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

罗源县

中文名 罗源县
车牌代码 闽A
外文名 LuoyuanCounty
地理位置 福州市东北部
气候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火车站 罗源火车站
下辖地区 6个镇、5个乡、其中霍口为民族乡
县长 林志斌
县委书记 张新怿
地区生产总值 359.06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591
坐标 北纬26°23′-26°39′、东经119°7′-119°54′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隶属

罗源县夜景罗源县夜景罗源县别号罗川,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夏商属 扬州,周属 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为冶县地,东汉为侯官地,晋属温麻地(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或曰罗江县),隋属 闽县。唐大中元年(847年),朝廷准福建观察使之请,割连江县北一乡为罗源场,罗源政区始从连江分离出来。咸通二年(861年),升场为镇,改名永贞,属福建观察使领辖之福州。乾宁三年(896年),以福建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永贞镇仍属福州。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元龙启,以福州为长乐府,升永贞镇为县,隶属于长乐府。五代天福十二年(947年),长乐府被吴越国占领,永贞县为吴越福州威武军辖地。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两浙西南路辖福建各州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 钱俶纳土归宋,永贞县属两浙西南路福州。雍熙二年(985年),改两浙西南路置福建路,永贞县仍属福州。天禧五年(1021年),为避皇太子赵祯讳,永贞县改名永昌。乾兴元年(1022年),定名罗源县。以境内罗江(今罗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南宋 景炎元年(1276年),益王即位于福州,升福州为 福安府,罗源县属之。

元代实行省辖路、路辖县体制。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福建 行中书省,福安府改称福州路,罗源县属福州路。明 洪武元年(1368),改路为府,罗源县属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称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福州府。清沿明制,罗源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

1912年隶东路道,民国2年(1913),废府设道,罗源县属福建省东路道(1914年,改名闽海道)。民国14年废道,罗源县直隶于福建省。

民国22年11月,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4个省,罗源县属闽海省。次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罗源县复为福建省直辖县。

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次年10月改为7个),罗源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罗源县又为福建省直辖县。

民国36年(1925),罗源县又为福建省直辖县。1933年11月“闽变”,隶闽海省。1934年隶第一行政督察区。1947年4月直辖福建省政府。

1949年8月14日罗源县解放。9月,福建省划为8个专区,罗源县属第四专区(1950年4月改名闽侯专区)。

1956年3月,罗源县移属福安专区。1961年11月,改属福州市。1963年8月,闽侯专区恢复建制,复属闽侯专区。

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同年2月,罗源县归属福安地区(1971年6月改称宁德地区)。1983年7月划属福州市。

1979年4月,城镇人民公社改名城关镇。1981年7月定名凤山镇,红塔人民公社复名为白塔人民公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更名的大队亦同时恢复原名。

1984年9月,全县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各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6年2月,中房乡下大洋村因建下大洋水库需要,拆迁移民在凤山镇建立陈厝村。

1988年11月,起步乡改为镇,起步、桂林、港头、沈厝4个村委会改称居委会。

1992年10月,松山、中房两乡同时改为镇。其中原松山乡的渡头、吕洞、岐后、岐头、树柄、南岐和原中房乡的林家、中房、乾溪、大洋等村委改为居委会。

1994年3月,飞竹乡改为飞竹镇,飞竹、洋柄村委会同时改为居委会。

1998年6月10日,起步镇潮格村拆出水口洋、坑脉里、坪石等3个自然村设立水口洋村。

2000年12月10日,凤山镇岐余村分设余家塘、岐阳、竹兜3个居委会。

2003年4月30日,凤山镇东门居委会划东环路以东地区设东区居委会。

2004年12月17日,凤山镇东区居委会再划岐阳、金凤和闽星小区增设闽凤社区居委会。[2]

境域

唐 大中元年(847年)设罗源场,罗源场东、南两面毗邻 连江县,西接 闽县,北界感德场(今宁德市)。境域约相当于今凤山、起步、白塔、西兰、洪洋、中房、飞竹等乡(镇)及松山乡大部、霍口乡东部。

唐 咸通二年(861年)割闽县林洋地入永贞镇,西部边界扩展到双口渡(《 八闽通志》称“双溪渡”,有误),而与闽县(公元982年后为 怀安县)、 古田县为界,其他三向疆界不变。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连江县划招贤里5图地入罗源。县东部边界因以扩展至海,辖域增加今鉴江、碧里两乡(镇)地区。

