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隍》是《聊斋志异》卷一首篇。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疾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帻,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录。
我姐夫的祖上宋公,名讳是焘字,原是县里的一名廪膳生员。一天正生病躺着,看见一个衙差带着官府牒文,牵着一匹白色的骏马走来,说:“请去参加会试。”宋公说:“文宗大人还没有亲临,哪里会这么快就考试?”差人并不说话,只是敦促宋公动身。宋公忍着病痛上马跟着差人出发了,途经的道路他非常生疏,到了一个城市,很像帝王居住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他随着进入官府,看见里面的宫殿建筑都很轩昂壮丽。台上坐着十多位官员,却都不知道是谁,只有关壮缪关羽可以认出来。廊檐下摆设着两份小几和坐墩,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后面的一个位子上了,宋公就坐在了另一个位子上。几上都有纸笔。一会儿考卷飞落下来,他一看,上面写了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一个人两个人,是有心还是无心)。”两位先生写好了文章,呈交给各位大人。宋公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的话:“有心做善事的话,上天也不会因为这件善事而有所赏赐;无心做了恶事,上天也不会因为这件恶事而有所惩罚。”各位神官都传阅称赞不已。宣召宋公上去,晓谕说:“河南正缺一个城隍,你可以担当此任。”宋公这才醒悟,磕头哭泣说:“小人承蒙恩宠得到任命,怎么还敢有推辞?只是老母亲已经七十多,再没有人赡养了,请允许我将老母亲奉养到送终后,再来听从调用。”上面一个容颜像帝王的官员,马上就让人稽查宋公母亲的阳寿。有一个长着长胡须的衙差捧着册籍翻阅了一遍,禀告说:“还有九年阳寿。”大家正在思虑之时,关帝说:“不妨让张生代为做九年城隍,到时候了再让他去也可以。”于是那帝王就对宋公说:“本来你要马上赴任的,现在念你一片仁慈孝悯之心,准予你九年假期,到时候了我们会再次召唤你的。”接着又勉励了那秀才几句话。
两位先生低头作揖一齐下来了。秀才握着宋公的手,送他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是长山张某。并作了一首诗以赠别,现在都忘记了具体的词句了,里面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身边有花又有酒的话,春天就好像常在了;即使没有蜡烛没有灯火,夜晚也能像天明一样。)这样的句子。”宋公然后上了马,这才告别回去了,等到了家乡时,忽然就好像梦醒了一样。那时他已经去世三天了,母亲听见棺材里面有呻吟的声音,就把他扶了出来,他好半天才能说话。
他打听长山这个地方,果然有一个张生在这一天死去了。后来过了九年,母亲果然去世了,他举行完葬礼以后,沐浴一番进入房间里后也去世了。他的岳父家在县城西门里面,忽然那一天看见宋公穿着镂金的官服,戴着朱红的帽冠,车马纷纷的,走进他家,却只行了一个跪拜礼就走了。大家都很惊讶猜疑,并不知道宋公他已经是神了,奔赴他的家乡询问时,才知道他已经去世了。——宋公有自己写的一点自传,只可惜战乱后没有存留下来,这只是故事的大概罢了。
本朝生员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可取得廪生名义,官府月给廪膳,并负具保应考童生无冒名顶替及匿丧等弊之职。——宋焘先生生前即为本地廪生。那一日,宋公骤染怪疾,顿觉心力交瘁,恹恹若绝。迷迷糊糊间,看见一个役卒模样的人牵着一匹白颠马送来一纸牒文,道:“宋先生,且随我赴考场应试。”宋公接下,一面浏览一面说:“考期尚远,主考大人也未到任,怎么忽然的就要考试了?”那人听了也不言语,只顾催促着赶紧动身。宋公无法,只好勉强带病骑马随他而去。
一路上所见景致都极为陌生,正恍惚间,不觉已进入一座城池,其间繁华有如京师。诧异中来不及观览,早已被带入一处衙门,里面房舍都极为华美壮丽。
宋公进前细看,见堂上坐着十几个官员模样的人,但都面生得很,不识其为谁,也不便多问,只有那关帝是有些面熟的,毕竟常常可以在关帝庙里见到。而在堂前,则摆放了两张几案以及配套的矮凳,几上摆着纸笔,且有一位秀才早已坐在那里了。
看到这情形,宋公方信传话人并未胡言,果真是接他来考试的。他于是走过去与那秀才并排坐下。
不多时,试卷从天而降。接来一看,上题八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两位秀才略一审题,随后运笔如飞。很快便写好了文章呈了上去。
