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插图:
政治学教科书一开篇总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政治是什么?任何教材的编写者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但又很难回答它。因为,这是一个答案很多却没有一个答案为学界普遍接受、认可的问题。如果就国内政治学教材对此问题的讨论来看,目前采取的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着眼于“界定政治”,即对政治是什么的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提出关于政治的确切定义,并加以阐释,这是大多数政治学教材通常采取的方式。另外一种则关注“如何界定政治”或“如何理解政治”,侧重分析界定或理解政治的不同方式。本书采取后一种方式。在此,我们把如此选择的理由简单陈述如下。
在我们看来,政治不仅是整体,而且是发展、变动中的整体,政治本身有着复杂而变化的面孔。因此,学界对政治已经做出的各种概念界定、各种理论解释虽然都在一定意义上捕捉、把握到了政治的某一副面孔,但都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对政治的认知,因而也就不可能展现政治的整体面貌。这是政治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政治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对政治认知的有限性。这也就意味着“政治是什么”的问题不太可能有一个单一的答案。这样,与其着眼于“界定政治”,直接回答政治是什么,不如集中讨论“如何界定政治”或“如何理解政治”,分析界定或理解政治的各种方式。事实上,学界所给出的各种政治定义、建构的各种政治观本身也是选择不同的界定或理解政治的方式或视角所带来的理论结果。就此而言,把重心放在“如何界定政治”或“如何理解政治”上,确实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挑选了理解、把握政治可能涉及的五个基本问题,力图通过考察不同的学者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来观察他们界定政治的不同方法或视角,由此展示政治复杂而多元的面子乙。这五个基本问题是:政治生活以什么为轴心?政治活动的主体是谁?政治究竟干什么?政治活动的方式是什么?政治生活的范围何在?这五个问题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的。我们之所以把它们分开来讨论,不只是出于叙述方便的需要,同时也是力图观察人们把握政治的不同进路、不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来展示政治整体的不同侧面。也许把对这五个问题的回答整合起来,有可能拼出一幅由各种对立而又互补的元素组成的相对完整的政治图画。
作为教材,本书属于中山大学校级和(广东)省级(2006年度)精品课程“政治学原理”教材建设的项目;作为产品,它是集体合作完成的成果。主编虽然负责设计全书的整体框架、确定主要章节的标题,撰写第一章和第三章,就各章提出写作和修改意见,并对一些章节进行删改和通读定稿,但是,全体参与成员的分工作业、通力协作才是书稿得以完成的关键。没有各位作者的辛勤劳作,本书无法达到目前的水准。在此,根据全书各章的先后顺序,我们将本书写作分工的情况陈述如下,以记录和展示他们的辛勤劳动。
第1章 理解政治:肖 滨
第2章 研究政治:黄冬娅
第3章 民族一国家:肖 滨
第4章 国家与社会:黄冬娅
第5章 法治与民主:郭台辉
第6章 公民身份:郭忠华
第7章 公民充权:何欣欣 黄冬娅
第8章 公民参与:郭忠华
第9章 政府权力的纵向配置:张紧跟
第10章 政府权力的横向结构:邵任薇 黄冬娅
第11章 政府的功能与运作:黄 岩
第12章 现代政党:邵任薇 黄冬娅
第13章 利益集团:黄 岩
第14章 大众传媒:张 宁
第15章 政治文化:郭台辉
第16章 政治价值:谭安奎
第17章 意识形态:谭安奎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任剑涛教授的关心和支持,郭巍青教授、何高潮教授参与了本书写作提纲的讨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老编辑施国胜先生对本书编写、出版的关注与督促是对我们的一欠鞭策,嵇春霞编辑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的专业精神为本书在短时间内顺利出版提供了重要条件。
研究生温松为本书的技术处理(目录编排、注释统一、表格完善等)花了不少时习和精力。
第一编 理解政治与研究政治
第1章 理解政治:政治是什么
1.1 政治生活的轴心
1.2 政治活动的主体
1.3 政治的功能
1.4 政治活动的方式
1.5 政治生活的范围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2章 研究政治:何谓政治学
2.1 政治学的性质
2.2 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2.3 政治科学的研究路径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二编 现代国家
第3章 民族-国家
3.1 民族-国家作为现代国家
3.2 民族-国家语境中的“民族”
3.3 作为民族-国家要素的“国家”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4章 国家与社会:
4.1 国家的分殊性:国家划界于社会
4.2 国家的自主性:国家超越社会
4.3 国家的有效性:国家渗透社会
4.4 国家的合法性:国家立足于社会
4.5 国家与公民社会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5章 法治与民主
5.1 法治
5.2 宪政
5.3 民主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三编 公民政治
第6章 公民身份
6.1 概述
6.2 公民权利
6.3 公民义务
6.4 公民身份在中国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7章 公民充权
7.1 充权理论与“相互充权
7.2 公民充权的界定
7.3 公民充权的要素
7.4 公民充权的过程
7.5 公民充权的个案: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维权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8章 公民参与
8.1 概述
8.2 公民结社
8.3 公民选举
8.4 公民治理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四编 现代政府
第9章 政府权力的纵向配置
9.1 国家结构形式的政治学意义
9.2 国家结构形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9.3 单一制模式
9.4 联邦制模式
9.5 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10章 政府权力的横向结构
10.1 政府权力的分与合
10.2 立法权与立法机关
10.3 行政权与行政机关
10.4 司法权与司法机关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11章 政府的功能与运作
11.1 政府职能:政府应该做什么
11.2 政府能力:政府能做什么
11.3 公共政策:政府选择做什么
11.4 公共预算:政府如何花钱
11.5 公共行政:政府如何管理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五编 在公民与政府之间
第12章 现代政党
12.1 政党
12.2 政党制度
12.3 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13章 利益集团
13.1 利益集团理论定位
13.2 利益集团的论争
13.3 利益集团的政治活动
13.4 当代中国的利益集团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14章 大众传媒
14.1 从政治传媒到传媒政治
14.2 传媒与政治的双向互动
14.3 大众传媒与选举政治
14.4 大众传媒与公共舆论
小结
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六编 政治与文化
第15章 政治文化
第16章 政治价值
第17章 意识形态
后记
作者:(英国)安德鲁·海伍德 (Andrew Heywood) 丛书主编:王浦劬
安德鲁·海伍德,英国克罗伊登学院副院长,政府与政治A-Level课程首席考官,享有国际声誉的英国政治学家,长期致力于政治学基础和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政治学》(Politics)、《政治学核心概念》(Key Concepts in Politics)、《政治章导论》(Polit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政治的理念与概念》(Political Ideas and Concepts: An Introduction)等,都是可读性强、知识含量丰富的政治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