明 万历八年(1580年)裁怀安县并入侯官县,原属怀安县的霍口一带(具体地界无考,疑为山垄塆溪以南的小块地区)划属罗源,西界改与侯官县为邻。

民国29年(1940年),连江县又划巽屿、北山两地入罗源,此后辖域未发生重大变动。1956年5月,大获乡漈头自然村划属连江县,香岭乡后山自然村划属古田县岭南乡;同年7月,香岭乡活山自然村划属古田县岭里乡。此时,罗源县境域东端隔海与霞浦县东冲半岛相望,西端与闽侯县接壤,南邻连江县,北连宁德县,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分别与宁德、古田、连江诸县及福州市郊区为界。地形呈东西向长条状,东西最长距离78.5公里,南北最宽距离28公里,总面积118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平方公里,滩涂53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辖区信息

截至2021年,罗源县下辖6个镇、5个乡、1个湾。

区域详情

6个镇:凤山镇、 松山镇、 起步镇、 中房镇、 飞竹镇、 鉴江镇。

5个乡: 白塔乡、 洪洋乡、 西兰乡、 霍口畲族乡、 碧里乡。

1个湾:罗源湾。[7]

自然环境

综述

罗源县罗源县(3)罗源县,地处 鹫峰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势自西而东,高低起伏。全县最高峰牛母山海拔1251米。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水量165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691.1小时。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东部罗源湾口小腹大水深,海域面积达240平方公里,避风遏浪,不冻不淤,港口作业时间年平均360天,是 福建省六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县辖罗源湾北岸港区岸线长25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7个,约14公里的岸线水深在10米以上;截止2009年,有1000—5000吨级码头4个、3万吨级和5万吨级码头各1个,年吞吐能力达800万吨以上,在建的还有5万吨级、15万吨级码头各1个;拥有松山、白水两大围垦造地近5万亩以及周边可开发利用腹地,土地储量近10万亩,形成海峡西岸“人无我有,人有我多”的可供成片开发的港区工业建设用地。罗源湾与台湾隔海相望,距 马祖岛38海里、 基隆港146海里、 上海405海里、香港435海里,位于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等距离中心,北联 宁德、 浙江,南接 福州、 厦门,是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海陆空交通便捷,开辟了直抵 香港、 日本、新加坡等航线, 104国道、 沈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仅58公里,福州市区65公里,距宁德市仅25公里、 温州200多公里。 温福铁路于2009年建成,并在罗源湾开发区内设站,罗源湾港区铁路专用线从该站点连接贯穿港区三个作业区至将军帽。

地貌

罗源县位于鹫峰山脉东南麓,县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为东西长条状,地势三高两低,形如“W”:西部与闽侯县、福州市交界处地势最高,多中山,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12座,峰3座;往东,高度逐渐下降,至霍口盆谷海拔只有100米左右;霍口盆谷往东,地势又渐次回升,至县中、北部挺旗峰、飞仙岩一带,平均海拔达500米以上;飞仙岩往东,高度再逐级下降,到起步、凤山平原地区海拔已低于10米;平原以东的半岛地区地势又抬升为高丘、低山。

气候

罗源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由于受复杂地形影响,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灾害天气亦多。

水文

罗源县水量来源于境内降水产生的径流及县外过境客水。全县多年平均年来水量22.833亿立方米,其中境内产流11.313亿立方米,外县过境客水11.52亿立方米。1990年按境内产流计,人均占有水量4941立方米。

土壤

据1982年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罗源县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火山岩、花岗岩的残积物和运积物,形成土壤后分属7个土类,17个亚类,33个土属(其中耕地15个土属,33个土种)。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红壤成为主要地带性土壤。各种土壤类型按海拔高度呈垂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草甸土、黄壤、黄红壤、红壤和水稻土。

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

截止200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623354亩,其中林业用地1165242亩,占71.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869784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4.6%,疏林地面积23918亩,灌木林地面积21147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8933亩,非林业用地面积458112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91.29万m3,毛竹立竹数1523万根,杂竹489万根,其中林分蓄积87.73万m3,疏林地0.76万m3,散生木和四旁树2.79万m3。

全县林分面积652188亩,其中用材林面积376382亩,薪炭林面积2067亩,防护林267664亩,特用林6075亩,分别占林分面积的57.7%、0.3%、41%、1.0%。林分蓄积量中,用材林53.03万m3,薪炭林0.12万m3,防护林33.22万m3,特用林1.36万m3,分别占林分蓄积量的60.4%、0.1%、37.%、1.6%。

