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炎年间(1127—1130)起,南宋的军事实力在历次的战争中逐渐增长起来,到了绍兴五年(1135年),因江淮一带游寇和江西、湖南等地的“土寇”都被剿平,南宋朝野上下要求北伐收复失地的呼声变得强烈了,宋廷于是在军事上作了一番部署。
绍兴五年冬,宋廷将全国军队统一改称行营护军,张俊部为中护军,韩世忠部为前护军,岳飞部为后护军,刘光世部为左护军,吴玠部为右护军,王彦“八字军”为前护副军。同时部署:韩世忠军驻屯承州(治高邮,今江苏高邮)和楚州(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张俊军驻屯建康府(治江宁,今江苏南京),刘光世军屯太平州(治当涂,今安徽当涂县),分别担任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防务。岳飞屯驻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吴玠扼守川、陕,分别担负长江中、上游各地防务。
此时岳飞军由于大量吸收洞庭杨么军,本部人马进一步壮大,宋廷又将荆湖南路安抚司任士安、郝晸、王俊诸部一万余人,江西南路安抚制置司统制祁超,统领高道、丘赟等部近一万人,原张浚都督府左军统制杜湛所部数千人拨归岳飞节制。全军总共拥有约十万人马,编制由十将增为三十将。不仅兵员和素质居各军之冠,其声望也在诸军之上。因而在中原各地坚持抗金的忠义民兵首领,凡南来归宋者,都乐于投奔岳飞部下。
绍兴六年(1136年)正月,太行山忠义保社首领梁兴等人,突破金人的围剿,率骁勇骑士百余名,归附岳飞。岳飞立即将此事上报朝廷。宋高宗闻奏说:“(梁兴南来)果尔,当优与官,以劝来者。若此等人来归,方见敌情。”遂降诏让岳飞妥善接纳。
主战派宰相张浚从绍兴六年正月起到前线视师。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都被召到镇江府(治丹徒,今江苏镇江)的都督行府商议军事。张浚向宋高宗称赞韩世忠忠勇、岳飞沉鸷,可以倚办大事。此次都督行府军事会议决定由韩世忠自承州、楚州出兵攻京东东路的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由岳飞自鄂州出发到襄阳府(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以图北伐,由张俊自建康府出发到泗州州治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由刘光世由太平州出发到庐州(治合肥,今安徽合肥),由杨沂中的殿前司军作为其旧上司张俊一军的后援。韩世忠和岳飞主攻,张俊和刘光世主守。
二月,岳飞让幕僚胡闳休起草声讨伪齐的檄文,预备誓师北伐;宋廷也批准岳飞的建议,将新设的襄阳府路恢复北宋时的旧名京西南路,以示不忘旧都。当时都统制王彦患重病,其“八字军”(行营前护副军)驻扎在岳家军防区荆湖北路的荆南府(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左相赵鼎和右相张浚决定将“八字军”移屯襄阳府,由王彦出任襄阳府知府兼京西南路安抚使,归岳飞节制,以便一旦王彦病故,就把“八字军”并入岳家军。但王彦从前是岳飞在河北招讨司时的上司,岳飞过去曾不听王彦将令攻打新乡,又独自引军离去,王彦因旧日嫌隙不肯接受这项任命。
岳飞塑像三月,宋廷任命韩世忠为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岳飞由荆湖北路、京西南路招讨使升为宣抚副使,并由镇宁、崇信军节度使移镇为武胜、定国军节度使。一旦进军之时,岳飞可在自己的官名上添入宣抚“河东”及“节制河北路”头衔。岳飞奉命返回鄂州军中筹备进兵襄阳,母亲姚氏却不幸于三月二十六日病逝。岳飞为人至孝,向宋廷上书后未等批复,即自动解官,与长子岳云等人扶灵柩往庐山安葬。丧葬完毕,岳飞就留在东林寺中为母守孝。岳飞坚持要按礼法为母“丁忧”三年,朝中左相赵鼎、右相张浚等大臣认为军情紧急,要求让岳飞“起复(居官守丧)”;时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的主战派大臣李纲已为岳飞调拨钱粮发往郢州(治长寿,今湖北钟祥市),认为如不发兵则有粮道被截之忧,也上奏让岳飞兵马尽快开往前线,并特地写信劝勉岳飞。宋高宗用“金字牌”降诏发往庐山命岳飞“起复”还军,但岳飞“三诏不起”。岳飞守丧时,伪齐将王威又乘机攻陷京西南路的唐州(治泌阳,今河南唐河县)。最后,宋高宗对岳飞及其部下下达了严厉的警告:如再推辞,全体僚属都得以“重宪”论处。岳飞只好“移孝作忠”,重返鄂州,带兵出屯襄汉。
[1][2][3]
就在张浚作出军事部署不久后的二月中旬,韩世忠发动了攻势,但岳飞还在临安府觐见宋高宗,无法配合。韩世忠在淮阳军宿迁县(今江苏宿迁市)击败伪齐守军,围困了淮阳军城池。但六天后,伪齐援兵赶到,韩世忠被迫撤退。
到了六月,因天气即将转凉,张浚决定放弃进攻计划,将战略重心转为“防秋”(防备秋高马肥时女真骑兵南攻),张浚传谕诸大将“先图自守,以致其师,而后乘机击之”。
七月,驻守荆南府的王彦健康状况有了好转,宋廷遂将“八字军”调驻临安府。这样一来,岳家军没有增强军力,荆湖北路的防守压力却加重了。
