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在二战时期当过兵,年仅十九岁的中国青年黄利辉(细伟),抱着过新生活的渴望,带着母亲留下的一把刀,来到泰国。可惜事与愿违,他在泰国生活艰苦,加上从小就重病缠身,身体虚弱,瘦小的他过着被异乡人羞辱的生活。想家,加上生活的绝望,他的人格开始扭曲,他开始接二连三地杀小孩,取他们的心肝煮水补身-----他在中国也尝过这样的滋味。最后他被捕了,并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1959年,细伟被判死刑……然而,继续有小孩失踪且被杀。
“食人狂魔”剧照
食人狂魔(3)在泰国拍摄《细伟》期间,泰国的媒体给予了这部影片极大的关注。《细伟》是泰方目前投资最大的一部影片,它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人公的原型是泰国家喻户晓的一个罪犯细伟,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大人都拿“细伟”吓唬小孩子。小孩子们一听到他的名字便噤若寒蝉。就是这么一个人物,段奕宏要揭示他的内心世界。目前,这个故事原型的干尸还陈列在泰国的一个大医院里。他是广东人,20世纪40年代逃到东南亚,在泰国的十年间,他从一个纯真善良、充满希望的人变成一个杀人魔王。影片描述的就是这中间蜕变过程。
食人狂魔(3)历史原型:探矿家帕克
帕克(Packer)是美国黄金探矿家,曾因食人被判入狱40年。1874年2月9日,他和五名同伴前往科罗拉多山考察探险。两个月后,帕克独自一人返回,当被问及同行五人的下落时,帕克坦白说他为了自卫已经将他们杀死,为了在找不到食物的环境中活下来,不得不以同伴的尸体为食。开始人们并不相信他所说的一切,不久,帕克分别在两份招供书上签了字,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40年,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刑期。令人惊讶的,因为还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是清白的,他被准予假释。
食人狂魔(3)吊桥/《 细伟》――何等的痛苦与绝望
《细伟》它还有一个颇具噱头的名字《食人狂魔》,在我眼里它既不是一部 惊悚片也不是恐怖片,它只是在讲述一个在异乡沦落的孤独而绝望的灵魂的故事。细伟,其实他叫黄 利辉,一个在饱受饥荒、战乱的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的少年,移民船靠岸,他瘦弱的身躯混杂在熙攘的人群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的眼里充满着迷茫、无助还有好奇。然而迎接他的不是善意的微笑,却是粗暴的辱骂、嘲讽与蔑视,愤怒、委屈的泪水由他眼中滑落,伴随着珠珠血串。
名字,不只是一个符号,还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细伟,这个强加于利辉身上的名字也预示着他不被人尊重的“新”生活。希望伴随着噩梦的频频造访而被蹂躏变形,一如那朵在 搬运工脚下破碎的小花般脆弱,一如那包得来不易的药在手中化为残渣般低廉,一如田间那片葱绿在狂风中凋零般不堪一击。利辉是善良的、弱小的、怯懦的,即便他挖取小孩子的内脏熬煮 成药,其过程中他的内心是挣扎的,这药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疗心。利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碗“药”轻啜一口,想必是腥臭之味令他轻轻皱眉,随即又是一小口,他就这样一点点的找寻着母亲的关爱,还有那仅存于心的温暖气息。残杀的行为自然会被视为魔鬼,可是,我依旧看得到利辉心底的那份清澈与透明。躺在简陋 工棚里望着小女孩湄和那朵黄色小花时所露出的笑容,坐在礁石之上仰望飞舞的风筝时流露出的向往……干净,是我唯一能想到的形容词。家,回家,利辉心中再次被点燃微弱而不确定的希望。法庭上他胆怯的向旁听席回望,渴望获得几许确定的目光,然而,却撞见警长冷冷的眼神,转过头,他的眼中全是孩子般的无助与恐慌,他用极为颤抖的声音喊出的回答激怒了背后的人群,却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枪声、落地的 莲花、滴落的鲜血,一个天真而单纯的灵魂就此远去,但愿,你能 魂归故里,在母亲的身边安然睡下,不再有恐惧,不再有愤怒。寄人篱下,人的尊严被剥夺时,道德的底线终将 荡然无存,唯有灵魂的日渐麻木。是人,是魔任人 凭说,我只记得阵阵咳嗽声中羸弱的身躯,凄婉悲凉的乐曲声中那思乡的孩子。
初识故事的轮廓时,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 《药》,看罢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药》描写的是中国民众麻木、愚昧令人痛心疾首的现状。而这部电影反映的却是因社会整体的漠视与凌辱之下,一个弱小灵魂的消亡。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还叫 段龙,有关这部电影的介绍在网上也是少之又少,这是部被淹没于片海之中的电影,可也正是它给予 段奕宏一个充分展现其演技的平台。 《细伟》可以说是老段的 独角戏,当利辉出现在镜头中,人物饱满的情绪牵动着你的心。他的痛苦、愤怒、恐惧、天真、善良、无助……被无限放大展现在你面前,就好像 你和他之间只隔着一扇玻璃窗,那么清晰而透明,可你,只能默默望着他,什么也做不了,看着他的渴求化为泪与血洒落在你眼前,滴在那尚未开放的 莲花之上。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老段的精彩演绎恐怕会显得更为混乱,不太清楚导演究竟是想讲述一个恐怖的凶手的演变史,还是想揭露社会对于人心的蚕食。因此说,幸而有老段才挽救了这部立意有些涣散的电影,使之有了更为 切肤之痛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