罗源县地跨南、中亚热带两个植被带,以县城所在地凤山镇为界,凤山镇以东(含 凤山镇)属 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湿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南亚热带雨林是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原生植被被破坏后仅呈次生萌芽林,或稀疏阳性林,其中大部分已被人工马尾松林所替代。凤山镇以西的罗源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阔叶林植被带,以 米槠、栲类、 樟树、 酸枣、 枫香、 木荷等组成常绿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农业资源

2012年全年粮播面积调减为195600亩,其中,粮食作物占111300亩,非粮食作物84300亩。粮食总产36262吨,茶叶总产5847吨,油料119吨。园林水果9100吨,肉类10422吨,水产品产量高达125370吨。

渔业资源

罗源海域、滩涂广阔,沿海居民从事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以海水捕捞为主。明代前限于滩涂捕捞,明代始有海洋捕捞作业,明末发展海水养殖,主要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等。民国时期海水养殖年产100吨左右;淡水养殖甚少,年产5吨左右。1949年水产品总量547.6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持渔业,生产逐步得以发展。1979年后落实渔业生产责任制,鼓励私营养殖。1984年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1990年后将水产养殖列为工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采取措施,促进发展。养殖品种和产量逐步增加,海水养殖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蛤仔、贻贝、太平洋牡蛎、海带、紫菜、对虾、青蟹等及鲷类鱼(网箱放养),淡水养殖有青、草、鲢、鲤、尼罗非鱼,革胡子鲶、河蚌、河蟹、鳗鱼等。1994年养殖面积达2.89万亩,水产品总量达2.36万吨,产值1.5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2012年水产品产量高达125370吨。

资源环境

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耗442.1万吨标准煤。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8%,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0%。

2021年全县1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八井水库等县级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敖江流域(罗源段)省控监测断面、交界断面水域功能达标率均达100%以上,主要流域、小流域水质全年平均达标率为75%、66.7%。环境噪声年均值51.2分贝,交通噪声年平均值72.5分贝。城区空气质量一级达标天数227天,二级达标天数137天,达标率99.7%。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均值分别为6.2微克/每立方米、13.7微克/每立方米、34.4微克/每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达到一级标准。[3]

人口

截至2023年罗源县总户数79861户、户籍人口269244人,城镇人口99704人占总人口37.03%。男性为140413人,占52.15%;女性为128831人,占47.85%,男性比女性多11582人。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张新怿
县委副书记 林志斌、杨大兴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林志斌
副县长 陈启辉、徐忠琼、周宇骋、郑金保、张昆鹏、黄国安、钟凤金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肖永建
副主任 赖时铿、董智先、黄垂卫、辛捷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兰可明
副主席 陈明娟、于贤杰、雷邦淼、郑立峰

以上内容参考:腾讯新闻[8]、新华网[9]、罗源县人民政府[10]、罗源新闻网[11]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张新怿
县委副书记 林志斌、杨大兴

经济综述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林志斌
副县长 陈启辉、徐忠琼、周宇骋、郑金保、张昆鹏、黄国安、钟凤金

第一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肖永建
副主任 赖时铿、董智先、黄垂卫、辛捷

第二产业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兰可明
副主席 陈明娟、于贤杰、雷邦淼、郑立峰

第三产业

罗源县罗源县

文化

福建省把罗源湾列为“十一五”重点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建设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全省区域新增长极进行培育。福州市把罗源湾开发建设摆上重要地位,提出优化产业规划布局、重点拓展南北“两翼”、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的决策部署,这些都为罗源湾开发建设赢得了先机。初步构建起以治金、建材、能源、船舶修造、轻工食品、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临港工业体系,形成以港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县域经济保持稳健、快速发展态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安定稳定、人和业兴,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9.0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1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亿元,增长7.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3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9440元。

2021年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07亿元,比上年下降3.7%。全县税收收入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3]

