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烈,1914年12月出生在温州乐清磐石镇。16岁那年由于父亲病故,在温州中学读书的他为了生活只得辍学。之后,一直坚持刻苦自学。曾在乐清白象小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前夕,经当时建华中学(现实验中学)校长朱正介绍到建华中学任教。解放后先后在温州中学、温州三中、温州五中教中学地理,为温州市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朱烈先生钻研文、史、地、生物,并且通过自学精通英文、拉丁文,能读懂日文、法文和俄文,被誉为“百科全书”,在温州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望。1981年从温州五中退休。他博览群书,严谨治学,涉猎的范围甚广,尤其对温州地理、历史研究颇为深入。为了探究雁荡山地貌,他三上雁荡,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写下了《雁荡山地理初探》论文;为了探索温州物候特征,他几十年如一日,观测记录动植物变化,撰写成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为了研究台风影响温州的规律,他从上世纪60年代起每年记录台风的走向路径,并自绘台风路径图,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时间长达30多年之久。
他先后参与《汉字古今义合解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温州市志》的编写。他的著作还有《温州地理论丛》、《鹿城诗人寻踪录》、《温州自然环境志》、《永嘉县自然环境志》等。
在温州教育界,说起朱烈先生可谓是无人不晓。我在读中学时就听说过他的名字。在朱烈先生的女儿朱学新的眼里,父亲简直是老态龙钟,甚至担心朱老先生能否接受我的采访。然而当我见到朱老先生时,耄耋之年的他竟是那么的精神。朱先生的个子不高,青色的T恤洗得干干净净,穿着也端端整整,连钮扣都扣得整整齐齐,十分得体。虽然是一头的白发,可是清癯的脸庞仍是那么的光洁滋润,看上去完全不像已是九十高龄的老人,倒像只有七十多岁。只是耳朵有些重听,说话时要提高声音方可听清楚,不过当他听明了之后,说到高兴处仍是谈笑风生,手舞足蹈,显露出顽童的天真,很可爱。当下我在心里暗想,朱老不老,评他为浙江省健康老人真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朱烈先生一直居住在闹中取静的广场路军装局,幽静的小巷,宽畅的庭院,添上他藏书丰富的书房,身临其境如同沐浴在书香之中。朱学新说:家父嗜书如命,以前工作时他的工资几乎有一半花在买书上,以致新华书店的营业员都认得他,不时给他提供新书信息。每每买到一本好书,他恰似得到一件珍宝那么的兴高采烈,爱不释手。“文革”中,武斗引起的大火危及家里房子,他首先要保护的是书籍,听先母说,抗战期间为了躲避日本人飞机轰炸,他把心爱的书籍藏在了家乡的水井之中。爱书是朱先生的嗜好,书为朱先生打开了一个知识的天地,朱先生以书为伴依靠自学使自己从一位只有初中文凭的青年逐渐成为中西贯通知识渊博的学者。
朱烈介绍月令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秦时代就有《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等关于物候的记载。这些文献总结那时的节气推移、动植生态与农时的关系。以现代科学概念来说,月令研究包括气候学和物候学,气候学以观测和记录一个地方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为内容,而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我的《温州月令》写于1963年,对于温州的气候和物候仅做了初步的探索。其中物候只有二年记录,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而且以一物实一候,也近于机械,而1981年撰写的《论温州物候》稍扎实些,我将18年的物候观测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初步划分出物候季节。
朱烈有记日记的习惯,从年轻时就开始每天测量气温,并做记录。朱烈的物候观测始于1960年,当时各级政府十分强调地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这正合朱烈的兴趣,于是就开始观察记录。朱烈选择的动植物观测点以中山公园和温州五中的校园为主。气象和生物观测场所的地球坐标为东经120°40′,北纬28°0′,海拔4.8米。说实在的,物候观测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中途遇到了“文革”,一片混乱,中山公园惟一的一株定点雌性垂柳被人砍伐了,观测记录无法继续。1978年朱烈中断了坚持18年的观测记录。 朱烈说气象观测是要每天记录而物候并不需要,可是其精确、规范要求比较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其乐无穷。依照物候观测,温州夏长冬短,秋天虽然是温州一年中最短的一季,可天高气爽,冷暖宜人,胜似春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温州的冬季始于大雪节气之后,也不是很冷,日最低气温低于0°C的,平均开始于1月6日,结束于2月12日,仅38天。在温州垂柳发芽,最早为2月14日,最迟为3月14日,平均为2月28日。而垂柳在瑞安与乐清发芽日不一样,瑞安比乐清早一二天。
朱烈的记录是为全局和局部的科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同时也可对照比较民间或历史资料的记录。如《万历温州府志》中提到一种风痴草,“俗传其叶一折,风痴一次,二三如之,土人恒占焉。”《瑞安县志》称风痴草“自生山间,其叶如箬,人每年视叶之截,知风之次数及后先。”温州是台风活动较多的地区,预知台风的活动是当地百姓的迫切要求。风痴草就是知风草,又叫画眉草,是禾本科画眉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所谓叶一折或一截,是指花梗上叶的序数。
1981年冬,朱烈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物候学学术研讨会,并宣读了《论温州物候》一文,获得好评。同时朱烈的学术研究还引起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重视,从此温州成为浙江省两个国家物候观测基地之一。
朱烈对研究台风有兴趣,每次有关台风的消息都非常关注。至于历史上的台风记录,朱烈是根据历代县志、府志上的记录整理出来的。温州历史上最早的台风记录是晋太元十七年,即公元392年,称“飓风”,此后史不绝书,越近期越详实。
朱烈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记录,那是没有高科技设备,不得已而为之。当时朱烈靠的是手、耳、眼。手就是用手记录;耳就是靠听广播,那时连收音机都没有,朱烈竖起耳朵听;眼就是观测天空的云层。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画出台风路径图。后来有电视了方便了,但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上还没有台风路径图。所以,朱烈的台风路径看起来还有点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