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吴贯夫教授和赵尔宓院士等同事一起去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西工湖采集物种。当他们在湖边惊扰到该种树蛙时,数十只树蛙撑开手和脚上的蹼,从湖周围的高树上滑翔到湖里,非常壮观。
1977年,吴贯夫教授正式将该种树蛙命名为横纹树蛙。
横纹树蛙(5)雄蛙体长55毫米,雌蛙体长63毫米左右。头较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尖,向前突出成皮质锥状吻突,远突出下唇;吻棱明显,略成棱角状;颊部向外侧倾斜,在鼻孔至眼前下方有一个沟状浅凹陷;鼻孔在吻眼之间,位于吻棱下方;鼻间距略大于上眼睑之宽,而小于眼间距;瞳孔横椭圆形;鼓膜小而清晰,圆形或近圆形,约为眼径的2/5;上颌齿细密;内鼻孔大,卵圆形;犁骨齿两斜行,位于内鼻孔之间,间距大,每列有细齿7-8枚;舌较大,近梨形,后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指较宽扁,指端吸盘大,为鼓膜的1.5-2倍,横径大于纵径,具边缘沟;第二、第三、第四指间全蹼或近全蹼,第一、第二指间基部有蹼,第四指外侧缘膜较宽;关节下瘤大而明显,第二、第三、第四指掌腹面有2-4个小疣。后肢较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和鼻孔之间,左、右跟部重叠甚多;趾端与指端同,略小;趾间满蹼,第五趾外侧缘膜较窄;外侧蹠间具蹼,关节下瘤较小,蹠底部有黑色小疣成纵行排列;内蹠突小而平扁,长椭圆形,无外蹠突。
背面皮肤较光滑。颞褶细,较平直,斜达肩部;一般在上眼睑、体背后部、肘关节和股、胫部位均有细小疣粒,有的整个体背面均有小疣,个别标本体背面光滑无疣;前臂及跗蹠部外侧缘有细肤棱分别与外侧指、趾缘膜相连;胫跗关节处有三角形片状肤褶;肛上缘有几个白色短肤褶,肛下方有一对对称小白疣,其外侧还有少数分散的小白疣。整个腹面满布扁平疣,腹部的稍大。
生活时背面颜色深浅有变异。一般为棕褐色、红棕色或棕黄色,始自鼻眼之间至肛前方有9-12条深褐色横纹,一般体前部的排列均匀而较规则,体后部的变异大,有的个体者略成波浪状,有的在一侧分又或中断、交错排列,有的间隔不均,有的模糊不清;前肢背面从肩部至指有7-9条横纹;后肢股、胫部背面横纹有宽有窄,各有3-4条,跗足外侧有横纹6-7条。头侧灰黄色,体侧及上臂前后有不规则的黄色圆斑与黑色纹交织成网状斑;股后褐色与橘红色交织成网状斑;蹼橘红色或黑色,或者两者相间,但以橘红色镶以黑纹者为多。
雄蛙吻端较雌蛙尖而长;第一指内侧和第二指基部内侧有乳白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大,长裂形;背侧有浅粉红色雄性线,腹侧无。
卵群成小团状,每团有卵4-9粒;卵径2.7毫米左右,动物极浅灰色,植物极乳黄色,卵粒外有两层胶膜,内层薄而致密,约0.2毫米(液浸标本浅棕色),外层厚而疏松,为1.5-2毫米(透明)。液浸卵粒动物极约占3/5,灰棕色,植物极约占2/5,乳黄色,两极分界极为明显,有的卵已发育到神经沟期。
第36期的蝌蚪眼位于头部背侧,尾部末端钝尖,唇齿式为Ⅰ∶5+5/1+1∶Ⅱ。已出四肢的变态期蝌蚪(约第43期)一个,全长48.4毫米,头体长26.2毫米,尾长22.2毫米;口部已基本形成;四肢背面横纹、指、趾间跌和吸盘的大小均与成体相同,但背面尚无横纹,尾部已明显萎缩,上、下尾鳍变窄和增厚,色黑。
成蛙生活在海拔1200-1500米的森林茂密而潮湿的沼泽地水坑,静水塘或湖及其附近的草丛、灌木丛和树上。白天隐蔽在草丛中或湖边阴暗湿润的地方,一般下午5:00左右开始出外活动,雄蛙常蹲于湖、塘边的水草上鸣叫,夜晚多在岸边的柄上或竹上。
横纹树蛙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中国西藏(墨脱)。[1]横纹树蛙分布图
横纹树蛙的产卵季节颇长,在5-8月。7-8月是横纹树蛙的繁殖旺季。夜幕降临,横纹树蛙开始活跃起来,雄蛙会鸣叫,发出类似“吱……吱”的单音节、尖锐的鸣叫声,两次鸣叫之间间隔数秒。当雌蛙被鸣叫声吸引过来以后,雄蛙会从背后抱住雌蛙,雄蛙前臂粗壮有力,手内侧有婚垫可增大摩擦力,紧紧勒住雌蛙腋下。
横纹树蛙产卵的方式很特别。树蛙属很多物种在交配产卵时会分泌一种黏液,在后肢反复搅拌下,黏液转变成蓬松的白色泡沫把一整团受精卵包裹起来。泡沫对受精卵起到保湿的作用,1团泡沫里有100枚以上甚至数百枚卵粒,雌蛙通常一次完成产卵。而横纹树蛙则完全不同,它不会产生这样的泡沫,而且是分批产卵。1只雌性横纹树蛙怀卵130枚左右,它会把卵产在湖边较大树叶上,通常10枚以下为1团,每片树叶只产1团,分多批多处产完。每个受精卵都包裹在透明的胶状卵衣里,卵衣外面还略有一些胶状物将几枚卵互相连在一起,并粘在树叶上。横纹树蛙把受精卵产在树叶的末梢,卵的重量会将树叶压低,下雨时,树叶上的雨水就会汇集到卵团所在的叶尖,提供充足的水分。
有受精卵的树叶,下方都是湖水或湖边的水坑。受精卵孵化很快,一周内就能孵出蝌蚪。当蝌蚪发育成熟后,便会挣脱卵衣顺水落入湖中。蝌蚪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在室内条件下观察,2-3周就可以陆续变成幼蛙了。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易危(V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