宋公文章中的一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堂上各位看了传赞不已,遂将他唤上前去,说道:“河南那边现缺一位城隍,以先生之才颇称其职,如今且将此城交与先生守护,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大事。”宋公听了这话,恍然明悉其中道理。无奈家有老母无人照料,由凡人骤升为神仙,自是美事,可怎忍弃老母于不顾,故而哭拜于地,请求诸位上仙,且发慈悲,容他赡养老母直至终其天年,再去赴任。堂上为首的那位上仙,听了此番诉说深为所动,即刻命人查阅生死簿,得知其母尚有九年阳寿。诸神正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关帝提议,不妨让刚才共试之落第秀才姑且代职九年,待期满之后,再让宋公接任不迟。诸神听了均无异议,皆赞此法可行。为首上仙因而嘱咐宋公:“此等要事,本是不该推辞的,但念你是一片孝心,姑且给假九年,待期满之后,当复相召。”随后又激励了秀才几句。二人听了,跪地叩首,再拜而退。
秀才送宋公至郊外,以诗赠别,留名长山张某。但事后宋公也记不清那首诗的全部内容了,只记得里面有一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当日宋公与张公道别之后,骑马回到家里,恍惚间,忽然惊醒,有如梦寤。而此时他其实已经死了三天了。宋母正自悲伤,忽听得棺椁中动静不小,一时转悲为惊,由惊至喜,试探着将其扶出,过了小半天,总算缓过神来,只是对梦中之事颇感惊异,未敢轻信,因而派人到长山县去打听,不料果有一位姓张的秀才于当日死了,宋公在惊异之余,也只好信了梦中之事。
之后又过了九年,宋母果如生死簿中所记而死。宋公自知九年假期已满,于是为老母办完丧事后,便更衣沐浴,进房躺好,无病无痛,安然仙逝。飘飘然,魂灵脱壳而起,穿门而出,但见门外一队极为排场的迎驾车仗早已等候多时。宋公如约上车,随车仗而去。在路过其岳丈门前时,曾登堂跪地一拜,只是不曾留下半声言语,令堂上众人无不诧异,待要问明事由,他却早已起身离去,事后派人到他家去询问,才得知他居然已经死了。
宋公原本留下了一份亲笔记录的小传,只可惜后经战乱早已散佚,此文乃撮要转述。
它是一篇宣扬仁孝之德的寓言故事。
文章记叙了宋焘考取城隍一职的事情。宋焘卧病在床,被官差叫去参加考试。接下来作者用虚幻之笔,重点写了阴间众神面试宋焘的场面。考试场面怪诞而庄严:宫殿雄伟华丽,考官有十几位官员,考生只有宋焘及长山张秀才。考试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八个字。宋焘很有才学,对社会问题有独道见解。他对考题精辟地解释为:“有心做善事,虽善不奖赏;无心作坏事,虽恶不惩罚。”,受到了诸神的传赞不已。宋焘认为,对善恶要从人的动机上判定,而不以效果作为判定的惟一标准。从实际出发,对善恶的后果作具体分析,然后赏罚分明,论功行赏。这是做官的基本条件。这两句,既表明了宋焘具备了当官的必要条件,有赏罚分明的才干,又包含有对封建社会善恶不分,黑白不明的抨击,同时也暗含着宋焘因久试不第而郁结在胸中的积怨。
接下来作者把人物打出正常轨道,突出写宋焘的孝行。当众神十分赏识宋焘的才能,决定委派他任河南城隍时,作为一个老廪生,在困顿寒窗的痛苦折磨中突然考中了,对于一般人来说,此时此地应非常高兴才是。而作者偏偏用把人物打出正常轨道的手法,写宋焘不但没有高兴,而是顿首哭泣,乞求众神,“我母亲七十岁了,无人奉养,请允许我伺候她到寿终,我再唯命是听,任你们录用派遣。”于是感动了众神,盛赞宋焘有仁孝之心,破例准假九年,让张秀才代理城隍之职。这个场景的描写,细致、详实、感人,有力地了说明宋焘是个品行端正,为人高洁的秀才。后面张秀才写给宋焘的赠诗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两句,这两句对仗工整。这一工对句揭示了张秀才是个才学之士,具有豁达、豪放的个性,淡泊名利,胸襟坦荡,追求自由,没有其他迂腐文人的穷酸相。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笔下的张秀才是个德才兼备的读书人。在为官与尽孝之间,他能以尽孝为先。这对那些官迷心窍,不要仁孝的人,无疑是个有力地批判。他有德有才,却一直只是个老廪生。这对于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无疑是具有讽刺性与批判性。
这篇小说的情节成功的运用了“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语)”的故事结构法。作者让人物以病卧进入梦境,然后展开神奇的故事情节,由实入虚,由虚返实,再由实归虚。这样就在虚幻的故事上涂抹上了一层真实性与现实性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
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