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棒节传说古时候纳西族人们的最高统治者木土司想要实行土地改革,跟上改土归流的脚步,但是这样的改革并不适合这里的人民,于是纳西族的人们群起而反抗他们的土司。
那时侯的纳西族人民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他们只有耕作时的锄头棒子和竹竿木棍这些东西能做武器,这些淳朴的人民便举起这些棍棒对木氏土司家族进行示威和反抗,流传到后世,就形成了棒棒会的风俗。[1]
丽江纳西族棒棒会也叫“弥勒会”或者“米拉会”,据传最早在丽江玉皇阁举行,当地喇嘛教徒朝庙念经,村民进香祭拜弥勒佛,后来渐渐演变成农具交易会,其中以用作斧头把、锄头把、锤子把等的木头棒棒最多,所以简称为“棒棒会”。纳西语中有一句话叫“达哇纳西努”,意思是一过年纳西人就忙疯了。年前疯狂采购年货,年中疯狂吃喝玩乐,到了正月十五,则意味着年过完了,大家开始忙着准备春耕,需要添置一些新农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节日:棒棒节。因为是以集会的方式进行,所以也叫棒棒会。[2]
棒棒节上的交易物品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聚居丽江的纳西族都会举行棒棒会。这天,男女老少都穿戴一新,一大早就赶往会场。
现在的棒棒会比起以往更加丰富起来,有了花草树桩,还有人们自制的小弓箭,竹制的剑,新捆成的竹扫帚,篾签编的筐,背箩和簸箕。当然,最多的还是传统的斧头把,锤子把,锄头棒,拖把棍,吹火筒和各式的竹刷子,马笼头,鸡笼,犁,桶,耙。淳朴的纳西族人们还在这天买卖棺材板,似乎这个神奇的民族并不避讳提及死亡,让人们不得不佩服他们。
其实棒棒会实际上是一次为春天的农忙季节而准备的农具交流会,会上的竹具,铁具,木具与树草花卉似乎同时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劳作的开始。这个独特的节日也是纳西族人民勤劳的体现之一吧![1]
热闹的棒棒节丽江纳西族棒棒会最早在丽江玉皇阁举行,后来移到古城的四方街,丽江旅游开发后,四方街被游客所占据,丽江人就把棒棒会又移到了新城的象山市场、忠义市场、花鸟市场等地举行。
如今的棒棒会上往来的人群也由最初清一色的农民演变为工薪阶层、农民朋友、外地商贩、外地常住客、游客各色人等云集。而作为游客,如果在此期间游览丽江,则又可以看到一项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如今农具大都机械化了,种田的人也少了,丽江人也更重视修身养性养花养草,棒棒会的主角由棒棒逐渐演变成花木交易。
由花木交易延生出的商品交易令人大饱眼福,总之只要跟花木有关的,什么都在卖。首先,种花得有花盆,于是就有各式的陶盆、瓦盆、木盆拉来卖;种花还得有土,好土也能卖!
人们把山上的落叶腐烂后而成的山基土整麻袋整麻袋地挖来卖;更绝的是还有卖羊粪的,种花得有肥料啊,于是颗粒分明的羊粪也被装在麻袋里拉来论碗卖,五块八块一碗,真是俗话说的家畜全身都是宝啊,羊粪也能卖上好价钱;如果你觉得花盆里露出土和羊粪不好看,没关系,这还有卖青苔的,专门有人上山采青苔来卖,绿绿的青苔盖在花盆里,即保水又美观。
逛丽江纳西族棒棒节,是无法快步走动的。人如潮水,花似海洋,慢慢地走,细细地看,每小时的速度是一百米。卖者怡然,买者欣然,共同沉浸在节日的快乐里。近年来,有关部门把棒棒节作为新春民俗旅游的项目,也使棒棒节一年比一年热闹。逛棒棒节,实在是赏心悦目呢。
除了棒棒农具,花鸟鱼虫等,各式木雕、竹编、草编和小孩们爱玩的桃木兵器,以及冰糖葫芦、油炸土豆、鸡豆凉粉等等小吃在丽江纳西族棒棒会上也是必不可少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