古迹

唐代,随北方移民入境,中原的农耕和畜禽饲养技术开始在境内传播,农业生产因之逐渐发展。明代,在扩种稻、豆、茶、果、蔬等作物的同时,引种甘蔗、花生、甘薯等新品种。茶叶为当时主要经济作物,远销京津。清初,朝廷厉行迁界令,沿海居民被迫内迁,耕地大量荒废,生产遭受破坏,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禁令解除后才陆续恢复。民国时期,虽在推广良种、化学肥料等方面作过努力,但因长期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作物产量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与发展。1951年开始组织互助组,1953年逐步建立初级社,1955年又创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除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民主管理、集体经营外,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此期间,中共罗源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又发动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科学种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至1957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1414.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比1949年增长29.14%;粮食总产39677吨,比增64.56%。但1958年下半年人民公社化后,一切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也归集体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拉平、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生产上瞎指挥、高指标,耕地、物资、劳力无偿调用,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1959年上半年虽一度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但同年8月“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再度出现。1960年强壮劳力多被省、地、县调去搞基本建设,致农田失管,贻误农时,加上自然灾害,使当年农牧业总产值减到957.74万元,比1957年降32.31%,粮食总产量降至23691.2吨,比1957年减少40.3%。是年底开始整社整风,次年3月恢复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整社队规模,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渐次提高。1965年农牧业产值1379.59万元,粮食总产量39772.55吨,分别比1960年增长44.05%和67.88%。“文化大革命”中,不断削减社员自留地,禁止个人开荒和家庭副业,有些队又改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推行以政治表现为依据的评工记分方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受挫伤,生产又出现滑坡,1969年全县农牧业产值降至1077.11万元,粮食产量降至30225.7吨。1971年10月后,稳定自留地,重申允许社员经营少量家庭副业,陆续恢复以往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办法,并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良种,农业生产逐渐发展。1978年全县农牧业产值1935.98万元,粮食总产52505.1吨。

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1984年农牧业产值达3554.1万元,粮食总产69988.55吨。1990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又增到4557.22万元;粮食总产在耕地比1949年减少2.65万亩的情况下仍达80026.12吨,亩产301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385.5公斤。

202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979298万元,比上年增长5.8%。粮食种植面积93467亩,比上年增加222亩,其中稻谷面积46661亩,比上年增加103亩;油料种植面积2357亩,增加132亩;蔬菜种植面积111714亩,比上年增加4618亩。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34330吨,比上年增加353吨,增长1.0%。其中,稻谷产量18647吨,增加130吨,增长0.7%。

2021年全年肉蛋奶总产量23832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4%。肉类总产量12960吨,增长1.7%。其中,猪肉产量9855吨,增长0.3%;禽肉产量2080吨,增长6.6%;牛肉产量170吨,增长3.7%;羊肉产量508吨,增长4.5%。年末生猪存栏68319头,增长4.7%;生猪出栏118388头,增长6.6%。牛奶产量99吨,下降45%。

2021年全年水产品产量221202吨,比上年增长4.0%。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9581吨,增长5.8%;海水产品产量201621吨,增长3.9%。[3]

名优特产

西晋时期罗源已有砖瓦制造。唐代,城乡有 陶器、 铁器、 砖瓦、 食品等作坊。宋代,海盐、瓷器、土纸制造业日渐发达。宋 元丰年间(1078~1085年)鉴江被列为福建十大盐场之一,八井烧制的瓷器、飞竹等地生产的土纸开始向东北、山东、河南诸地销售。历元、明至清代,城乡酿酒、酿酱、制糖、榨油、磨粉、织布、铸锅、烟草加工及五金作坊不断发展。但设备简陋、生产规模很小。

民国时期,县城创办机械碾米厂和火力发电厂,开始向现代工业发展,但抗日战争期间,交通受阻、原料紧缺,多数工厂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抗战胜利后恢复仍缓慢,到1949年,全县仅有私营碾米厂、电灯厂、织布厂等18家,从业79人;个体手工业495户,从业1039人,工业总产值244.6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0.25%。

