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独立战争

意大利独立战争

目录导航

战争背景

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核心,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欧洲资本主义的摇篮。

但是,自从中世纪以来,它曾长期陷入四分五裂、内乱不息的局面。从16世纪起,西班牙、奥地利和法国先后入侵意大利。意大利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英勇斗争。到19世纪中叶,席卷意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

战争经过

第一次战争

第一次独立战争(1848~1849年)是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1848年1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人民起义,赶走那不勒斯王国军队,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揭开意大利独立战争序幕。

起义迅速发展到伦巴第、威尼斯、托斯卡纳等其他邦国和地区。3月18日,米兰爆发反奥起义,宣布成立共和国;威尼斯人民起义,宣布建立独立的威尼斯共和国。在23日,撒丁国王查理·阿尔伯特在全国反奥运动推动下对奥宣战。4月,其他邦国相继参战。但是,战至4月底,罗马教皇呼吁停止反奥战争,并从前线撤回军队。

初期,意军在伦巴第取得一些胜利,但人民武装斗争的发展引起各邦君主恐惧,一些邦国从前线撤军。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二世发动政变,推翻自由派内阁,屠杀爱国者,从而削弱了反奥力量。

5月,西西里起义被镇压,各邦君主的叛变使奥地利获得了喘息之机。6月,奥军得到增援后转入反攻。6月底重占米兰并围攻威尼斯。7月23~25日,奥军约7万人在J.拉德斯基指挥下在库斯托扎与撒丁王国军队4.3万人决战。撒军大败,损失约9000人。

意大利军攻下罗马城意大利军攻下罗马城8月9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撒丁王国将伦巴底、威尼斯、帕尔马和莫德纳等地割让给奥地利。反奥战争失败激起各阶层人民愤慨,以G.马志尼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派再次起义。8月11日和23日,威尼斯和托斯卡纳人民相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1月15日,罗马爆发大规模起义,翌年2月宣布成立共和国,建立以马志尼等三人为执政官的共和政府。

在日益高涨的反奥浪潮推动下,撒丁于1849年3月12日再次对奥宣战。23日,撒军10万人与奥军7万人在诺瓦拉再战,又遭惨败。查理·阿尔伯特被迫退位,其子埃马努埃尔二世即位后与奥停战议和。

罗马教皇向欧洲天主教国家求援,法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国聚会加埃塔,制定联合干涉罗马共和国计划。4月托斯卡纳共和国被颠覆后,法国、奥地利、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国军队联合进攻罗马共和国。法军1万人向罗马进逼,奥军侵占博洛尼亚,西军逼近罗马以南,对罗马形成围歼态势。意大利民族英雄G.加里波第率共和国军多次挫败敌军进攻,迟滞敌军推进,罗马共和国暂时转危为安。

6月,法军得到增援后,双方在罗马城外激战。6月23日,法军发起总攻,共和国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战。7月1日,议会决定停止战斗,撤出罗马;3日,法军开进罗马城,教皇政权复辟。8月22日,威尼斯被奥军攻占。至此,首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失败。

第二次战争

(1859~1861)

第一次独立战争的失利,资产阶级民主派受到沉重打击。50年代,民主派不断分化、瓦解,资产阶级自由派应运而生。

进入50年代后,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企图借助法国收复被奥占领的领土,以实现国家统一。法皇拿破仑三世则以“解放”意大利为借口,企图实现其领土野心。

1858年6月,撒丁首相C.B.加富尔和拿破仑三世在普隆比耶尔缔结反奥军事同盟,法国应允出兵协助撒丁,把奥地利势力逐出伦巴第和威尼斯,条件是撒丁将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

1861年的埃马努埃尔(Victor Emmanuel II)1861年的埃马努埃尔(Victor Emmanuel II)1859年4月26日,奥地利向撒丁宣战。29日,奥军约17万人(由F.吉乌莱任总司令)越过提契诺河,进入皮埃蒙特,战争爆发。初期,撒军约5.6万人被迫后退。5月中,法军11.6万人(由拿破仑三世指挥)与撒军在亚历山德里亚和卡萨列蒙菲拉托地域会合。5~6月,撒法联军先后在蒙特贝洛和马真塔击败奥军,迫其退守明乔河一线。吉乌莱被撤职,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亲任统帅。6月24日,双方各投入约16万人,在维罗纳附近的索尔费里诺村决战。奥军再败,损失2.2万人,撒法联军损失1.7万人。奥军被逐出伦巴第,败局已定。对奥战争推动了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人民起义浪潮席卷意大利北部和中部。4~6月间,托斯卡纳、帕尔马、摩德纳和教皇国等邦国先后爆发起义,推翻君主政权。加里波第率“阿尔卑斯猎人兵团”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寻机打击奥军。

