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郑氏

中文名 荥阳郑氏
祖居地 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
目录导航

简介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侯,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郑道昭为兖州刺史,号称北方书圣。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郑俨官至中书令等十多职,名震天下。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立隋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郑译子郑元寿历仕隋、唐两朝,官拜鸿胪卿。郑元寿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卒于江州刺史之职。在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人为宰相,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多的无法细查。

房支

三祖

后燕太子詹事郑温生有三子,分为三祖

北祖,郑温之子北魏追赠建威将军、汝阴太守郑晔,号北祖

中祖,郑温之子郑恬,号中祖

南祖,郑温之子北魏平南谘议参军郑简,号南祖

北祖房支

北祖大房,郑晔长子郑白的后裔,号大房,该房后断绝

北祖第二房,郑晔第二子北魏中书博士郑小白的后裔,号第二房

北祖第三房,郑晔第三子郑洞林的后裔,号第三房

北祖第四房,郑晔第四子郑叔夜的后裔,号第四房,该房后没有名声,不为人知

北祖第五房,郑晔第五子郑连山的后裔,号第五房,又称襄城公房

北祖第六房,郑晔第六子北魏秘书监、南阳文灵公郑羲的后裔,号第六房

南祖房支

南祖大房,始祖不详

南祖第二房,始祖不详

南祖第三房,始祖不详

南祖第四房,始祖不详,郑简之子郑白虬后裔郑当的墓志记载郑当出自南祖第四房

禁婚家

显庆四年,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郑温的三子都被列入禁婚家

定著房

南祖和北祖因在唐朝出宰相,合称荥阳郑氏定著二房

唐朝宰相

郑畋,唐僖宗宰相

郑綮,唐昭宗宰相

郑肃,唐武宗、唐宣宗宰相

郑,出自南祖,唐德宗宰相

郑覃,出自北祖第二房,唐文宗宰相

郑朗,出自北祖第二房,唐宣宗宰相

郑珣瑜,出自北祖第二房,唐德宗宰相

郑馀庆,出自北祖第二房,唐德宗宰相

郑从谠,出自北祖第二房,唐僖宗宰相

郑延昌,出自北祖第二房,唐昭宗宰相

族徽

西周、春秋的家族有象征着本家族的特殊标志,后人称其为族徽。郭沫若先生认为:族徽“也就是族名或者国名”,它与家族的称号“氏”有密切关系。由于族徽使用的普遍性和早期文字本身的原始性,初期的族徽和文字并无本质的区别,族徽既是家族的形象标志,又是家族的称号“氏”。

如果这个家族领有封国,还可以作为封国的名称。但是,族徽与氏的使用场合却又不完全相同。族徽作为家族的标志,可以铸制在青铜器上,运用于青铜铭文中,或者镶缀在家族的旗帜上和家族成员的铠甲上,它所突出的是形象。

氏主要用于日常称呼,需要能读能写。于是,随着文字演进逐渐产生了便于书写、有读音、意思又和族徽原有含义一致的文字符号。由于文字演进的快,而族徽则刻意保持古老的形象,两者长期沿着不同的走向演化,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秦汉以后姓、氏和一。这也就是金文中姓、氏、族徽并见,氏与族徽不易直接对照的原因。西周前期,青铜器和少数其他器物上常见族氏铭文,其族氏常写得比较象形,因而被称做“族徽”。

郑的始封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姬友,宣王时受封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是为桓公。郑国的姬姓、郑氏和庄重的郑字族徽,是深重的文化积淀,姬姓标志着古老的族源,郑氏和族徽象征着庄重。这种姓、氏与族徽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入到了郑文化核心部分,体现到文化的各个方面,青铜器上形象逼真的族氏铭文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情结。

《诗经》里说,姜嫄踩在麒麟的足迹上有感致孕(这是神话故事哈),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后稷,后稷长大后,以他作为首领的部族便用麒作为图腾。后来,麒字的“鹿”旁改作“女”旁,成为“娸”,以此为族的姓氏,姬、娸在古文中通假,所以姬字其实是麒字的变形,所以,郑姓可以说是的“麒”的象征。

郑姓是炎帝祝融支以封建地为命名的族称,本为“酉”姓。郑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酉时”(傍晚的时候)的观测仪器,很可能就是后代滴漏的原始形态。“酉”放在宫殿议事厅中柱下火塘(灶)前。“酉”后来演化为“尊”,所以“尊”又成为氏族族长的标志,在陶器时代相当于鼎,代表政权和权力。酉人居地为郑。

荥阳堂与郑氏官姓

堂号是指由于人口不断流动,家族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区分和维系。现居闽、浙、粤等地郑氏后代,家家户户都有“荥阳堂、荥阳衍派”的匾额,侨居海外的郑氏子孙更以“荥阳”为荣。

“郑氏官姓”据悉眼下就有“荥阳世家、屐声世家、明谟世家、义门世家、书带世家”这五个官姓的说法。

经查,都出自历史上有关事例:

“荥阳世家”——自太始祖桓公受封立国,郑武公建都荥阳后,由于当时郑氏家族旺盛,许多郑氏族人都引以为荣,其后代子孙也光耀门庭,故有“天下郑氏出荥阳”之说,郑氏族故称“荥阳世家”。

“屐声世家”——汉朝的郑崇官居尚书之职,却穿着朴素,常着木屐。每逢早朝圣上闻木屐之声,便知郑公入朝。皇帝对其他官吏说:“我知郑卿之屐声”。一时间“郑卿屐声”被称为美谈。其后代子孙,也就沿用“屐声世家”这个官姓来自报家门。

“明谟世家”——永定始祖郑清之在宋理宗时,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等职、晋封申国公,嘉熙四年,赐钱十万缗为筑室、御书“辅德明谟”之阁,是故凡清之公下传后裔门第有“明谟世家”或“明谟第”之称。

“义门世家”——宋代的郑济,官升内阁、拜官为相、身居要职。为官处事以孝义为先,其子孙一十三世同居一家,可称孝义之门。皇上御封为“义门”,故此有了“义门世家|一说。

“书带世家”——宋代的郑钦任荥阳知府,为官清廉、政绩卓越、加升中书之职,且其家族人丁兴旺,自成一脉,世人也称其为“书带世家”。

------摘自《郑屋塅·荥阳郑氏族谱》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