新中国成立后,罗源工业逐步发展。1950年,县政府首先扶持恢复和发展传统工业、手工业。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28.41%。1956年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建立国营、集体和公私合营企业,1957年全县国营工业4家,公私合营工业7家,合作社营2家,从业294人,手工业合作社(组)29个,从业1012人。工业以粮食加工和生产铁锅、薯切、农家具等产品为主,产值增至60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616元。1958年除创办国营县农具厂外,还把大部分手工业合作社(组)合并转为国营,当年国营工业增至32家,从业人员2444人,产值58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5.2%,全员劳动生产率降至2398元。1961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巩固和发展制盐、建材、农具、民用产品制造业,其余停办或转为社队企业。1962年全县工业产值420.18万元,职工1631人,其中国营工业职工483人,产值215.77万元。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工业生产徘徊不前,1970年全县工业产值仍保持1966年水平,国营工业产值比1966年减少39.91万元。1971年后,国营和社队工业逐渐发展,新办塑料、医疗器械、木工机械、造纸、烟草加工、水泥及工艺美术等企业,产品行销省内外。1983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2030.94万元,盈利80.41万元,国营工业从业1679人,全员劳动生产率4893元。1984年,开展企业改革,国营工业得到发展,乡镇工业、合作工业和家庭工业崛起,逐步形成以烟草、造船、食品、塑料、电力、机械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先后有血液细胞计数器、竹编工艺品、 寿山石雕、凤山牌小包紫菜、双边双草素席、榻榻米席、B字牌瓦楞蕊纸、MR903A木工平面刨床、羽绒衫等产品被评为部优、省优、市优产品,并出口日、英、加拿大等国和港、澳、台地区。1990年,全县工业产值12404.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5.46%。其中乡(镇)办以上企业124家,产值8800.8万元,村办和合作企业1049家,产值3603.5万元。全县工业企业实现税利2992.7万元。国营工业23家,职工3138人,1990年末固定资产净值3974.1万元,实现产值6270.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851元。

2021年全年工业增加值157.5亿元,比上年增长6.9%。2021年全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6%。与上年持平。产值方面,全县全年累计产值同比增长17.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2.1%,大中型企业增长17.5%;国有企业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1.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1.2%,重工业增长18.1%。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1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7.1%。工业产品销售率95.1%,较上年上升5.7个百分点。

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24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产值增速实现正增长。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同比增长62.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5.1%%、是有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同比增长47.3%,主导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增长17.2%。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17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2021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7.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全县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7%。[3]

交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1.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5.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7.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2.1%。民间投资增长5.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2.9%。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7.9%。其中,住宅投资比上年下降21.0%;办公楼投资比上年增长63.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比上年下降1.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17.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3万平方米。年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积3.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6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5.8亿元,同比增长13.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8亿元,同比增长0.9%。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亿元,增长17.8%。其中,限上社零增长24.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0.5%。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销售额增长25.0%;餐饮收入额增长28.1%。

2021年,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2.3%,化妆品类下降34.0%,粮油食品类增长21.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8.7%,金银珠宝类下降0.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7.7%,日用品类增长2.3%,家具类增长64.8%,汽车类增长10.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2.5%,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43.7%。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到资1.2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4.1亿元,实现比增-10.3%,其中出口总额16亿元、进口总额18.2亿元。全年新批增资项目5项,新批投资总额1326.6万美元,合同外资622.3万美元。

旅游

2021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含一日游)1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1%。旅游总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增长37.8%, A级景区2个。

金融

2021年年末全县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9家,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33个。202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75.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6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19.1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2%;单位存款余额54.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0.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0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7.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60% ;中长期贷款余额160.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77%。

2021年全年全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1804.85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266.26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4538.59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998.56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财产险赔款4812.4万元;人身险赔款1186.17万元。年末各类保险营业网点4个。[3]

社会

教育事业

文物古迹甚多,现存的寺庙、石塔、古墓葬、雕刻等多系唐宋以来文化遗产。其中糅合五代、宋、明、清建筑之艺术的江南文物瑰宝陈太尉宫,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房乡乾溪村,原为陈氏宗祠,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造者为由河南固始入闽之陈苏。经历代扩(重)建,宫内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现存建筑包括正殿、配殿、前殿三部分,皆重檐歇山式屋顶。正殿台基高1.2米,通面阔15.5米,通进深25.43米,面积394.17平方米,立柱28根(周长1.16-1.19米)。其中明间主柱皆用柱头科头拱,屋面结构通过其过渡到柱顶;明间上方皆藻井。左右配殿分别建于明、清,前殿建戏台,系清代建筑。陈太尉宫各部分分别展现了五代、宋、明、清建筑艺术与风格,在建筑史上很有研究价值。陈列圣水寺侧栖云洞内的十八罗汉石像,其中16尊系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石匠陈曾缘刻,为福建省现存最早的石雕罗汉,另2尊属明代作品,像高0.74-0.81米,年龄、体态、神情、衣饰各具特色,无不惟妙惟肖。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唐末五代,大批中州人士相继移居罗源,带来中原文化,推动了罗源文教事业的发展。宋代,境内人文兴盛,县人有著作行世者10余人,其中陈善的《扪虱新话》所论颇有新见,影响较大。明清时期,文人著名创作有陈钧、郑国佐的诗,游彤麟、陈士钦的画,林长存、林上奎的书法等。民间文艺内容丰富,故事、歌谣、谚语、音乐、舞蹈、雕塑、剪纸等形式多样,精彩动人。[12]

