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3072 |
总科 | 鹑螺总科 |
superf | Tonnacea |
中文科名 | 蛙螺科 |
拉丁科名 | Bursidae |
中文属名 | 蛙螺属 |
拉丁属名 | Bursa |
拉丁种名 | lamarckii |
定名人 | (Deshayes) |
年代 | 1853 |
中文名 | 黑口蛙螺 |
ogenus | Ranella |
原始文献 | “Explications des planches”: 67, pl. 112, figs. 1—2. |
模式产地 | 不详 |
英文名称 | Lamarck's,Frog,Shell |
生境 | 暖水性种类,栖息于潮间带和,浅海,岩礁,及珊瑚礁海底 |
国内分布 | 台湾(恒春半岛) |
国外分布 | 广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域,西自马达加斯加,东非到红海,南自大堡礁,澳大利亚东部,北至日本冲绳经菲律宾,斐济群岛和所罗门群岛,东 |
资料来源 |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四卷 腹足纲 鹑螺总科:178-179 |
编号: | 3072 |
总科 | 鹑螺总科 |
superf | Tonnacea |
中文科名 | 蛙螺科 |
拉丁科名 | Bursidae |
中文属名 | 蛙螺属 |
拉丁属名 | Bursa |
拉丁种名 | lamarckii |
定名人 | (Deshayes) |
年代 | 1853 |
中文名 | 黑口蛙螺 |
ogenus | Ranella |
原始文献 | “Explications des planches”: 67, pl. 112, figs. 1—2. |
模式产地 | 不详 |
英文名称 | Lamarck's,Frog,Shell |
生境 | 暖水性种类,栖息于潮间带和,浅海,岩礁,及珊瑚礁海底 |
国内分布 | 台湾(恒春半岛) |
国外分布 | 广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域,西自马达加斯加,东非到红海,南自大堡礁,澳大利亚东部,北至日本冲绳经菲律宾,斐济群岛和所罗门群岛,东 |
资料来源 |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四卷 腹足纲 鹑螺总科:178-179 |
【物种名称】黑口蛙螺
【拉丁学名】 [1]
【命名者】 Deshayes, 1853
【英文名称】Lamarck’s Frog Shell
【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异足目、蛙螺科
贝壳坚固,短纺缍形,背腹扁压。侧部螺肋接上前面和后面的螺层。壳口通常染有淡黄或淡红色。轴层有发达的硬皮和皱襞。壳皮难得残留。口盖角质,核在中央。齿舌的中央齿有后齿尖。肉食性。壳长65.9mm
壳厚重,矮胖型,螺塔不足总壳长的一半;缝合线浅。壳口大,近似圆形;前水管沟短而窄。每层螺层上有两条纵胀肋,管状的后管水管沟上翘,一边有裂口。壳表多瘤突起。表面灰色或淡黄,有紫褐色斑纹;外唇和螺轴为紫褐色。
世界分布 南韩、印尼、太平洋西南部
台湾分布 屏东县恒春半岛,恒春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