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牛王会

横山牛王会

地区 陕西省横山县
中文名 横山牛王会
目录导航

内容介绍

横山牛王会横山牛王会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俗文化,横山牛王会正式会期为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共3天。会前正月初八,主办村全村开始忌口(不食荤腥),工作人员报到,开始做准备工作。有专人制作平安吊、大型纸扎宝塔;制作贡品;布置九曲灯场、幡场:用铜管、帆布搭建临时佛堂、韦陀神棚、面燃启醮大士神棚;搭建戏台;建立会窑大灶;树立三丈六尺高的大塔撑杆。

主要活动

1、到华严寺请牛王菩萨出府,在前往主办村的路上沿途备村民众在路边虔诚烧香跪迎神楼,阵势浩大,烟雾缭绕,场面感人。

2、到主办村后安神、上贡、铺坛念经。

3、转九曲。

4、迎幡、推幡。

5、撑纸塔。

6.骑马放赦。

7、“阳歌”(腰鼓)表演。

8、唱戏三天。至正月十六日清早,将一切纸扎、牌位、赦单焚烧,送老佛爷和牛王菩萨回华严寺。

牛王会佛堂型制较大,白色帆布包遮,蓝色粗布扎角做成云纹图案,颇有蒙古包的风格,启醮大士神棚和韦陀神棚也是同一风格。

每年都要在佛堂内张挂满堂的水陆画,计三十余幅;正月十二下午挂画前,会长等人要到本村社家给神像牌位烧香告知。

牛王会扎制的纸塔高约10余米,共15层,非常巨大,用纸361张,由4人制作4、5天。还制作平安吊,挂在村口、会窑、社家、佛堂等地方。

供品十分讲究,三天三堂贡,正月十五下午贡上十件宝后结束上贡。会毕后贡品分给主办会的几个村的村民,每人有一份。

佛堂前及两侧韦陀、启醮大士的神棚前有宽阔广场,适合阳歌队表演、上贡及群众过往走动。幡场及九曲灯场都在主办村的较为平阔场地。

阳歌队、工作人员、各会会长及远方来客均在大灶统一用餐。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六,全村忌口,不沾荤腥,忌葱姜蒜。牛王会所有准备工作、贡品制作以及敬神仪式女性均不参与,女性不进佛堂。

日程安排

正月十三清早,主办村前往马坊华严寺迎接西天古佛和牛王菩萨,两幅楼轿,供奉着老佛爷和牛王菩萨像,以及《梁皇宝忏经》,全副銮驾、彩旗相伴,三班阳歌跟随,从华严寺出发前往主办村,沿途百姓自愿在路边跪迎,烧香烧纸放鞭炮,人们向楼轿磕头,楼轿也向群众回礼,一路前行一路闹腾,这种互动的场面十分热闹。到达主办村临时佛堂后由经师迎接安神,之后,会长、社家带众人到蒸贡房迎贡,念经后,四十八个红色木盘被人们顶在头上在阳歌腰鼓的陪伴下来到佛堂前,跪成两排长长的队伍,一盘盘依次递入佛堂摆好,佛像和牛王菩萨像前摆的是一个二龙戏珠(面塑),两盆花、第一贡叫蒸贡全部为面花。下午开始铺坛诵经,共十卷经分三天念完,每念完一卷,经师都要出佛堂到启醮大士棚和韦陀棚一拜。

正月十四,太阳出来前上一次贡,同样也是48盘,叫高贡,有枣山枣树,冰糖核桃,油炸渣渣等。下午开经,出榜、画押、迎幡;佛祖及牛王菩萨出堂转九曲,升大塔。傍晚观灯,之后会长们在经师的念经声中书写赦免名单(属第六会各村每位村民的名字)。

正月十五,清早迎接赦单到佛堂,中午跑马放赦,迎佛,再上一道贡,叫水贡,全部是时鲜水果雕成各种造型,最后供上十件宝。晚上转九曲观灯,推幡。其中放赦最重要,也是牛王会的核心内容,涉及本会的几个村每位村民。在正月十四晚上通宵书写的赦单为每位村民的名字,正月十五一位经师骑马念经绕村一周,寓意将赦单上的每位会众的灾祸免掉,村庄圈住,拒瘟神于村外。

正月十六,纸塔、牌位、赦单等牛王会所用的只扎用品全部烧掉。在总会的主持下,本届主办会将三官爷像、神牌位、水陆画等交给下届主办会的社家,由他在来年供奉一年。佛像、牛王菩萨像及楼轿、銮驾都回府马坊华严寺,在华严寺又有隆重的欢迎仪式。

