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哲次郎

井上哲次郎

职业 哲学家
中文名称 井上哲次郎
出生日期 1855
目录导航

个人简历

井上哲次郎(1855--1944)号巽轩,生于筑前国(今福冈县)太宰府。是日本近代唯心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日本学院哲学的奠基人。幼年时随中村德山学习汉学,后入长崎广运馆,被选去东京游学,1875年就读于东京开成学校,188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的前身)哲学科。1881年与杉浦重刚等人创办《东洋学艺杂志》,1882年任东京大学副教授,讲授哲学。当时与外山正一、矢田部良吉创刊《新体诗抄》,他译出朗费罗的《生命的赞歌》,登在诗抄上,他是新体诗运动的先驱,并致力于当时西洋哲学名词的翻译工作。著有《哲学字汇》一书。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哲学巨著metaphysics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就是由井上哲次郎根据《易经·系辞上》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译出,虽然严复抗拒这种翻译,自创“玄学”,可是并没有被大众接受,于是中文就翻译成形而上学了。他反对基督教,提倡日本主义,属于杂志《日本人》派。

1884年留学德国,1890年回国后任东京大学教授,次年获博士学位。1895年被选为东京学士会(后来的帝国学士院)会员、历任学习院讲师、帝国学士院第一部主任,东京帝大文科大学校长、东京帝国大学评议员、1923年任该校名誉教授,后任东洋大学教授、并在上智大学、立正大学等处讲课,兼任日本哲学会会长、斯文会副会长,贵族院议员等职。晚年埋头研究日本儒教,1944年死去,享年90岁。

哲学思想

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主要是移植英国和法国的哲学,井上开始大量介绍德国的哲学。他把德国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儒学、印度的佛教等相结合,企图建立自己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基本哲学思想是"现象即实在"论。他认为,实在和现象是相即的,即互相包含、融合的,现象和实在是同一存在的两方面,现象本身即是实在,现象和实在是不能分的,把两者加以区分是人的主观推断;正如客观世界具有现象和实在两方面一样,主观世界也具有现象和实在两方面;人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实在;世界的真相存在于超越现象与实在之差别境界。按照井上的观点,人可以通过内在的直观,间接地、近似地获得实在观念。井上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有的哲学史家认为,他的唯心主义不象西方一些唯心主义那样纯粹。

在伦理思想上,井上提倡国家主义的国民道德论,宣传忠君爱国一致、忠孝一体。其具体体现在1891年的《敕语衍义序》中。他声称,君主比如心意,臣民比如四肢百骸,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归根结柢还是为了国家,自己的身体应该献给国家,为君父牺牲。

井上哲次郎的“现象即实在论”认为“虽然理论上分别思考现象与实在,但实际上是两者同体不离,二无一致的”。在认识与实在关系上他认为实在是不可认识的,而只能靠内部直观获得,并且无法检验和证明。关于主观、客观与实在的关系。他认为实在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但要把握实在还需从主观、客观出发。“实在是没有主观、客观的差别的……是把两方面合二为一的”,他把这叫“一如的实在”,也就是“终极的实在”、“世界的本体”。而这只能靠内部直观来把握,实际上是不可知的。

井上哲次郎也是留学欧洲经过欧洲近代思想熏陶的学者,但在他的内心,也潜藏着迎合旧儒学伦理复活的要求。井上哲次郎及其追随者,如宇野哲人等,在欧洲留学期间,都热衷于德国俾斯麦、斯坦因、盖乃斯德的国家集权主义学说。由他们所构成的早期中国哲学研究,在本质上与国家体制粘着在一起,这一学派的主要学者,大都聚集在东京帝国大学内,他们以东京帝国大学“支那哲学文学研究室”为中心,建立“东亚学术研究会”,发行刊物《汉学》,由此构成的学派,我们称之为“官学体制学派”。

于此同时,在民间还存在着一些和政府联系不是很紧密的学者,他们试图以西方的学术概念来解释和建立中国的哲学史研究,以松本文三郎、远藤隆吉为代表,称之为“私学体系学派”。

主要著作

《勅语衍义》(1891)、《教育和宗教的冲突》(1893)、《现象即实在论》(1894)、《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1900)、《认识和实在的关系》(1902)、《日本古学派之哲学》(1902)、《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1905)、《国民道德概论》(1912)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