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丝绸历史悠久,据《鲁山县志》记载,“鲁山绸”始于夏朝,唐朝开始兴盛。在唐朝,“鲁山绸”就被列为贡品,并踏上了大唐帝国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各国。鲁山丝绸分两种,一种是山丝绸,即用山上放养的柞蚕茧加工而成。另一种是家丝绸,用室内喂养的桑蚕茧抽丝织成。手工织丝绸,手感爽滑,柔而有骨。染色后,色泽鲜艳柔和,光彩夺目,具有拉力强、伸度大、易染色、耐高温、抗酸、抗碱、绝缘、抗紫外线、吸湿性强、其色泽柔和、丝缕匀称、绸面密实等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丝绸的国家。早在夏代刘累迁鲁山县后,邑民就把丝织品作赋上缴。在唐代,鲁山县令元德秀带艺人去东都洛阳五凤楼献演时身着鲁山丝绸,备受瞩目令人生羡,从此鲁山绸被视为宫中珍宝,踏上了大唐帝国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明嘉靖《鲁山县志》载:“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税丝一千四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五厘。清乾隆八年(1743年)纂修的《鲁山县志》载:“鲁邑多山林,近有放蚕者。”光绪年间(1871年以后),鲁山柞蚕业进一步发展,当时,民间与官府重视保护柞蚕坡,在四棵树乡、团城乡等地立碑,把“广植蚕坡、保护蚕坡、爱养蚕蚁、樽节草木”等五条政令、法规刻诸其上,永远奉行。民国3年(1914年),英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万国商品博览会,鲁山县产的丝绸作为中国河南省代表商品参加赛会展出,被万家客商誉为“仙女织”,被各国评委评为丝绸中的“王牌货”,并获得金奖。“鲁山绸”的原材料有柞蚕丝和桑蚕丝,鲁山县柞树叶质优良,春蚕茧呈乳白色、丝胶含量小,仅以清水煮便可缫丝,而且出丝率高,丝强度大,色泽好,易漂炼、易染色。
“鲁山手工丝绸”就是用当地柞蚕丝或桑蚕丝纺织而成。手工绸要经过缫丝—滑丝—络丝—牵经—刷经—打纬—织绸—漂炼—等几十道工序。织绸所用的织机与传统的织布机相似,用定机棍把丝缕平,开始打纬。所用纬筒是用纺花车、纬筒、锭子等制作而成,梭子套上纬丝用水刷把丝刷湿,即可织绸。织绸需眼、耳、脚、腿、手密切配合。即使一个老手织一批丝绸也要天。将丝织成绸,这时的绸叫生绸,质感硬,不能做衣服。要经过极为复杂、细心的技术处理后将生绸变成熟绸才能销售,用行话说这叫炼绸。经反复处理后的丝绸,放上30年也不会变质。
鲁山手工丝绸从养蚕、收茧、抽丝、漂洗、梭织全是手工制作。织物薄如蝉翼,韧性好,适合作外衣、装饰布等,立体效果好,且不易起皱。手工丝绸手感爽滑,柔而有骨。染色后,色泽鲜艳柔和,光彩夺目。用它制做服装,穿着轻盈、凉爽,尤其制作裙装,袅娜秀丽。且具有拉力强、伸度大、易染色、耐高温、抗酸、抗碱、绝缘、吸湿性强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