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的“风水”理念,使得山潭山山城及其卫城,兼具因地形制、防御坚固、环境优美等特点,且以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之功效,独辟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古山城建筑模式。
主城龙潭山。龙潭山,壁立松花江东岸,山势似一仰盆状,周围是山脊,中间是山谷,山的东面和南面为连绵起伏的山岗;山的西面是由南向北流去的松花江,江的左岸上为开阔的冲击平原;西南面隔嗄呀河与东团山为邻,两山相距不过2.5公里。山城城垣建筑在山脊上,城垣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较宽,南北较窄,东壁长1082米,西壁长528米,南壁长405米,北壁长381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许,最矮处不足2米,基宽3—10米,顶宽1—2米。城墙大部分为黄土羼凝灰岩碎石迭筑,小部分为黄土夯筑。城西、南、北凹伏处各有一门。西门为正门,南、北二门为便门。在城垣四面突起处各有一平台,以南平台为最高,山的制高点俗称“南天门”。
东团山卫城。东团山,位于吉林市东南,扼长(春)图(们)铁路吉林铁桥东端,系海拔252米的椭圆形山。山西北坡陡峭,松花江由南而北擦山而流;东南坡渐缓;北隔嘎呀河与山龙潭山隔河相望,山城建筑在山顶和山腰间。东团山有城垣三道:第一道城墙(外墙)和第二道城墙(中墙)保存尚好,第三道城墙(内城)受损于国民党军队修碉堡。外城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15米,现高10米,顶宽3米许;中城东西长170米,南北宽62米,高12米;内城东西长60米,南北宽15米。城墙为黄土羼凝灰岩碎石迭筑。据载,“外城东西各一门,外城东北隅有蓄水池一个,长30余米,深数米。”此城结构与龙潭山城基本相同,是龙潭山城的卫城之一。
三道岭子卫城。三道岭子,坐落在吉林市郊三道岭子大砬子山上,该山海拔272米,高出附近地面约120米。东南为山间盆地,隔松花江与东团山、龙潭山相望;北面紧邻松花江;正北为开阔的冲击平原;西面和西北为高山丘陵。隔吉长铁路与吉(林)九(站)公路,分别与二道岭子七家子西山和锅顶山相去7—8公里。这里地处吉林盆地的北口,又紧临松花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城建筑在三道岭子大砬子山西北坡,为黄土羼凝灰岩碎石迭筑,现残呈“厂”形,短墙为东西走向,长58米,长墙为南北走向,全长258米。城墙外缘垂直高度6米。因该山为市郊最大的采石场,经数十年开采山的东半部已不复存在。此城与龙潭山城基本相同,属其卫城。
作为东北东最古老的军事要寨,龙潭山山高林密,地形险要。鼎盛时期,山上为营寨,守以重兵;山下为民居,渔牧狩猎。每有战事,军民皆入山城,各扼其隘,加之城内粮秣充裕,并有蓄水池所贮上万立方米净水,足够千军万马之用。现存主要设施:
龙潭山“水牢”。龙潭山古城内西北隅最低处,有一巧借地势修建的蓄水池,欲称“水牢”,又名“龙潭”(民间有龙潭燕的传说,曾编成京剧《龙潭燕》赴中南海演出)。水池东西长52.8米、南北宽25.75米。池东、西、北三壁用凝灰岩块石和花岗岩石砌筑。池壁从下至上向内递入,呈阶梯状,共分三阶。南壁从池沿向下约1米为直立岩壁,再往下则借山岩的倾斜面,用不规则的花岗岩块平铺,呈45度斜坡直达池底。北壁东端池有一砌泄水洞,洞内狭外宽,通向墙外,多出的池水由此溢出。池中的水,主要是由山上的雨水或雪水积成,也有少量地下水从池底渗出,故池水终年不竭,并保持稳定水位,通常蓄水近万立方米。此池的用途,当为战时因城内兵马骤增,泉水供给不足而设。
龙潭山“旱牢”。在古城内西南偶较高处,距“水牢”约420米处,有一石砌大圆坑,直径约10.6米,深约2米—3米。俗称“旱牢”。“旱牢”的结构与蓄水池相同,也是用凝灰岩和花岗岩石块砌筑,平面呈正圆形,周壁直立如削,底部西高东低呈坡状,可见两者是同一时期的建筑。为何在山城内砌此石质圆形?其功能何在?对此,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驯养野猪的地下圈舍;存储军械、粮食或弹药等物资;关押犯人或俘虏。但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则认为,“旱牢”是古代储备军需物资的地仓(窑),且从仓口周边地表可承重压一细节,推测其上应有厚重的顶盖。沿“旱牢”南行,即达龙潭山山顶峰“南天门”。
龙潭山山城建于汉代,尽管斯时人们即已认定依山傍水、背风向阳、远离水患之城垣风水,但对以农业为主,兼营渔业、采集等生产的先民而言,各邦雄间的觊觎与战事,使得山城的始建者不得不因敌而筑。就营建而言,概融如下军事思想:
1、并兵合势,积极防御。《后汉书·耿弇列传》:“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意即历代军事家所公认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而积极防御,则是古代军事家所推崇的“既以守而待攻,复以战而乘敌”等思想。从龙潭山及其两座卫城的环境、形制、设施及互呈犄角的阵形看,无疑并兵合势、积极防御之态。
2、因地作势,用少务隘。《孙子兵法·地形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意为地形是用兵取胜的辅助条件,对战争有着重要的影响;用少务隘,指兵力弱小者,要战胜兵力优势之敌,必须借助于有利地形,巧用隘地。而山高林密、城亘山脊的龙潭山山城,正暗合了因地布势、因地制胜的兵家谋略。
3、蓄盈待竭,以逸待攻。蓄盈待竭,指面对强敌进攻,应避敌锋芒,养精蓄锐,待敌疲惫不堪时,再伺机作战;以逸待劳,指当优势之敌进攻时,凭借有利地形暂取守势,拖延时间消耗疲惫敌人,待敌暴露弱点和失误,乘隙攻击敌人。斯时,龙潭山守军的武器主要是戈、予、弓、矢等,面对强敌的觊觎和进攻,依此御敌不失为求是之谋。
4、以粮为先,实而备之。《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管子·权修第三》:”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实而备之,意为战争妙算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准备之上,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而龙潭山的“蓄水池”和“旱牢”(军需洞库),无疑上上述睿智的物证。
5、弱守强攻,奇正相生。《百战奇法·守战》:“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奇正相生,意指战争的奇正“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但无不以敌莫测虚实为目的。扼守松花江两岸的龙潭山及其卫城,其攻守兼备、奇正相生的营建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
龙潭山古城于1961年成为吉林省重点保护文物;
2006年6月2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