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舞蹈范围很广,大凡依附于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的舞蹈,如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等民俗活动中的舞蹈都包含在内。这类舞蹈导源于舞蹈艺术的萌芽期,至今仍大量存在,构成我们今天习惯称之为民间舞蹈的一大门类。当然,今天的民间舞蹈已大多用于节日文化娱乐,原有的意蕴已经淡化甚至消失,但追索这些舞蹈的根底,则大多离不开民族生活中曾经盛行过的民俗活动。
舞蹈与人类风雨同舟、悲欢与共,真诚地追随着人类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从一个人的孕育出生起,到他成年,恋爱婚姻,参加生产、战斗,直至病死葬埋,在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重要关节,几乎都有舞蹈相伴。民俗舞蹈有声有色地装点着生活道路,厮伴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从出生一直走到人生的尽头。
依附于岁时节令中的民俗舞蹈是人们所最熟悉和常见的。现在各民族传统舞蹈大多在春节(或年节)期间活动,从而使春节成为我们民族的一大艺术盛会。但在过去,节令活动很多,而且每个节日几乎都有歌舞或其他技艺的参予。例如明清时的北京,据史书记载,当时“大抵四时有会(指植幡、使叉、秧歌、龙狮、花鼓等演出。——笔者),每月有会。”(见《旧京琐记》)《京师偶记》也载:“京师正月朔日后游白塔寺,望西苑,旃坛寺看跳喇嘛,打莽式,打秋千。元宵节前门灯市,琉璃厂灯市,正阳门摸钉,五龙亭看烟火,唱秧歌,跳鲍老,买粉团。……二三月高梁桥踏青,万柳堂听莺,弄箜篌,涿州庙进香迎驾。四月西山看李花……送春赛会。五月游金鱼池,中顶进香,药王庙进香。六月宣武门看洗象,西湖赏荷。七月中元夜,街市放焰口,点蒿子香,燃荷叶灯。八月中秋节踏月,买兔儿王。九月登高,花儿市访菊,城墙下看八旗操演,妇女簪挂金灯。……十一月跳神。十二月卖像生花供佛,打太平鼓。”其中的庙会、进香、迎驾,一般都有民间舞队(称香会或花会、皇会)参加,著名的如妙峰山娘娘庙会。方圆百里的会档都来朝山进香,表演各种技艺。可见“四时有会,月月有会”并非虚夸之词。
除这些全国性的节日外,各民族中还有许多民族节令,也大多有歌舞活动相伴,例如云南的白族,据《白族民间舞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的调查,白族的主要节日有“绕三灵”(四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农历,下同):内含有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等舞蹈及对歌,“舞者成千上万”。“三月街民族节”(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有赛马、对歌和大型群众性歌舞活动。“田家乐”或称“栽秧门”(日期随插秧日而定):有“百鸟朝王”、“霸王鞭”、“渔樵耕读”等歌舞。“石宝山歌会”(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一日):对歌、弹三弦、霸王鞭、佛教舞或巫舞、洞经乐。“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赛龙船、耍火把、霸王鞭、民族歌舞。“海灯会”(七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点龙王灯、打霸王鞭、耍龙、耍狮。“本主节”或称“本主会”(正、三、七、八月,各地不同):有跳神舞、巫舞、霸王鞭、唱大本曲等。白族这种节令习俗中多歌舞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而具有普遍性,有些民族节日,甚至就以歌舞来命名,如土家族的“摆手”,就以“摆手舞”作为节日的主要活动。因此,民族的传统节日,往往也就是民族歌舞的盛大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