在三天里各种仪式和表演,都围绕两大主题:一是超度亡灵,念经时声音洪亮,场面庄严肃穆,拜启醮面然大士神棚时不断的念经奏乐。迎幡、推幡时绕着幡场二十一根红色木杆插成的五个无行图案,走五行八卦图的路线,最中间的杆子头上绑着一把长柄扫帚,转幡过程类似舞蹈,步伐庄重稳健,地方民间宗教的意味十足。升大塔时所有人面对竖有幡杆的山头跪下,然后会长和社家焚纸烧香,一声长号后十几米高的彩色纸塔在山顶冉冉升起,在风中飘荡,这种场面让人想起蒙古敖包顶上飘扬的彩旗;二是保佑人畜平安,转九曲时人群在灯场似黄河水在弯曲的河道里顺畅的流淌,时缓时急,富有节奏,寓意一年四季顺畅平安。敬神上贡的三堂贡从原材料到成品,全部为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被专门做贡的师傅做成各种工艺品,承载了地方传统手工艺的技艺,风格粗犷,寓意明确。骑马放赦是牛王会的核心主题,形式很可能来自马背游牧文化,意在赦免人间灾祸。

主要特征

1、中国古老的醮会留存下来不多,横山牛王会是无定河北岸风沙草滩地区游牧文化与南岸黄上高原农耕文化的融合体,信仰牛王菩萨为的是保佑“人畜平安”,安抚当地百姓心灵。牛王会的念经,迎幡、推幡、升塔等活动是超度水陆六界亡灵、禳灾祛疫,除污秽之气的主题,融合游牧文化的骑马放赦,把写有本会每位村民的赦单放出,结合转九曲灯阵等形式,显出了人文关怀。

2、牛王会经一百多年流传,在无定河两岸的沟沟岔岔形成8个大会,涉及40余村庄,有较大的影响力,各会轮流铺坛,自愿承办,总会与各分会之间互相协调支持,加强了村与村之间凝聚力,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民间社会组织。

3、牛王会活动的两处场所,一个是牛王菩萨常住的马坊华严寺,另一个是流动的,每年换一个村庄搭建的临时佛堂,具有蒙古包风格。楼轿则是西天古佛与牛王菩萨出行的代步工具,也是人神互动、沟通的媒介。华严寺建筑采用陕北传统的窑洞结构。楼轿的制作、装饰手法以及出行、舞蹈、阳歌服装、灯笼造型的伞头,一切仪程、禁忌、涉及多方面地方民间习俗,包含了乡村历史、文化、社会、审美、信仰等方面的演变进程,具有社会文化研究的现实价值。

4、牛王会会期在临时佛堂张桂水陆画,全套30余幅,涉及佛、道、儒及地方民间信仰内容。三天所念经文为《慈悲梁皇宝忏经》。水陆画和粱皇宝忏经为古代水陆法会所用,水陆法会的主题是超度之灵,起源于南朝粱武帝,明清时期在地方民间极为兴盛,但已难寻踪迹,牛王会沿袭了古代水陆法会部分内容,一直活动生长于地方民间,这种活态文化遗存对于民族学、宗教学研究极具价值。

主要价值

1、民间宗教是最为古老,最有活力和最为普及的中国宗教,它与上层宗教虽有呼应,却更为植根在下层民众生活中。牛王会的形成,与牲畜在横山人民经济活动中占有位置之重要有关;无定河沿岸地理环境复杂,建于明朝的怀远个四堡仍有很多遗存,这是牛王会与战争灾难、自然灾难有密切关系的明证。牛王会最大的社会价值就是它在重大灾难后服务人们心灵重建和基层社会重构,鼓舞人们挺过难关,迎接未来的平安与美好生活,彰显了人的抗争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保护和研究牛王会,使其活动更好地延续下去,可使我们认识到宗教在地方民间的运行、传承的状态。

2、牛王会因融合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而更有研究认识的价值。横山地区特有的生活习惯,老百姓都习惯熬“老茶”喝,很多男人到蒙古去打工,互相通婚使双方互受了一些文化习俗。具有蒙古包风格的临时佛堂;活动中骑马放赦这种项目;榆林画家善绘喇嘛教的“蒙画”,总之不时能看到来自游牧民族的元素。当官府行政力确立之前,各村赖以联系的就是这种民间的会社,他们联合起来一起抗御战争与自然带来的灾难,他们一起娱乐,互相贸易,在一些特定时期更会显出这种民间组织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横山一批年轻人走向了邻近的神府东胜煤田,从事着危险行业,而牛王菩萨信仰则更起到了一种心理暗示,调适的作用,更显出比以前农耕、游牧时代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新环境下,可以感到牛王会新的活力既来自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富起来的支持者,也来自走出去打工挣钱群体,对牛王会的关注、研究也可看出其中许多当下的社会问题。

