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足鳞毛蕨

黑足鳞毛蕨

二名法 DryopterisfuscipesC.Chr.
蕨类植物门
亚属 泡鳞亚属
中文学名 黑足鳞毛蕨
鳞毛蕨科
薄囊蕨纲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中文名:黑足鳞毛蕨
      Name:Dryopteris fuscipes C. Chr.
      科: 鳞毛蕨科
      Family:Dryopteridaceae
      属:鳞毛蕨属
      introduce: 采集地点:浙江杭州郊区
      图像类型:背景布下带 孢子囊叶背
      图像部位:带孢子囊叶片
     地理区域:浙江地区,春季,孢子囊成熟
      应用说明:科研
     鉴定资料:1993浙江 植物志1(251-251)
     植株高50-90厘米。
     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区;日本,印度支那也有。生疏林下或灌丛中。本种和下一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叶柄上的鳞片狭披针形,褐棕色,羽轴下面的鳞片全为泡状.

植物形态

   常绿植物。植株高50-80厘米。  根状茎横卧或斜升,连同残存的叶柄基部,直径约3厘米。

叶子形态

  叶簇生;叶柄长约20-40厘米,除最基部为黑色外,其余部分为深禾秆色,基部密被披针形、棕色、有光泽的鳞片,鳞片长约1.5-2厘米,宽约1-1.5毫米,顶端渐尖或毛状,边缘全缘,叶柄上部至叶轴的鳞片较短小和稀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二回羽状,长约30-40厘米,宽约15-25厘米;羽片约10-15对,披针形,中部的羽片长约10-15厘米,宽约3-4厘米,基部的羽片略更宽,上部的羽片则更短和更狭;小羽片约10-12对,三角状卵形,基部最宽,有柄或无柄,顶端钝圆,边缘有浅齿,通常长约1.5-2厘米,宽约8-10毫米,基部羽片的基部小羽片通常缩小,基部羽片的中部下侧小羽片则通常较长,顶端较尖。叶轴、羽轴和小羽片中脉上的上面具浅沟;侧脉羽状,上面不显,下面略可见。叶纸质,干后褐绿色。叶轴具有较密的披针形、线状披针形和少量泡状鳞片,羽轴具有较密的泡状鳞片和稀疏的小鳞片。

孢子形态

  孢子囊群大,在小羽片中脉两侧各一行,略靠近中脉着生;囊群盖圆肾形,边缘全缘。染色体n=123。

分布地带

  产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林下。日本、朝鲜和 中南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贵州。

功能用途

医用

  根状茎:收敛消炎。用于疮毒溃烂久不收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