋老虎”横行的季节,炎热异常,从明媚的云和湖来到桃子坑村,踏上前往“经堂下”的“松云古道”,山涧“清泉石上流”,溪里潺潺细水傍君行,大树小树阴影斑驳,一股凉意自心间。至半山腰,清风徐徐,不得不赶紧穿上外衣。山间的绿色特别的浓,仿佛置身于春天,真是:人间九月秋色浓,山寺菩提始新绿。古道途经中日战争的主战场-鸡公骑坳,有一凉亭,土墙上弹孔密集,史载:“1942年8月3日-5日,中日双方在方山岭、桅树坳、山望排决战3天3夜。”是民族胜战的历史见证,试想在此设立一个《爱国主义纪念牌》,该多好。从桃子坑到“经堂下”,十五里,山路难行,如果有一条旅游的公路,该多好。来到庙里,见王氏遗孀孤苦伶仃,试想有一个续承王氏护法的出家僧人,来此定居,该多好。

古道幽情

养在深闺人未识,只缘生此山中。许多人看过九寨沟的神奇,我们不妨来看云和“经堂下”古道的幽情,也许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能发现有其略胜一筹之处。

来到云和湖渡蛟坑源的端点桃子坑村,一抹浓绿诱惑我们步入树荫。那巨大的苦楮、槐树,还有说不出名的阔叶乔木,浓荫之下向我们透露它的沧桑和久远,也许在尚无人居之时,这里就是它们的原始所在。走进树荫下的古道,这丝凉意就来自于脚下,那里有伴你缓缓而行的潺潺溪流,听着轻吟的水声,仿佛感觉到世间难得的纯净。都说女人是水,纯净的女人到了这里也就仿佛找到了她生命的源头,这里的水纯净得让你分不清是水和空气。难怪朱自清要说:“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若能挹你以为眼,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一路前行,如果你不怕荆棘丛生、怪石油滑,可寻几处瀑布浅潭。小瀑直下弥漫之处,宛如小花几朵,丝缕阳光之下姹紫嫣红。大小浅潭连绵不断,苍郁的树荫笼罩着峡谷,山麓铺展着如茵的杂草,潭水和着石缝间的水草,映衬了翠玉般的碧绿。

小桥流水 靛青

驴行 天平山

万历佛经

近期在浙江云和经堂下发现明万历十九年木刻版佛经。该佛经为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刊造的木刻原版佛经,四百多年前的佛经能在山区农村较为完好地保存,实属奇迹。佛经书表上依稀可辨字迹是“传世无为宝卷、巍巍泰山不动深根结果宝卷、销释归家报恩宝卷”等。触摸之后,发现前后书皮均有木板支承,但木板均已被虫蛀空。翻开后页,注有“万历十九年十月吉日刊造宝卷六部,还源宝卷一部,开心宝卷一部,叹世宝卷一部、地狱宝卷一部……”书前页注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等字眼,外围配有龙型图案。邓松德还在布包中拿出一根暗色的木签,依稀可见斑驳的红色油漆,签头了还剩下一个凸的榫头。邓松德告诉笔者,小时候,曾听父亲说家中藏有御勅龙头签,可惜祖上在“抬棺用法”时断裂了,之前他也未曾见过御勅龙头签,可能就是这根签了。在书中,随处可见有“南无灵感应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诸菩萨诃萨摩诃!波罗密讽心经。”等字眼,可见其传承的为纯佛教。该村的长者李唐德告诉笔者,在文革时期,红卫兵来到该村,在各位“法师”的家中,搜查出来了大量的书籍,然后集中焚烧,邓观元能保存这部经书,实属不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