岳家军北伐尽管张浚改变部署和王彦“八字军”的东调给岳飞的北伐增加了不少困难,岳飞还是决定按既定计划进军。七、八月间,岳飞自襄阳北上邓州(治穰县,今河南邓州市),然后兵分两路,以春季刚刚投降的原伪齐虢州栾川县(今河南栾川县)知县李通为向导进行第二次北伐。先锋左军统制牛皋迅速攻下伪齐镇汝军(据王曾瑜考证,大约是牛皋故乡汝州鲁山县),活捉以骁勇著称的守将薛亨。薛亨在十一月时,由岳家军参议官李若虚押送至临安府,宋高宗命他在岳家军中戴罪立功,结果二十多年后,他仍在鄂州军中服役。牛皋又继续东进颍昌府(治长社,今河南许昌市)直至蔡州(治汝阳,今河南汝南县)附近进行佯攻。岳飞率主力则往西北方向进攻。八月初,王贵、董先、郝晸等攻占虢州州治卢氏县(今河南卢氏县),缴获粮食十五万石。岳家军旋即攻占了虢略县(今河南灵宝市)、朱阳县(今河南灵宝市西南朱阳镇)和李通原来的任职地栾川县。王贵继续西向攻克了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县(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商洛县(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商镇)、洛南县(今陕西洛南县)、丰阳县(今陕西山阳县)和上津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北)。
商州、虢州都属陕西路,是吴玠的战区。吴玠部将邵隆(原名邵兴,为避宋高宗绍兴年号之讳而改名)早已上奏要收复这两地,并已被宋廷任命为商州知州。岳飞攻克商州后,便催促邵隆尽快赴任,以便腾出岳家军的人马继续征战。岳家军接连三战告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略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
岳家军继续攻取伪齐顺州州治伊阳县(今河南嵩县)。八月十三日,伪齐顺州安抚司都统制孙某与后军统制满在,在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南)的业阳迎战岳家军悍将杨再兴,被击溃。孙某等五百余人被阵斩,满在等一百多人被生擒。十四日,杨再兴又击溃伪齐顺州安抚使张某的二千多人。十五日夜间,岳家军夺取长水县城,缴获粮食二万石,分发给军卒和百姓,并夺取了一个伪齐马监,得马万匹。接着顺州另外两县永宁县(今河南洛宁县)和福昌县(今河南洛宁县东北)也被攻克。
九月初,宋廷陆续收到岳飞北伐的捷报,宋高宗对此态度有些冷淡,他说:“岳飞之捷,兵家不无缘饰,宜通书细问。非吝赏典,欲得措置之方尔!”张浚回答说:“飞措置甚大,今已至伊、洛,则太行山一带山寨,必有通谋者,自梁青(兴)之来,彼意甚坚。”
[1][2]
岳家军打到福昌县,因孤军深入陕西山区作战,粮草难以接济,不得不班师鄂州,岳飞留王贵一支人马戍守前线。对自愿随军南撤的居民,岳飞抽调一万石军粮予以接济,并且“拨牛借种,召募耕种”,安排他们的生活和生产。一些已经收复的地区得而复失,但商州的全境和虢州的部分地区从此为南宋所控制,直至1141年“绍兴和议”签订时被割让给金朝。邵隆在年底赴商州就任知州,“披荆棘,立官府,招徕离散,各得其心”,逐渐将商州建设为要塞和下一次进攻的后勤基地。因从鄂州到襄阳的沿途当时久经战乱十分荒凉,岳飞麾下机密官黄纵也认为汝、颍一带攻下后难以守御,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第四次北伐时便不再将主力部队开赴襄阳,而是直接由鄂州向今河南省东部的平原地带进军。
九月下旬,岳飞回到鄂州,旧染畏光、刺痛的目疾又剧烈发作,只能将军务交给张宪和宣抚司参谋官薛弼、参议官李若虚处理,宋廷闻讯后,特派人急驰鄂州为岳飞治疗,方得好转。
就在岳飞班师之后,伪齐刘豫马上筹集人马准备南攻,并向金廷请求援兵,新继位的金熙宗只派完颜兀术(汉名宗弼)屯兵黎阳(今河南浚县西北)以观动静。刘豫签发二十万(一说三十万)乡兵,号称七十万,进攻张俊和刘光世防守的淮南西路,宋高宗认为张、刘二人无法抵挡,降诏命岳飞全军东下支援。岳飞虽目疾沉痛,还是奉命领军赶往江州(治德化,今江西九江市)。张浚严令张俊、刘光世二将不得撤退渡江,伪齐的三路兵马很快被击退。岳飞到江州时淮西战事已定,旋即返回鄂州,但因襄阳府等地守军一部分被抽走东调,刘豫乘机联合金军又对岳家军防区发起进攻,岳飞接到各地告急军情,立刻点兵北上迎击,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参见:岳飞第三次北伐)[1]
李纲在给岳飞的信中称赞此战是“十馀年所未曾有,良用欣快”。金军自灭辽破宋以来,真正遭受严重惨败,主要是在绍兴元年(1131年)的和尚原之战和绍兴四年(1134年)的仙人关之战,但吴玠指挥的这两次战役都是防御性的。绍兴四年岳飞第一次北伐克复襄汉六郡是南宋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然而因宋廷限制,也仅仅是将伪齐军前一年攻取的地区夺回,以弥补南宋长江防线的巨大缺口。岳飞第二次北伐长驱伊、洛,则是南宋立国以来初次堂堂正正的大规模进攻战,几乎将伪齐的统治区一劈两爿,与韩世忠军攻淮阳军不克的战绩相比,也显示了岳家军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