科学技术

对虾、 鲍鱼、 干贝、 大黄鱼、目鱼干、 蛏干、深水雪鱼、虾姑肉干、 咸香大黄鱼、 鱼翅、金鲨鱼翅、糟香大黄鱼、 鳗鱼干、 紫菜、 海带丝、宽叶海带、鲶卤、 香菇、 茶树菇、 黑木耳、肉松。

医疗卫生

罗源县地处闽浙交通要道,自古驿运繁忙。但由于境内多山,道路崎岖, 罗源县政府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公路,行旅往来多靠步行,货物运输靠肩挑。罗源东边面海,大宗货物多从水道进出。民国期间,县内港口设施极为简陋,运输多靠外港来船,境内专业运输船只有数艘,且在湾内航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五里、迹头等处修建码头,改善港口基础设施,并建立水运企业,更新船舶,壮大运输实力。1952年县新建的水运企业有1家,木帆船3艘42吨位,完成货运量0.8万吨、周转量23.68万吨公里。1955年福汾公路县境段建成,罗源始有公路。从此县内公路建设从不间断,通车里程逐年增多。

公路运输量随公路伸展而逐年增多。1978年全县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和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分别比1961年增加1.8倍、2.51倍、3.34倍和2.34倍。1979年,县内有2家水运企业,共有7艘机动货轮875吨位,货运量达1.83万吨,周转量924.69万吨公里。80年代改革开放后,船舶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步从木质货轮过渡到钢质货轮,航线扩大到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各港,并于1988年开通直达港澳航线。1990年2个水运企业共有12艘钢质货轮3290吨位,个体联户运输船82艘620吨位,合计完成货运量6.88万吨,周转量3776.17万吨公里,比1952年分别增加7.6倍和158.5倍。

公路运输随运输市场放开而日趋繁荣。1990年全县有货车182辆,客车44辆,运输用拖拉机886辆,其他机动车512辆,货运量48.99万吨,货运周转量2421.65万吨公里,汽车客运量159.99万人,客运周转量8397.04万人公里,又比1978年分别增加2.22倍、8.39倍、4.22倍和8.63倍。当年全县公路38条(段)总长420.71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5.44公里,每万人占有18.13公里,全县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和78.92%的村均已通车,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2008年,碧里作业区4#、5#两个5万吨级码头建设进展顺利,4#泊位卸船机已安装过半,基本具备靠泊条件;将军帽作业区15万吨级散货码头动工建设。港区配套日益完善,在建成3万吨级乘潮航道的基础上,启动疏竣5万吨级全天候航道;临时一类口岸开放获得延续;口岸通关中心大楼完成主体工程。路网:开发区江滨北路完成拓宽,温福铁路罗源站已建成通车;港区铁路支线已获批。供电:动工建设碧里220千伏、德盛110千伏变电站,扩建亿鑫110千伏变电站。供水:已启动建设南榜等水库,日可新增供水5万吨,基本满足开发区、港区项目用水需求。

2021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3]

文化体育

邮电情况

唐代,罗源设有 私塾,历宋至清,先后有 社学、 书院、 儒学之设,其间以宋代办学为盛。自唐至清全县共有进士225人、举人579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始创罗川学堂,民国31年始办初级中学。至民国38年夏,全县有小学21所、学生2231名;初中1所、学生181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各类教育同步发展。1956年罗源中学增设高中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被列为省重点中学之一,校长黄兆希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系统群英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1984年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1987年小学“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一类标准,实现基本无文盲县。1994年,全县有普通中学15所、在校学生8506人;小学332所、学生28434人;幼儿园127所(班)、在园幼儿5336人;职业中学2所、学生600人;教职工总数2582人。

2021年末全县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专任教师134人,在校生2037人,学年初招生713人。有高中4所,专任教师258人,在校生3067人,学年初招生1098人。有初中14所,专任教师670人,在校生8441人,学年初招生3070人。有小学26所(含民办1所,含教学点),专任教师1261人,在校生20852人,学年初招生3537人。有幼儿园41所(含民办35所),专任教师671人,在校生9593人。[3]

人民生活

2021年全年全县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其中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全县专利授权463件,比上年增长21.5%。[3]

