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滘小学

增滘小学

中文名 增滘小学
类型 小学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广州市荔湾区增滘小学成立于1969年,建校之初校舍非常简陋。当时学校为七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到了1977年9月改为八年制学校(小学六年,初中两年),学校的始名是“增滘学校”。1981年9月不再设初中班,成为完全的六年制小学,这时定名为“增滘小学”。

八十年代初,学校校舍还比较简陋,教室是砖木结构平房,但比较规范,1984年区政府拨款3.3万元,东教镇政府拨款1.5万元在操场西南面建起一座两层四室的教学楼。

1990年9月,在区镇村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上港澳同胞和增滘乡亲的鼎力捐资,学校平房得以重建,新建起了一座三层高、具有12个规范课室的教学大楼,并配套建起了一座2层的图书馆,从此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学校环境舒适、优雅。

学校规模

增滘小学地处荔湾区海龙街的增滘村,是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学校。学校始建于1969年,校舍非常简陋,1989年由原芳村区东教镇政府和增滘村集资改建而成。2005年原芳村区创建教育强区时学校进行了教学楼的内外墙面装修,校园面貌得以改观。多年来学校建筑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所以建筑未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办学条件比较差。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街道的社区学校。学校占地2621多平方米,生均6.8平方米,建筑面积1753多平方米,生均4.6平方米,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离上级规范化学校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场地设施条件比较差。学校按照规范化学校评估的要求,配有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等功能室16间,各室场的设施能够按照广州市规范化学校的标准配备,仪器设施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为了适应规范化学校要求,逐步控制招生规模,教学班逐年缩减。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学生385人。专任教师24人,管理职员3人(包括校长),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19人,小学一级职称的教师3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75%。目前有区品牌教师2人,学校中青年教师占在岗教师数的85.2%。

我校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方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学科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能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改革内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根据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校着眼未来,全面做好发展规划,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以“环境美、校风好、有特色”为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风,把学校建设成为“园林性、书香性、精细化、质量高”的现代化学校。

办学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进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改革时期,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后,各地纷纷出台了《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当前学校的课程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用人制度改革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所以我们要对本校几十年积累的丰富办学经验进行认真地总结,对教育发展的走向进行理性地思考,提出学校的发展思路;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我校的软件(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校园文化)建设和硬件(办学规模、教学设施、校园环境)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抓好“四个必须、四个提升”,即:必须优先教育体系,提升发展水平;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质量水平;必须强化教育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必须细化教育规划,提升投入水平。努力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办学理念

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中,学校教育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必须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统领一切的办学思想。我们的办学理念要体现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我们的办学思想需有本质性,体现教育对人的关注;我们的办学思想需有个别性,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由此,我们需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确立“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我校办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实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科研促教、管理育人”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思想品德和行为养成教育为首,以培养学生守礼、会学为重点,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学校办学目标:

学校中长期的发展目标要达到“现代化”:要以“信息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为导向;以“尚德立校、规范治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为策略;深化“礼、尚、书”的内涵;抓德育工作,创“文明校园”;抓教学工作,创“人文校园”;抓读书教育,创“书香校园”;抓学校管理,创“和谐校园”;抓信息技术,创“数字校园”;抓安全教育,创“平安校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专业型教师团队,构建现代管理模式,建设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总体目标:

实行科学化管理,以科研为先导,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为“园林性、书香性、精细化、质量高”的现代化学校。

(二)近期目标(2010年--2012年)

规范学校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发展战略,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提高师资水平,培养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本科学历达到80%,大专学历教师达90%;学校承担开展区级研究课题1项以上。初步实施学校规范化、信息化、科研化的管理模式。

(三)中期目标(2012年--2015年):

1、要充分挖潜,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要加强与教育局、街道、村委会等各方的沟通,争取支持拆建部分功能室,统一规划校舍建筑,增加教学用房,改善教学所需。

2、探索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我们将进一步丰富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本学年要科学规划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向社会宣传学校的办学成果,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要深化特色班建设和学生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与校园文化培育、德育工作和教学常规工作紧密结合。使之逐步形成校本课程特色。

3、要以创建现代化城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规范化学校建设,创建“省、市平安校园”、省市“绿色学校”和区“品牌学校”,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更加规范化,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4、要坚持科研引领,提高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学校规范化、信息化、科研化的管理模式。学校将各个学科的课题研究,融入校本教研。完善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方法,建设一支有一定教学风格和教研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品牌教师(3名),争取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档次。促进教学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快提高。

5不断完善现代化教育设施,争取各方支持,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继续建好学校网站,构建校园信息平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再培训,加快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整合率达100%;更新教室平台电脑,升级校园网络的配置,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四)长期目标(2015年--2020年底):

不断加强教育现代化管理,构建校园信息化平台,学校实行全电子信息化教学和办公,所有教室配置电子教学白板;实行校园管理闭路网络;深化学校教科研领域,总结巩固教科研成果;真正体现科研促教。加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化联系,尽量扩建或改建学校,扩大校园运动和绿化面积,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建设一支研究性教师队伍,学校承担3项以上区级研究课题,每位教师至少具有一项专业特长,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把学校建设成为“园林性、书香性、精细化、质量高”的现代化学校。

五、工作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育人和敬业意识。

(1)切实加强教师政治思想工作,坚持学习制度,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规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

(2)切实加强教师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思想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切实规范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自觉性。

