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教育传播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天然物、人工物等,对教育传播行为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都是教育传播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
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外部条件的总和。
(一)校园环境
1.校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各种校舍建筑。如教学楼、科学楼、电教楼、艺术楼、图书馆、体育场、礼堂、食堂、宿舍等;校园建筑物的造型、色调、布局等;校园各种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如花坛、植物、草坪、水池、文化艺术走廊等。
2.校园社会心理环境。
由五个基本因素构成:
(1)学术风气,如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等。
(2)社会意识,如对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关心等。
(3)集体观念,如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等。
(4)文明礼貌,如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等。
(5)求实精神,如实事求是、尽职尽责等。
(二)教室环境
教室环境是对教育传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也是教师最能控制的一种环境因素。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理查德·施穆克(RichardSchmuck)认为:“一种积极的教室环境是这样一种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共同得到大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彼此之间以及与教室之间的影响;在那里,各种价值标准都是有助于开展学术工作的,也都是充分重视个别差异的;在那里,思想交流是公开的,而且是以同学间进行对话为特征的;在那里,人们都把共同工作与发展的进程本身看作是与学习密切相关的”。
施穆克所论述的主要是教室环境的社会心理特征。此外,班级规模和课堂教学气氛也是教室环境的社会心理特征。教室环境除了具有社会心理特征外,还具有物质特征。它的物质特征,如教室的内部设计、结构、色调、家具陈设、通风、照明等,对教育传播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不过,比起社会心理特征来,物质特征的影响只居第二位。
(三)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包括社会思想意识信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信息等,是构成教育传播环境的重要因素。教育传播所传递的是教育信息,而传播者与受传者除了接收教育信息外,还要面对广泛而庞杂的其他社会信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入课堂,使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信息,这些分布在传播者与受传者周围,其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它们通过影响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而影响教育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对各种社会信息必须认真加以调节和控制,正确处理和运用各种社会信息,可以有利于教育传播质量的提高。如果处理和运用不当,则会干扰甚至破坏教育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也是构成教育传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美国的雷维奇博士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归纳为八种类型: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竞争型、无规则型,也有人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友好的关系;一种是消极、对立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基本功能是:交流信息、产生合力、形成互补、互相激励、联络感情等。
从学习行为来说,人际关系有三种:协作学习、同沉同浮;竞争学习,你沉我浮;个别学习,沉浮无关。不同的人际关系在解决问题和发展心智方面会有不同的效果。
认知结果 | 协作 | 竞争 | 个别 |
---|---|---|---|
1.掌握事实性信息 | √ | ||
2.事实性信息、概念原理的保存、应用和迁移 | √ | ||
3.掌握概念和原理 | √ | ||
4.言语能力 | √ | ||
5.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6.合作技能 | √ | ||
7.创造能力、求异能力与承担风险式思维 | √ | ||
8.认知和善用他人的能力 | √ | ||
9.承担角色的能力 | √ | ||
10.从事简单的训练活动的速度和数量 | √ | ||
11.竞争能力 | √ | ||
12.开展个人活动技能 | √ | ||
13.简单的计算能力 | √ |
认知结果 | 协作 | 竞争 | 个别 |
---|---|---|---|
1.掌握事实性信息 | √ | ||
2.事实性信息、概念原理的保存、应用和迁移 | √ | ||
3.掌握概念和原理 | √ | ||
4.言语能力 | √ | ||
5.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6.合作技能 | √ | ||
7.创造能力、求异能力与承担风险式思维 | √ | ||
8.认知和善用他人的能力 | √ | ||
9.承担角色的能力 | √ | ||
10.从事简单的训练活动的速度和数量 | √ | ||
11.竞争能力 | √ | ||
12.开展个人活动技能 | √ | ||
13.简单的计算能力 | √ |
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复杂,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虽然对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意义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但对教学环境固有功能的系统探讨则始终是缺乏的。要想对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一个深层的了解,就必须对教学环境的功能进行必要的剖析。
所谓功能,是指事物本身的功效能力,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对其他系统施加影响的一种属性,亦可称功能性属性。那么,一个积极、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哪些功能呢?就目前的认识而言,积极良好的教育传播环境主要有五种功能,这五种功能从不同侧面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并最终通过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促进个体的发展水平来显示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扩展功能
良好的传播环境是信息传播顺畅的必要条件。这里的传播环境既包括自然条件组成的自然硬环境,也包括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理、传递、接收信息时的心理软环境。由外界硬环境引起的图像、声音大小变化,可以构成传播的环境性干扰,这种干扰会削弱受教育者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应通过建设良好的硬环境,建立适宜的学习氛围,保证传播活动有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针对心理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沟通,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尽量使教与学双方心理均处于传递和接收最佳状态,通过双方的意志力集中,共同完成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激励功能
教育传播环境的激励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总是在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教育传播环境之所以具有激励学习动机的功能,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有关研究表明,在一个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力量。例如,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作为构成教育传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学生学习中的归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表明,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与师生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理解及客观的评价,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陶冶功能
教育传播环境的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品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集体前途的向往,是形成学生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重要动力。当学生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一致并指向于集体前途时,它不仅可以使整个集体生气勃勃,奋发有力,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与荣誉感。其次,健康的集体舆论有利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再次,教师在课堂内的言行举止本身也作为一种重要环境条件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发生积极影响。无数事实证明,优秀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
四、益智功能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证实,环境因素与用脑效率有很大关系。在用脑时,需要有适当的光线强度。环境光线过强会给脑细胞以劣性刺激,使人感到烦躁甚至脑晕,影响思维判断能力;光线太弱则不能引起大脑足够的兴奋强度。另有研究表明,颜色在促进人的智力活动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淡绿色和浅蓝色可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提高用脑效率。而深红色、深黄色可对人产生强烈刺激,使大脑兴奋,随后则趋向抑制。此外,良好的教学环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当情绪愉快时,往往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头脑显得特别清醒;情绪低落时,则常出现思维迟钝、记忆困难、头脑昏浊不清等现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环境往往正是通过情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施加影响的。
五、增强功能
教育传播环境是桥梁,连接师-生、生-生、师生-社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