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

国事

中文名 国事
释义 国家重大事件
目录导航

拼音

guó shì

出处与详解

国家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

  1. 《礼记·丧服大记》:“君言王事,不言国事。” 孙希旦 集解:“国事,政令之施於一国,以治其人民者也。”
  2. 《史记·秦始皇本纪》:“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3. 唐 司空图 《有感》诗:“国事皆须救未然, 汉 家高阁漫凌烟。”
  4. 《朱子语类》卷一三一:“ 魏公 既还,绝不言前功,欲以安 赵公 与共国事也。而二公门下士互相排抵。”
  5.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6. 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神道碑》:当大疑大险,军旅之锋刃,国事之齿牙。处盛不陨,慎守其序。
  7.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郑襄公果大惧,遣使谋之于楚,且以其弟公子张,换公子去疾回郑,共理国事。”
  8. 清 曹雪芹《红楼梦》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
  9. 鲁迅 《准风月谈·二丑艺术》:“但其间一定有时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对于国事的不满。”

相关名句

  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2.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4.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南朝 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5.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戴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6.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7.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唐杜荀鹤《再京胡城县》
  8.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白居易《长恨歌》
  9.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悯农》
  10.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12.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李白
  1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4.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
  15.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唐杜荀鹤《山中寡妇》
  1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咏怀五百字》
  17.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18.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19.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20.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崧《己亥岁》
  21.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名戚继光《马上作》
  2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实例

释义

国事活动指国家元首应他国元首邀请进行的国事访问所进行的仪式等活动。

事例

国事活动国事活动2008年4月9日至13日,在三亚亚龙湾的椰风海韵中举行的一系列重大国事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首都北京以外的地方举行国事活动,被网友盛赞为“最美国事活动”。

2011年4月14日至4月16日,三亚将继2008年之后再次举行“最美国事活动”。

相关词语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二者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但二者同中有异:

(1)词义范围不同

“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

“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

“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4)语法功能不同

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