安全生产

罗源县医院罗源县医院罗源自古流传 中草药,清 乾隆十三年(1748年)设养济院收治麻风病者。光绪十三年(1887年)传入西医,至民国38年全县仅有3家医院(含麻风医院)、23家诊所、22张病床、117名医务人员。人民群众缺医少药,每遇瘟疫死亡数以百千计,导致高死亡率的产生,1949年前130年间全县人口减少2万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西医并重,在城乡建立医院,并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20世纪50年代消灭鼠疫、天花、霍乱。60~80年代基本消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白质炎、丝虫、疟疾、麻风等病症。90年代初白喉、麻疹、乙型脑炎等发病率都较50年代初下降90%以上;新法接生、妇科病查治、计划生育指导、幼儿系统管理等均取得很大成绩;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县”标准。1994年有县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共25个,还有村医疗室、私人诊所。全县病床430张、卫生技术人员563人。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9.93‰,人口出生率19.4‰。

2021年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45家,县直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10家,村卫生所146家,个体诊所58家,民营医院1家,门诊部4家,护理站1家,学校卫生站18家。实际开放床位1608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9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69人,注册护士614人。2020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5.97张,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19人。全县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2人;乡镇卫生院10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09人。[3]

旅游

唐末 五代期间,大批 中州人士相继移居罗源,“立学校、务桑农”,文化开始发展。宋代,境内人文兴盛,登进士第者203人, 陈善的《 扪虱新话》为传世佳作。明清时期文人创作,如陈钧、郑国佐的诗,游彤麟、陈士钦的画,林长存、林长奎的书法皆卓然可观。民间文艺经历代发展亦颇具规模,故事、歌谣、谚语内容丰富,诗词、音乐、舞蹈、塑雕、剪纸等形式多样。民国时期县内开始设立文化机构,出版报刊,上演戏剧,放映电影。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所开展的文化救亡活动,更为时人所称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源文化事业逐步普及与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建立县文化馆(站)、广播站、电影队、闽剧团等,并将文化活动推向广大农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事业遭受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文艺创作活动空前繁荣。诗社、文学社、画社、谜社、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社团相继成立,新建30所影剧院,建立县和5个乡镇电视差转台,县卫星地面接收站,开通凤山、起步、鉴江、松山等乡镇有线电视,开办录像厅、歌舞厅、舞厅,建设莲花山公园、明珠山庄娱乐中心等,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至1990年新建30所影剧院,建立电视差转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开展电视转播业务。

罗源凤山、中房等地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20余件,发现商周文化遗址19处。出土文物有陶罐、陶片19件、石器1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陈太尉宫、南宋十八罗汉石雕像。2008年,罗源县申报的“ 畲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1017。2008年,罗源县申报的“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项目类别,入选名称“畲族医药”,序号1017。

群众体育活动,清末以前以民间传统武术为主,畲族“八井拳”曾流传 闽东和 浙南一带。舞龙灯、龙舟竞渡、登山、游泳等,世代相传。民国初,现代体育的体操、球类、田径等始在学校中兴起,但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事业逐步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日趋活跃。20世纪90年代建成占地65亩的县体育中心,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达6万余人。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其中最著名的为国际级运动健将、亚洲及全国十佳运动员 刘华金,在全国及国际比赛中屡破国家和亚洲记录,屡获女子100米栏冠军。

2021年年末全县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群艺馆0个,剧场、剧院数0个,博物馆1个。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0万册,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文物0. 2144 万件,图书流动点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189个。

2021年年末共有影院3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2套,电视节目16套。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9万户,入户率53%。年末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2021年全年全县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金2铜。共有体育场馆数1个,总面积2524.08平方米。全县共举办篮球、足球、乒乓球、门球羽毛球、气排球、笼式足球等15项150多场全民健身活动。[3]

陈太尉宫

民国时期,罗源县有通连江县琯头和宁德县飞鸾的县际邮路2条,县城通起步乡的乡村邮路1条以及城区邮路,电信设备十分简陋,只有15部手摇电话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电事业不断发展。1965年邮路达525单程公里,长途电话9路,交换机容量240门,城乡话机276部。1973年起加速长途和城乡载波电话的发展,1977年用BD055型电传设备收发报。20世纪80年代实现长途和市区电话自动化。1990年有电报电路3条,长途电话35路,可直通全国各地及189个国家和地区,全县邮路1041单程公里,乡、镇、村通邮率达100%。1992年沪穗光缆工程线路罗源段22公里管道铺设竣工,提供960路长途光纤数字电路。1994年,实现电话程控化,全县有市话用户4088户,农话294户,无线寻呼1928户,移动电话94户。