3、牛王会同时供奉西天古佛,实际上主神是牛王菩萨;在佛堂悬挂的一套水陆画完全遵从传统水陆画的谱系,这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学界普遍认为传统水陆法会已经灭绝,而在山沟里活动的牛王会一直张挂水陆画,诵梁皇宝忏经,它与横山古代水陆法会有多少联系,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学术问题。

4、为牛王会服务者中有做大塔师傅,有做贡品师傅,有念经的经师(横山人叫他们和尚),有整个会的组织者会长等人,他们掌握着许多传承下来的文化信息、制怍技艺。这些技艺关乎到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内容、审美倾向,以及他们对牛王菩萨的认识,非常值得长时间地观察研究。

历史渊源

无定河,蒙古语称“萨拉乌素河”,是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分界线,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带。唐人陈陶有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道出了这一区域自古以来争战频繁的历史事实。

此地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年馑较多,也是瘟疫多发地区。据当地传说,牛王会起源于当地一次牛瘟,很早以前屈蠕村一家财主供养了老佛爷和牛王菩萨而止住了牛瘟,从此开始在当地打牛王会,最后发展到在无定河两岸八个大会四十一个村轮流铺坛。横山牛王会一直在用的一口清代铁钟(直径25厘米,高30厘米),外壁铸有“光绪九年四月吉立,胡家石窑、习家湾敬赠牛王大会金钟一口”的文字。即以此铸文判断牛王会活动起始的时间下限,距今也有120余年的历史了。公元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怀远县志》对牛王会活动也有记载。后历经战乱,世纪60-70年代又遇“四清”、“文革”浩劫,虽有短期中断,但一直在无定河两岸坚持活动,由各会的各村轮流铺坛,成为当地百姓迎春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第八会的四个村庄在1953年因故脱离总会,每年独自活动,但宗旨、仪礼与总会仍出一辙。

相关物品

横山牛工会拥有华严寺固定的一院庙址,内有殿字建筑、塑像、壁画、碑石及相关设施。此外,每年临时搭建的设施及其以可移动的专用器具有以下几类:

1、佛堂:钢管架、帆布棚等材料;神像,执事銮驾、布质水陆画、楼轿等神器,祭器、插花,供案、焚纸缸;旗幡、匾;

2、韦陀神棚:神像(布画)、布对联、题额、供案、香炉;

3、祈醮大士祭祀处:神像、供桌、香烛;

4、乐队:长号、大锣、鼓、唢呐、大钹、铙、大鼓、钹;

5、阳歌队:伞头的幌子、花伞,乐队的马锣、镲、大镲、唢呐、鼓、大鼓:腰鼓队的腰鼓及服装;

6、幡场:布质小旗、高木杆、长柄大扫帚;

7、转灯(九曲):彩灯、彩旗、彩门;

8、供品:碗、盘、碟装、红色托盘;

10、其它:亡灵牌位等。

民国年间一次天火烧了华严寺,牛王会所有物品,銮驾俱被烧。在几年后(公元1930年),牛王会请榆林民间绘画名手万启运(“老万花”)携二十几岁的儿子万德清为牛王会绘制了布质水陆画全套36幅。“四清”起,牛王会保存在第三会的刘新庄的佛像,銮驾大部分损坏,铜制牛形香炉被卖掉又赎回,榆林万家所绘水陆画大部被毁掉仅剩七幅。原石质牛王菩萨像早在1953年第八会与总会分离时分给八会,保存在席家湾。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 2005年2月,2006年2月,2008年2月,2008年12月,2009年2月,对横山牛王会进行跟踪考察访问,做出文字、摄影、录音记录,并拍摄纪实录像15个小时。

2、 有关横山牛王会已写出田野调查报告及学术文章数篇;

3、 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内容:

l、横山牛王会的各项仪式及相关活动;

2、横山牛王会既有的总会及分会的组织构成;

3、与牛王会有关的建筑、设施、文献、经卷、造型艺术品以及器具物品;

4、阳歌队领队(伞头)、组织者(会长)、相关纸扎艺人、做贡品师傅等牛王会骨干人员及其传承的口头文化、工艺技巧、肢体语言、法术知识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