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季纳代因战役

艾季纳代因战役

伤亡情况 拜占廷军死伤达1.5万人、600余人被俘、穆斯林军仅阵亡130人
结果 拜占庭军溃退
中文名称 艾季纳代因战役
主要指挥官 艾布·伯克尔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7世纪伊斯兰教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军与拜占廷军队之间的一次战斗。634年7月发生在巴勒斯坦境内耶路撒冷与腊姆拉之间的艾季纳代因地区,故名。为伊斯兰教发展初期的著名战役之一。633年秋,伊斯兰教首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在平息阿拉伯半岛部落叛乱之后,随即派遣4路穆斯林军向北方迸发,开始了对陈兵在那里的拜占廷人的军事行动。由阿慕尔·本·阿斯率领的一支分遣队约3000人,由西路向巴勒斯坦进军,于634年7月在艾季纳代因与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之弟西奥多拉斯统率的军队遭遇。因拜占廷军多达数万,阿慕尔遂采取迂回战术,避实就虚,不与敌军正面冲突,等待援军到来。由哈立德·本·瓦利德率领的援军赶到后,双方展开激战。

穆斯林军士气旺盛,他们高颂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和“主啊,求你襄助穆罕默德的教民”等口号,同拜占廷军浴血奋战,终以敌军溃退而告结束。据阿拉伯史书载,拜占廷军在此役中死伤达1.5万人,600余人被俘,穆斯林军仅阵亡130人。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因获悉穆斯林军锐不可当,便将前线指挥部由霍姆斯后撤至安塔基亚(今土耳其境内)。此役之胜利打开了巴勒斯坦的门户,为其后穆斯林全面占领该地区奠定了基础。从此,伊斯兰教随之传入巴勒斯坦,并得到广泛传播。 (杨宗山)[1]

参战国家

       拜占庭帝国位于连结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中陲。拜占庭帝国于七世纪中期达到极盛,此帝国恢复了原先罗马帝国大部分领土,只缺少伊比利半岛(现在的西班牙、葡萄牙),高卢(现在的法国)和英格兰。拜占庭掌握中东好几个世纪,但帝国主要生存于巴尔干半岛和现代土耳其所组成的领土上。拜占庭首都为君士坦丁堡。由三堵牢固城墙和超过一千座塔楼防御于陆地一端。强大的海军保持由海上而来的补给。君士坦丁堡在   罗马帝国衰亡后屹立超过千年,防卫欧洲免受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侵略。

       早期的拜占廷帝国采取了类似于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设立元老院、执政官和各大区长官。随着时间推移,元老和执政官逐渐变为荣誉性头衔。拜占廷皇帝的辅弼机构为御前会议,其成员包括执事长官、大区总督、军队司令、司法大臣和君士坦丁堡市长等高官。执事长官是帝国最重要的高级官吏,其职权包括指挥禁军、巡视部队、监督各级官员、签发官方文件、主持外交活动、缔结条约、参加审理重大案件、掌管皇宫内外事务等重要职责。执事长官的人选不以出身和等级为依据,而是依照其实际能力、干练程度和对皇帝的忠诚度来选择,由皇帝直接任命。7世纪后,执事长官也逐渐成为虚职。

       拜占廷帝国仿照古罗马的行政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个大区,每区包括罗马时代的若干行省。早期拜占廷帝国设立了四个大区,即东方大区(君士坦丁堡)、伊利里亚大区(萨洛尼卡)、意大利大区(拉文纳)和非洲大区(迦太基)。大区总督是皇帝的全权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职权。由于大区总督权力极大,因此自君士坦丁一世后的历代皇帝逐步削去其权力,将部分权力分给省区总督。7世纪上半叶,大区总督一职被取消。拜占廷帝国在重要省份和战略要地还设立直属帝国中央政府的地方总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