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上描绘的是一群17世纪的查波罗什人,他们勇敢、豪迈、热爱自由,在首领伊凡·谢尔各的召集下,围坐在桌边给土耳其苏丹王复信。他们用讽刺、嘲弄、尖刻的语言,回击土耳其人对他们的诱降,耻笑苏丹王的痴心妄想。人群中有人想起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措辞,引起了大家的赞赏和哄笑。整个画面为一片笑声笼罩。由于年龄、性格、经历、体质的不同,有的在哈哈大笑,有的在嘻嘻作笑,有的露出会心的微笑。在这笑的合奏中,伊凡·谢尔各含蓄地、胸有成竹地叼着烟斗,文书赶忙把那不可多得的妙句记录下来。
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2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土耳其苏丹王曾写信规劝他们归顺于土耳其帝国,这些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
列宾在童年时代就熟知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的事,他喜欢他们勇敢、机智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幅画的第一张草图作于1878年,那年夏天列宾在莫斯科郊区阿勃拉姆采沃的马蒙托夫庄园做客。在某次晚会上有人讲起了查波罗什人的故事,并宣读了令人捧腹的信件。列宾深为查波罗什人的豪迈激动,他当时就勾画了一张草图。
在19世纪80年代,为了搜集有关的历史材料和寻找在乌克兰聚居的查波罗什人的后裔,列宾先后三次去乌克兰作调查研究,丰富自己的印象,并修改构图。列宾以一个学者的认真态度,研究了查波罗什人的习俗、服装、发式、武器、用品。他画了成百张草图。如画中桌子上摆的那个带细颈的瓶子,就是考古学家从查波罗什人的墓穴中发掘出来的,这是他们在埋葬伙伴时,为了使死者在地狱中不致寂寞,而故意安放的盛满烧酒的细颈瓶子。有了酒喝,亡人就会过得快乐了。
整个1880年夏季,列宾和他的学生瓦·谢洛夫一起在乌克兰度过,他们走访了查波罗什人居住过的地方,寻找画面上的人物模特,在船埠、在农村、在住店、在集市,列宾画了无数速写。从秋天起他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
这幅画画了很多年,可是列宾仍感人物的形象不够丰满。在1888年夏天,他又去了库班,在这南俄草原上,哥萨克的形象,丰富了他的画面。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王取缔了在城镇居住权的查波罗什人后裔,聚居在库班草原。列宾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资料,可以说是“满载而归”。
从艺术形式上看,这幅画采用的是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风俗画形式。用横长的幅面、结构不同姿态的人物,通过一个特定的情节,使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密切联系,笑的表情成了整幅画面人物刻画的着力之处,以笑统摄画面。在笑的表情中,画面人物又显出众多的丰富表情,每个人物都是那样个性鲜明、神情毕现,因此,这幅风俗画又兼含有群体肖像画的特点。历史题材、风俗画形式、肖像画的手法三者合而为一。
局部图(6)这是一个多人物的场面,画面的人物俯仰站立,围成一团,中心是执笔写信的将领。画家选取了最能传达查波罗什人性格的时刻,将查波罗什人听到大快人心的妙语而爆发出哄笑的情景描绘下来。由于年龄、性格、经历和体态的不同,他们的神态各有差异,有的捧腹狂笑,有的开怀大笑,有的含蓄微笑.....这片笑的波浪中,背对画外身着白衣的统帅笑得仰身向后,坐在他的左边的将领上身袒露,俯身向前,抬头含笑地看着讲出妙语的人。在写信人的上方,一位长着两撒胡子的中年人,一手抬在胸前,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露出狡黠幽默的表情,这句引起众人开怀的妙语大概出自他的口中。立在他右边的一位老者,身着红袍,头带白帽,双手捧着腆起的肚子,张嘴狂笑,他那银白的大胡须在笑声中抖动。在讲话人的后面人群中,有位像貌粗鲁、衣衫褴褛的汉子,他一面大笑,同时一手举起指向远处,口中似乎还在喊着粗话。其余的人各有笑态,构成一幅笑的图画。
1891年11 月,画家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厅举办第一次列宾个人画展,展出作品二百九十八件,纪念创作生涯二十周年。首次展出《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和《宣传者被捕》。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出生于俄国边境省份哈尔科夫的楚古耶夫镇。列宾在故乡接受了初步的美术教育。后进入圣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列宾是极有责任感的民族画家,他的作品饱含激情,对人物的刻画极有深度,深刻地展示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鞭挞了沙皇制度的腐朽和没落。他的代表作还有《祭司长》《查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回信》《拒绝临刑前的忏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