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孙景烈
性别:男
出生年月:1707
国籍:中国
时代:清朝
籍贯:陕西武功县
民族:汉
身份:古代学者
孙景烈,清朝人(公元一七0六年至一七八二年)字孟扬,一字酉峰,陕西武功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卒于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年七十七岁。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以言事忤旨放归。陈宏谋、尹继善先后延主闽中兰山书院。后复主鄂县明道书院。宏谍欲以经明行修荐,固辞。
景烈古文似庐陵,有逸气,着有《酉麓山房存稿》、《可园集》及《斄封闻见录》、《菜根园慎言录》、《性理讲义》……等书,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到了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经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把各卷刊印出版,以《清史稿》的名称刊行,以示其为未定本。
由于参加编修的史官多为清朝遗老,书中对清朝歌功颂德,贬低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把此书定为禁书,禁止刊印发售,此后学术界为此书解禁不断奔走。
到目前为止,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不少学者将其列为“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之一。
在陕西武功县民间流传有《孙翰林浆水面待钦差》的传说。
清朝嘉庆皇帝的的老师孙翰林孙大人,不愿在朝为官,回到家乡务农种菜。乡里都敬称他为孙翰林。他经常帮乡里做些好事,有时还周济穷人。邻家有个张寡妇,孤儿寡母,生活十分艰辛,便经常受到他在生活上的接济。张寡妇对他感激不尽。他却对张寡妇说:“老嫂子呀,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以后有机会我一定没法让你娘俩过上好日子”。有一年嘉庆皇帝思念老师,便派了掌朝太监和几个公公来武功看望他的老师孙翰林。有道是:公公离朝,地动山摇。一路上他们耍尽了八面威风。探马飞报,早把这消息传到了武功县。众人听了高兴,翰林夫人却发了愁:“咱这山野乡村,拿啥招待公公呀?!”孙翰林却不动声色,照样种他的菜地,读他的书。夫人怨他不管事,他让夫人甭急,到时听他的吩咐就是了。
公公们到了武功,正值六、七月炎热盛暑,孙翰林把公公迎往他住的冬暖夏凉的土窑洞里,说:“公公一路辛苦,今日就在老朽家中吃个便饭吧。”众人连说:“好、好!大人的珍馐美味,我们哪能不想尝尝。”话是这么说,饭却总是不见往上端,孙翰林只管让人上茶。直到日头偏西,把公公们饿得饥肠咕咕,老夫人才让人端上来几碗当地人常吃的油泼葱花浆水面和一碟油泼辣子。公公们这时又饥又饿,面条一入口,又滑溜又清爽:“嫽扎了!”掌朝太监心想:这次出差,从京城到武功,一路上走州过县,虽说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走了几千里还没吃上这么一顿好饭。公公们一边吃一边夸。掌朝太监一连吃了三大碗!吃完了饭还一再问孙翰林:“大人,这面条是用啥调的味,为啥这么香?”孙翰林故弄玄虚,信口说了声用白醋调的。“哎呀,这白醋真是个好调料,我们今日可开了眼界!”公公不住地夸赞。孙翰林说:“这面条是我家里人做的,这白醋是我邻家寡妇张大嫂做的。她祖传几代,全武功县就她一家做的最好!”
公公们回朝时,沿途各州府县为了招待好钦差大人,都到武功来买白醋。武功白醋谁家的好呢?听翰林夫人讲,她邻家张寡妇做的白醋最好。只这么一句话,张寡妇就得了好几罐雪花银,娘儿俩一辈子都花不了,从此过上安心日子。孙翰林也总算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这才是:“白醋”待嘉宾,富了张家娘儿俩人。
其实,这做“白醋”很简单,面汤沤芹菜,本地人叫浆水。这浆水吃起来酸酸的、爽爽的,对那些吃惯山珍海味的人来说,倒真是开胃的好东西。
今天,浆水面不但成了许多地方的名小吃,而且上了五星级宾馆的大餐桌!《孙翰林浆水面待钦差》的佳话也一直传到了今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