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鞍山以杨田荣先生为代表,创立新书,一些脍炙人口的长篇如《烈火金刚》、《红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将新派评书推向全国;七十年代以后鞍山曲艺界出现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三芳”,将鞍山评书推向颠峰,别开生面,誉满全国,故鞍山有说书之乡美誉。尤其刘兰芳《岳飞传》轰动全国,单田芳的《白眉大侠》又红遍大江南北后,许多人提起鞍山,不仅会想到钢铁,而且要很自然的想到评书。
手、眼、身、法、步是鞍山评书要讲究的 。鞍山的评书艺人大多受了杨田荣的影响,在表演中讲求既“稳”又“准”,所谓“稳”,是指抬手投足点到为止,从不虚张声势、夸张过火;所谓“准”,是指手、眼、身、法、步恰到好处,重在传情。而杨田荣最擅长的是把传统口技运用到新评书里。如《激战无名川》中描写大桥战斗的场景,涉及战斗机、坦克、大炮、长短枪、轻重机枪、手榴弹、炸弹等十几种武器,他都能用口技模仿的维妙维肖。朝鲜新义州一位老人听后来信说:“听了您那动人的评书和惊人的口技,我简直是忘记了自己是坐在收音机旁,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台上台下,鞍山的评书艺术家们讲求内外兼修,并相互影响,鞍山评书历史上几段佳话代代流传着。如今名满全国的评书大师单田芳至今仍记着杨田荣的谆谆教诲。原来,当年单田芳刚开始走红时,苦于没有新作品可说。杨田荣就口传心授,教单田芳说以前在鞍山没有人说过的《三侠五义》。后来,单田芳的名气越来越大,从鞍山到东北三省,又拥书入关,红遍了全中国。
杨佩琴进入鞍山电台工作后,一直负责评书的编辑、录制、发行等工作。受父亲的影响,她在评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她录制或亲自播讲的评书曾多次荣获省、国家级大奖。
杨佩琴告诉记者,鞍山电台录制的评书在全国有极大的影响力。而鞍山的评书演员之所以能够名扬四海,主要是鞍山电台在全国率先用广播评书的形式,把评书传播得更远。曾经有全国60多家电台同时播放鞍山台录制的评书。在全国订货会上,鞍山评书的带子总是供不应求。“另外,鞍山台的编辑懂评书,知道全国听众爱听什么样儿的书,总能摸准听众的脉。”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各种媒介的迅速发达,评书似乎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但鞍山台每年录制的评书仍然居全国各家电台前列。每年录制的数百讲评书,还是“皇帝女儿不愁嫁”。除北方城市外,我国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以及华东的上海等地电台都播鞍山台录制的评书。虽然语言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鞍山评书仍然受到广大南方听众的喜爱。
鞍山有评书故乡之美誉。据了解,历史上千山说书艺术可以上溯到辽金时代,中原汉人中,讲史说话的艺人便来到千山地区。契丹时有“俳优”表演,“俳优”是古代讲述滑稽故事的艺人,至辽金时就是“以文宣为戏”了。元明时说书艺术就已在千山地区流行,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就喜欢听人说书。这些说书艺人大都来自辽阳、海城及辽南一带。近代说书尤胜,千山地区的辽阳、海城说书有戏棚子,有说书馆专门说书。每到集日或晚上,说书馆(棚子)人满为患。
鞍山评书是以普通话为基础,具有豪、紧、动、热的艺术特色。语言口语化,风格豪放、质朴、热烈、明快,与本地百姓生活语言紧密结合,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富想象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学、娱乐价值。
据介绍,鞍山评书与沈阳评书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追溯到很远。清同治年间,便有评书艺人王奎胜在沈阳说书《西游记》、《济公传》等作品。到了清末,沈阳一地就有11家茶馆专供评书艺人说书。后来,许多表演大鼓的“说唱”艺人纷纷从京城转投东北,改说评书,致使东北地区的评书形成一定规模。1913年,沈阳教育司创办模范说书馆,并附设评词研究会,评定专业评词艺人55人,从此辽宁评书艺术门庭辈出。当时,许多评书艺人都取省内各工矿区演说评书。尤其是鞍山有了钢铁公司后,工人增多,吸引了许多著名的评书艺人,当时,鞍山铁西区茶社林立,成为东北评书的重要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