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山再起
从五十年代初销声匿迹的宁强著名风味小吃“王家核桃馍”,乘经济改革之风,于年前东山再起,又登上市场,受到了新老核桃馍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争相购买,以先品尝为快!
此馍小如瓷盏,色城隍,味浓郁,入口香酥,食后每一回味,便觉余香自舌中滋生。尤难得者为耐放,虽累日逾旬仍与新出堂无异,这在旧时代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因其具有如许特色,所以北上西安,南下成都的旅客,慕其名者都要买上几封,或馈赠亲友或自家品尝,以增添生活中的佳趣。
面粉适量
安琪酵母及伴侣核桃仁若干适量
核桃仁适量
食用油适量
椒盐适量
五香粉适量
十三香适量
制作步骤[1]
1、取若干面粉,加水和面,不要一次加入,分次少量加入,用筷子搅拌成絮状,软硬最好。
核桃馍(4张)
2、 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盖上保鲜膜,放入有发酵功能的烤箱内或温暖处发酵。
3、发酵好的面团,用力揉好排气,擀成圆形,厚度约2cm。
4、 加适量食用油
5、均匀抹开至面饼的每一处
6、 依次撒上椒盐粉、五香粉、十三香并抹匀
7、加入事先做好的核桃粉(将核桃仁放入微波炉或烤箱内烘烤约2分钟,至金黄色,稍凉后放入料理机磨碎成粉)并抹匀。
8、 将面饼卷起成长条状,分割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
9、象做花卷一样,捏住两头,反向扭转成花卷型待用。
10、 将花卷整形稍加按压,不可太薄,成品会过于酥脆。
11、烤箱上下模式预热,温度200度。烤盘放铝泊纸,放入饼坯,饼坯再表面再刷一次食用油,并用少量食用油和核桃粉的混合物涂抹在饼坯表面,放入烤箱烘烤10分钟左右即可。喜欢酥脆的可适当延长时间。
为什么这家馍铺能获得如此盛誉呢?说来话长:
这家铺子的掌案师傅姓王名培录,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一、二岁上就在他父王文选身边学艺。为人忠厚老诚,技术精益求精,终生献身于这个行业,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后来由其老妻何氏掌案,直到解放后合作化期间参加了合作组织停业。
文选的师傅也姓王,清乾、嘉间人,开设的铺子叫“福兴老号”,专门精制各种烧饼,兼营满、汉糕点。在本县食品业中,名噪一时。文选于嘉庆年间至“福兴老号”当学徒,其师因无子嗣,平日看他年轻有为,料定日后必能卓然自立,临终前遂将这个铺子的招牌,授给文选继续使用。溯自“福兴老号”从乾隆时代问世,至1949年解放后,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按文选、培录父子两代,一脉相承,都象文选的师傅那样,专门精制各种烧饼及满、汉糕点,并具特色,为各家所不及。惟“核桃馍”一枝独秀,掩了其余光彩,这一点非当地老一代人罕能和其本末。
在漫长的岁月里,核桃馍还留下了一些趣闻轶事,其最为脍炙人口的是: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地方官为了向其主子讨好,曾将此馍进陈御用。虽然人们没听说那时的县太爷捞到什么赏赐,但此事一经传扬开来,这馍在群众中却从此身价百倍,一直为人们所艳称。
民国十年至十七年之间(公元1921——1927年)祸害陕南迫使人民广种大烟的北洋军阀第七师师长吴新田盘踞汉中十,酷嗜此馍成癖。有次派一名心腹护兵到这里来购买,那时因还没有公路,两地相距二百九十华里。这个护兵怕登山涉水,走到半路上便在勉县一家馍铺,依样画葫的定做了若干封带回汉中,小心翼翼地去交差。见吴面带喜色,满以为有赏。那知这个大烟鬼才一搭牙,便觉不是滋味,勃然大怒,掷馍于地,说他撒谎,叫了声:“来人啦”!一拍桌子,喝令重责了二十军棍。可那个护兵仍然嘴硬,连喊冤枉,直到吴吩咐人从厨房拿出剩下的一块王家真品命他亲尝,才不敢再使着数,道出真情。俗话说:“话是一股风”。这个小插曲,先在吴公馆的勤务兵、老妈子们中间,当“奇闻轶事”地说来说去,尔后竞又传到这里。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国民党陕西省政府蒋鼎文,由此路过在县政府小住。县府招待拿它作为糕点,蒋一经品尝,大为赞许!临行还命随行人员带了好几封,在由汉中乘班机返回西安以后,特地给这家馍铺颁发了一张“生产奖状”,以资鼓励!
在抗日战争后期,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辛亥革命元戎、当代书坛巨星、国民党中央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入蜀途中,曾在这里中央银行下榻。据说品尝了此馍,也连声称好。离开时随行人员有买了好几封带往重庆,使那时陪都有些国民党高级官员,也尝到了这一名食的滋味。
开业的系已故王培录老人的儿媳斯秀英,她本是县城关食品业退休人员。在许多核桃馍爱好者的敦促与鼓舞下,为了不使这一名食成为绝饷,故又振奋精神,重理旧业,以满足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对于美味商品的需求。
当前对这一名食,虽然还不是作出新评价的时候,但丰富多彩的传统食品,是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特择要记述,以供挖掘、整理和发展食品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