拿破仑三世对意大利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感到震惊,7月11日单独同奥地利缔结停战协定。奥地利同意将伦巴第交由法国转让给撒丁,但仍占威尼斯,并从法国得到恢复托斯卡纳等邦君主政权的保证。11月10日,撒丁迫于法国压力与奥地利签订和约,承认法奥协定条款。意大利人民对此极为愤慨,意大利中部诸邦人民纷纷开展武装斗争,抵制君主政权复辟,推进国家统一。

1860年3月,中部各邦举行公民投票,正式并入撒丁王国。4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爆发起义。加里波第率红衫军增援西西里,至7月解放全岛,为进军意大利本土做了准备。8月开始进军那不勒斯,回师意大利本土。8月19日拂晓,在卡拉布里亚登陆;20日发起勒佐之战;勒佐之战后,加里波第挥师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解放那不勒斯。10月,南意大利举行公民投票,并入撒丁王国。

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宣布成立。至此,除威尼斯仍由奥地利统治、罗马处于依附法国的教皇统治之下外,意大利基本实现了统一。

第三次战争

(1866~1870)

意大利王国成立后,企图通过王朝战争,夺取威尼斯。

同时,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争夺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而发生尖锐矛盾。

1866年4月,为收复威尼斯并获得普鲁士1.2亿马克的援助,意大利与普鲁士结成反奥联盟。6月17日,普奥战争爆发。20日,意大利对奥宣战。意军主力12万人在明乔河一线展开,实施正面进攻:部分兵力从博洛尼亚和费拉拉地域攻击奥军翼侧和后方。23日,意军发起进攻,次日在维罗纳西南库斯托扎与阿尔贝特大公指挥的奥军8万人激战,因指挥有误遭惨败,损失8000余人,余部越过米兰平原向西败退。奥军虽获胜,但因对普作战失利,无力追击意军。7月20日,意海军在利萨海战中也遭失败。与此同时,加里波第指挥的志愿军在亚平宁山区连战皆捷,解放南蒂罗尔。但意大利政府迫于普鲁士俾斯麦政府压力令其撤军,南蒂罗尔再度为奥军所占。奥军在普奥战争中战败,决定了奥意战争的结局。8月10日,意、奥签订停战协定,10月3日签订《维也纳和约》,威尼斯地区归并意大利。

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军打败一支教皇部队,攻占蒙特罗顿多要塞。法国拿破仑三世为阻止加里波第进攻罗马,派远征军经海路在奇维塔维基亚登陆,于10月26日进驻罗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进至门塔纳,遭法军和教皇军队阻击。由于法军装备新式步枪,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创,进军罗马行动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被迫撤回驻罗马法军。9月2日,法军在色当之战中大败,拿破仑三世成为阶下囚。意大利王国政府不再担心法国的干涉,遂派6万大军日夜兼程,赶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夺占罗马。9月20日,政府军和加里波第部同时开进罗马城。

罗马教皇庇护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冈。意大利王国政府同意教皇避居梵蒂冈,每年拨款12.9万英镑作为教皇的经费。

至此(1870年),意大利最后完成统一,结束了异族压迫和封建割据局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意大利独立战争虽然是在自由派贵族领导下进行的,但以加里波第、马志尼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挥了重要作用。

1871年1月,意大利王国首都由佛罗伦萨迁至罗马。

战争影响

意大利的独立和统一,经历了长期、艰苦而又曲折的斗争过程,唤起了意大利民族的觉醒。1848—1870年的独立战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使意大利摆脱长期受外族压迫和分裂割据的局面,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大大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在意大利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民主派和自由派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民主派主张“自下而上”的道路,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的道路。由于民主派势单力薄,加之内部不团结,“自下而上”道路行不通。然而,自由派力量雄厚,政治上比较成熟,因而成为独立战争的领导力量。

历史意义

1859~1870年意大利统一及民族解放运动在本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的胜利,是意大利进步力量反对本国反动派及外国奴役者的长期而顽强斗争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的结果。

意大利革命的特点是:它始终贯串着“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两条道路的斗争,最后以“自上而下”道路的胜利而结束。也正因为如此,在统一后的意大利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君主制及农村半封建制度。

虽然如此,意大利统一还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因为统一的完成为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且为工人阶级的形成及成长壮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杰出人物

朱塞佩·加里波第朱塞佩·加里波第意大利独立战争造就了杰出代表人物,其中首推加里波第。

加里波第在战前通过一系列军事实践活动,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在三次独立战争中,他指挥若定,多次打败兵力上占优势的敌军,取得辉煌战绩。

他善于发扬革命军队的政治优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为意大利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称他为“现代游击战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他在军事实践中创立的一整套战略战术,是意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