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奥蝼蛄虾最大体长7厘米,普通5-6厘米。从外形来看,蝼蛄虾介于虾和蟹之间,但更像虾。甲壳软薄,头胸甲稍侧扁,一定程度钙化,具短的三角型额角,下缘具2-5刺,头胸甲侧脊前部不具刺或最多只有1-2 个小颗粒,腹部长大,对称,直伸,稍钙化,末端形成尾扇。第一步足半钳状,复眼角膜退化。头胸甲多为侧扁,额角大都有明显;眼甚小;第一步足呈钳状,第二至第四步足之末节(指节)不弯曲,腹部侧甲较发达,腹部左右对称。末对步足并不特别小,不具侧鳃;尾节无横缝;腹部较直伸。雄虾非常硕大,雌虾细长,腹部纵扁,尾柄呈正方形且不具刺。身体墨绿色。
产于中国台湾、烟台、大连等地区。多栖息于淤泥沙滩,主要为泥沙滩的潮间带(潮区最高高潮线到最低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带)上。挖洞而居,其穴深可达20至30厘米,洞内形态成明显Y字形。食性为杂食,一些有机碎屑、水底的一些小的生物都是其食物。
美食奥蝼蛄虾生长在潮间带之间,潮间带可以缓冲海浪直接冲击陆地的力量,如果潮间带太窄太小,大浪将对陆地造成大破坏。潮间带也是人类亲近海洋时,最先接触的地方。
蝼蛄虾于半沙半泥之海滩挖深洞而栖,每洞只有一虾栖息且两个洞口(一为出水口,另一为入水口)。游泳能力非常弱,它们长期躲在泥沙中,受到周围泥沙的保护,水流太强或流动的泥沙,都不是它们能适应的环境,终年蛰居于泥沙洞中。洞穴最深约100厘米,有两个开口,一为入水口,口径较大且平坦呈现凹陷状,另一为出水口,出水口成小火山口状,口径较小,且美食奥蝼蛄虾的洞穴内壁平滑且比一般沙层紧密。
其洞型呈Y型,上半部呈U型并有数个回转室。回转室的作用因洞穴的宽度一般都较虾体稍窄,蝼蛄虾以发达的腹肢摆动而有效的制造水流,活水的流动除能帮助蝼蛄虾在深洞内呼吸,也是蝼蛄虾主要赖以摄食的方法。
以有机微粒、矽藻、动物性浮游生物为食,也包括悬浮、滤食或食底泥性浮游生物、细菌和真菌。摄食时面朝入水口,利用第一步足上的刚毛相叠呈篮状以过滤水流中的有机物质,再以颚足用入口中。
基本上美食奥蝼蛄虾是属于底层的消费者,它能够分解有机微粒、矽藻、动物性浮游生物,同时它也是水鸟这种高级消费者的食物,少掉了美食奥蝼蛄虾,生态相当丰富的潮间带的食物链,当然冲击很大。
蝼蛄虾分布的地区,中国台湾、烟台、大连香港及越南等地。从地理上来看,台湾西部自枋寮以北至淡水河南岸的海底,布满沙泥或砾质,这个地区位于大陆架上,主要的沉积物是来自沿岸河流输送的泥沙,整个西部沙泥滩,美食奥蝼蛄虾的分布又集中在苗栗以南云林以北的沙泥滩为主,这乃是因为蝼蛄虾的栖息地与该地沙泥滩的泥沙混合比例、酸碱质有相当大的关系。
这种美食奥蝼蛄虾,分布在中国台湾苗票以南,云林以北滨海的沙泥滩,全台湾只有鹿港人将美食奥蝼蛄虾拿来当食材,在过去2、30年前,美食奥蝼蛄虾的栖息地尚未受到破坏时,只要使用传统的捕捞方式便可以捉到为数不少的美食奥蝼蛄虾,然而这几年开始实施的周末二日,外地来到鹿港的游客增加许多,不少游客来到鹿港,总是要体验一下鹿港的当地美食,美食奥蝼蛄虾的需求量便暴增了许多,因此蝼蛄虾的捕捉的区域已经不限定在鹿港地区的沙泥滩,甚至本地的渔民会南下至云林麦寮一带捕捉,而捕捉的方式也由传统的方式改良用马达灌水方式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