2021年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876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电信业务收入6390万元,比上年增长2.3%,移动通服收入1.46亿,比上年增长18.8%,联通业务收入3337万元,比上年下降0.35%。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32.2万件,快递业务量213.1万件.年末共有邮政局(所)11处,邮路总长度329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928公里;固定电话用户数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7万户(移动、联通、电信)。[3]

罗源湾海洋世界旅游区

2021年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1元,比上年增长9.3%。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3元,比上年增长1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69元,比上年增长8.1%。全县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605元,比上年下降1.4%。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450元,比上年下降0.9%;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485元,比上年下降2.0%。[3]

西洋宫(陈靖姑文化)

2021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4人,分别比上年下降72.7%、71.4%。[3]

畲山水景区

有“莲峰月色、圣水听泉、三川春涨、五里潮平、匹岩飞雪、茅顶留云、紫霄盖树、金粟盘榕”等罗川八景和 栖云洞、白马寺、禾山景区等名胜。

福湖畲族文化村

陈太尉宫座落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宋代,木结构,单开间,占地面积一千一百一十五平方米,由正殿、配殿、戏台三个部分组成。正殿建筑面积近四百平方米,有二十八根立柱,为鼓圆形状,整个建筑未用一根钉子,为“江南瑰宝”。

陈太尉宫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原是陈苏祠堂。陈苏,河南固始人,唐末隐居罗源曹峰,教民农桑、礼教,死后被遵为神,封太尉。后陈苏祠堂改名为神宫,称陈太尉宫,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3间殿堂,又续戏台、宫门,均是穿斗式构架。一宫之内,宋、元、明、清建筑并存,融汇组合一体,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13]

碧岩寺

世界旅游区福州罗源湾海洋世界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福州市罗源湾滨海新城,占地面积约300亩,拥有水域面积6000余亩,是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具有海洋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体验互动、海上游乐等多项功能的大型滨海休闲游乐度假区。主要项目有:海洋世界、海上搏斗、游艇俱乐部、海上高尔夫、海洋浮潜馆、5D飞行影院、大型海上音乐喷泉水幕电源、梦幻魔都、冰雪世界、尖峰国际马戏、直升飞机、深海奇幻世界、天畲奇缘等多个旅游项目。  [14]

荣誉

西洋宫又称“林九娘祠”、“林九娘祖殿”、“顺懿夫人宫”、“普济崇福宫”,俗称西洋宫,与古田县临水宫、福州下渡陈靖姑故居并列为陈靖姑文化发祥地。西洋宫位于罗源县西部的飞竹镇畲族村境内,距罗源县22千米。[15]

词条图册

中国畲山水景区依山傍水,青山、碧水、绿树景观浑然天成,为福建人文奇观、福州生态标杆、罗源旅游新畲风。畲山水景区位于福州仅有的两个畲族乡之一的罗源县霍口乡,连接山垅湾、岗尾等畲族村,与闽侯县接壤,景区面积约为13000亩,总投资12000万元,其起点距罗源县城区约38千米,距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约59千米,属罗源“畲风海韵”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福建少有的畲族景区、罗源少有的重点景区之一。

畲山水以山称奇,由南龙北凤构成景区的沟壑峡谷地形,龙山凤山起伏连绵不断,沿着漫步道顺山而上,可看到林中若隐若现的溪水,可听到瀑布跌落拍打石头的哗哗声,在初冬季节还可欣赏到被染红了的百年红枫林;沿路而下,可与那清澈见底的溪流来个气密接触。在山涧,沐浴零星的阳光,吸收高浓度的负氧离子,来个独一无二的森林SPA。

畲山水以水叫绝,素以“纯净水世界”而著称。溯溪而上,溪水清澈见底,水质甘甜、让人赞叹不绝、流连忘返。一路上或有溪谷泳池,或有戏水平台,或有天然山泉浴池,或有浅滩深潭,或有瀑布飞泉。三井水瀑布、二井水瀑布、一井水瀑布、葫芦门瀑布等或飞流直下,或跌水拍打,即使是枯水期的一井水瀑布那面巨大的石壁也形成了畲山水独有的一道景观。

畲山水景区以畲族民俗风情为基调,在确保景区原生态环境条件下,以畲族特色木制建筑体、装饰品、工艺品,穿戴畲族传统服饰,并有畲寨山庄、畲风表演广场、畲乡对歌台等展现畲族民俗传统,以此来丰富畲山水景区的文化性、科普性、娱乐性以及游客的参与性。[1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