(3)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开展“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再创业”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对教师的“为人师表”的言行教育,不断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树立教师形象,加强教师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努力把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不断深化和挖掘。

(4)以构建“书香校园”为指导,进一步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扎实开展读书教育活动,深入评比学习型教师和学生集体,争创书香校园。

(5)重新构建学生、家长、学校相结合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教师评价制度。通过社会、家长评学校、评教师,学生评教师,教师评学校、评领导等活动,努力创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氛围。努力创设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的局面。

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养成教育。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以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五爱教育”,以“八荣八耻”为指导,在学生中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充分发挥校本资源的作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地方德育基地、乡情教育、地方文化等教育资源为载体,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为目标,广泛进行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深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通过开展创建“特色班”、“文明班”、推普周、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宣传月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文明习惯。

(3)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学校的德育活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契机,制定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计划,落实工作制度与要求,阶段性地抓好系列教育活动,开展社会服务、劳动、社会实践与体验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劳动思想与技能,增强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性,培养良好的学风。

(4)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读书、大手拉小手、雏鹰行动、读书征文、演讲、学雷锋见行动、社会实践、春秋游”等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教育活动,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爱祖国的思想,培养学习探究与体验的热情。

(5)认真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制、安全和防范意识。以《社会治安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游泳安全教育、食品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根据季节特点,有重点地做好学生的法律法规与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6)加强家长学校与社会德育工作站的建设,积极通过家长学校与德育工作站各项活动,宣传学校工作,积极争取家长与社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与理解,共建现代化教育的学校。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完善教师教学和办公环境,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创设现代化的育人环境。

3、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实施名师工程

努力建设科研型、作风好、富开拓的干部队伍和一支观念超前、师德高尚、有强烈责任感和较高学术修养、富有创造力、和谐团结的教师群体。

A、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做到:思想上要有活力,工作上要有创新力,管理上要有凝聚力,成为“团结、廉洁、高效、开拓”的好班子。

B、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制,目标考核激励制度,通过换岗培训、交流挂职等形式促进干部队伍的成长与成熟。

C、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竞争、合作、进取的良好氛围和激励机制,形成乐于奉献、富有特色、积极反思、合作研究的教师群体。

抓好师德工程建设:①以“正行风、修师德、树师表”为宗旨,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习、研讨等活动为载体,以考核、评比为机制,大力推动我校师德建设,提高我校教师道德素质,树立为学生、为家长服务思想和敬业、勤业、精业、创业以及献身教育的精神。

②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工会的职能作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③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创树学校的师德标兵,对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依法管理教师队伍。

4、开展优师工程建设:

(1)青年教师拜师学艺,骨干教师帮带徒弟。组织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研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促进新、老教师素质的共同提高。

(2)强化基本功练习,深入开展基本功训练。通过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能力。 (3)加快各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青年教师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提供机遇。

(4)学校要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使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努力做专家型的教师。学校将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课题实验,促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通过写实验日志、论文等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反思,由经验型向“科研型

5、加强名师工程建设,树立学校师资品牌。

加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步伐,通过传、帮、带,结对子,外派进修培训,压担子,承担课题、课改研究任务等形式,在十年内,培养一批具有影响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步骤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培训,促进骨干教师成长,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通过学科带头人评选,实行全员聘任制,职称评聘分开、竞聘上岗等政策,引入教育教学与竞聘上岗机制,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队伍建设,促进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6、加强课程改革的管理,开展小班教学研究工作。

(1)进一步组织学习新一轮课改的理论,加强课改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新课改目的、意义、要求与实施办法,把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新一轮“课改”的认识上来。

(2)继续加强教师课改的培训,通过听讲座、观看专题片、组织教师学习、进行课改实践与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等办法,不断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确保课改年段的延伸。

(3)加大课改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挖掘校内外校本资源,开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认真研究、上好综合实践课,培养学习的社会服务与实践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加强评价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探索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实现多维度、多层面,关注过程与方法、价值与情感的评价体系的形成。

增滘小学成立于1969年,建校之初校舍非常简陋。当时学校为七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到了1977年9月改为八年制学校(小学六年,初中两年),学校的始名是“增滘学校”。1981年9月学校不再设初中班,成为完全的六年制小学,这时定名为“增滘小学”。

几十年来,增滘小学经历了多任校长的艰辛努力与开拓,筚路蓝缕,严谨治学,校舍逐步得到改善,取得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成果,使学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增滘小学历任校长一览表

任职时间 校长姓名 备注
1966年—1970年7月 陈汉辉 (文革初期筹建时期)
1970年8月---1972年7月 刘凯洪(女) 已退休
1972年8月---1975年7月 程伯桐 已退休
1975年8月---1990年8月 杜启泰 已退休
1990年9月---1998年7月 朱瑞德 已退休
1998年8月---2003年7月 陈兆祥
2003年8月---现在 关伟文

八十年代初,学校校舍还比较简陋,教室是砖木结构平房,但校舍比较规范统一,1984年原芳村区政府和东教镇政府联合拨款在学校操场一边兴建起两座两层四室的教学楼。1989年,在区、镇、村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上港澳同胞和增滘乡亲的鼎力捐资,学校全部平房进行了重建,新建起了三层高且配有12个规范课室的教学大楼,并配套建起了一座2层的图书馆,从此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学校环境舒适、优雅。

几十年来,学校以人为本,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积极开办基础教育,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与实践,逐步完善了学校的设施设备和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益,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