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仪式即萨玛。详"萨玛"﹑"萨满教"。[1]
“萨满”一词也可音译为“珊蛮”“嚓玛”等。该词源自北美印第安语shamman,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后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
萨满一般都分为职业萨满和家族萨满(也被称为家萨满)。前者是以个人身份面向全社会所有人提供宗教服务,他们主要为雇主家进行驱魔、占卜、乞福、主持红白喜事等,并收取相应报酬,具有一定职业性。后者则是在部落氏族组织中仅为本氏族成员提供宗教服务的指定神职人员,这类人平时与普通氏族成员相同,也照常从事自己的劳动生产,只有在本氏族成员须要时才转而进行祭祀祖先、向神灵许愿、叙说祖先历史功绩、为本氏族成员乞福、等宗教活动,他们对本氏族成员的宗教服务属于氏族义务基本不收报酬,而对本氏族之外则基本拒绝提供任何宗教服务。无论是职业萨满还是家萨满,其人员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担任,所从事的各种宗教仪式也完全相同,但随着社会中男性主导性的增强,在今天现存的萨满中女性萨满已经很少了。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们与其他宗教神职人员最大的不同是能够以个人的躯体作为人与鬼神之间实现信息勾通的媒介。作为这种媒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神灵为主体,通过萨满的舞蹈、击鼓、歌唱来完成精神世界对神灵的邀请或引诱,使神灵以所谓‘附体’的方式附着在萨满体内,并通过萨满的躯体完成与凡人的交流;二是以萨满为主体,同样通过舞蹈、击鼓、歌唱来作到‘灵魂出壳’,以此在精神世界里上天入地,使萨满的灵魂能够脱离现实世界去同神灵交往。上述神秘仪式即被称为“跳神”或“跳萨满”。在完成上述神秘仪式的过程中所有的萨满都会表现出昏迷、失语、神志恍惚、极度兴奋等生理状态,当这类生理状态出现时则被称为“下神”“抬神”或“通神”,学术领域则称为“萨满昏迷术”或“萨满催眠术”。萨满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的职业追求也是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力量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
即被称为“萨满教”,它是原生性宗教。萨满教不是创生的,而是在人类原始社会阶段自发产生的。这也是一系列类似的原始宗教的统称,并没有统一的教义与模式。
广义上的萨满教是世界的。萨满文化是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流行区域集中在亚洲北部和中部,乃至欧洲北部、北美、南美和非洲,这是广义的萨满教。
萨满教的基本特点是没有宗派、教祖或祖坛、没有具体教义、崇拜多种神灵,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集中固定的庙宇教堂、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
萨满教的主要活动是跳神祭祀。
萨满一词是“shaman”的音译,指部族宗教或精神领袖一类的人物。他们通过草药使自己进入一种虚幻的状态,从而举行宗教仪式。
萨满剪纸画石像水一样,在神话中,是孕育宇宙第一生命的母体。这第一生命被称做石神,世界就是由这个初始宇宙神创造的。
石作为火的生源和依托,被视为宇宙之母或宇宙生命力的象征。所以,石神观念与火神话和火信仰密切相连。
满族神话中,有一位叫多阔霍的女神。相传,在天地未分的时候,就有这位古老的女神,她是住在石头里的,孕育着光与热的宇宙大神。天母阿布卡赫赫被恶魔耶鲁里骗进了大雪山,巨大的雪堆压得她冻饿难忍,于是吞下了雪山底下的石头和石头里的多阔霍女神。多阔霍的热火烧得阿布卡赫赫坐卧不安,一下子撞出了大雪山。热火烧得阿布卡赫赫肢体融化,眼睛变成了日月,头发变成森林,汗水变成了溪河。
石神话十分强调石火产生的宇宙意义,即它是宇宙中最早的生命形式。
石神亦是宇宙中最早出现的大神。它是世界万物发生的根源,是创造万物的宇宙神灵。这也是萨满教宇宙发源的多元形式之一种。
满族有的族姓把石头作为祖先神偶,以石头代表神位,或说石头是神灵的藏身之处。
富育光、王宏刚在《萨满教女神》中介绍,满族徐姓在其祖先神匣内恭放三枚白卵石,传言该石为远世萨满南迁时从石洞带来,世代恭祀不已,已逾三百年。祭时,族人向白卵石叩礼,萨满颂道:“妈妈的祖石,母亲的祖石,光明的祖石,生命的祖石,万代开基的母石神祖。”在民间传说中,石头也是萨满寄魂的借体,萨满借助石头的生力滋养灵魂,增强魂力。萨满服饰上也有装饰神石之俗,或以此滋养萨满魂力,或以此代表神灵,或以神石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