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梅英

贺梅英

中文名称 贺梅英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34年12月
目录导航

家庭和子女教育

老人的丈夫系陕西省长武县人,名计从立(1921-2004),育有一子三女,独子与大女儿、二女儿皆为中学教师;小女儿计清继承老人香包方面的专长,专业从事陇东刺绣的艺术研究、艺术品设计和市场开发工作。

简介

贺梅英,女,1934年12出生,甘肃省庆阳市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唯一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已编入《庆阳历史文化人物选录》一书。1989年两幅刺绣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艺术展览”;1997年香包作品《书套》获“西峰市第五届民间香包刺绣品展销大赛”一等奖;1998年香包作品获“西峰市第六届民间香包刺绣品展销大赛”二等奖;1999年香包作品获“西峰市第七届民间香包刺绣展销大赛”一等奖;2001年在西峰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西峰首届香包节民间工艺品大赛”中获特等奖;2002年大幅刺绣作品《牡丹百寿图》获“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一等奖,堪称代表作;2003年系列香包作品《四季花瓶》获“第二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一等奖,同时《中华手工》杂志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年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民间艺术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2004年香包作品《开屏孔雀》获“第三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金奖;2005年香包刺绣作品《中堂》获“第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金奖。

2006年刺绣作品《梅竹图》获“第五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金奖。2005年2月受邀参加了深圳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春节文化节活动展演”,获得了极高的赞誉。2007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唯一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采访故事

采访著名的香包艺术家贺梅英是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晚上,我们又冻又饿又迷了路,待找到她家,已是心灰意懒,疲惫不堪。然而,一进她家门,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柔和的灯光下,各种鲜艳生动的手工刺绣品饰满了整个房间!

墙上挂的,是贺梅英做的香包挂件,一红一蓝两只凤凰飞在牡丹上面,精针细绣,鸟儿展翅欲飞,花儿宛真的怒放,一派花团锦簇。桌上放的,是一碗为别人祝寿做的寿桃,碗和碗中果都用丝绸做成,金黄、桃红、深紫、翠绿,加上丝绸的反光,有一种流光溢彩的感觉。小孙女手里提拎着的,是一串立体香包“老鼠偷葡萄”。墨绿的叶子上一串紫红的葡萄,一只白色的小老鼠贼头贼脑地躲在旁边,非常生动有趣。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幅刺绣的中堂《牡丹绣春图》,大红的底子上用五彩的丝线绣 出一副对联和中间一个大大的寿字,每个字细看都是由一杂杂牡丹花图案构成的。独特的设计,精致的做工,艳丽的色彩搭配,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满室生辉,光彩夺目。

在来贺梅英家之前,我们曾在当地一家香包专卖店里赞叹不已——那些色彩缤纷巧夺天工的香包引起我们强烈的购买欲。然而,待看到贺梅英的作品,我们才明白,真正的精品绝不会是在大街上的商店里。

更令人惊异的是,做出这样精美绝伦艺术品的贺梅英,是一个从小没有上过学,更没有学过一天美术的农家妇女。她是怎样无师自通地学会绘画、配色、制作的呢?

她告诉我们,她从小就非常喜欢大自然,发自内心地热爱大自然的一切。因着这热爱,她细心观察每一片叶子的形状,每一朵花的色彩,每一种动物的样子。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绣绘。说着,她女儿计请捧出一双鞋垫,说是她妈妈当年送给的嫁妆。我们一看那鞋垫,立刻后悔在香包店里“抢购”的那些鞋垫了。这双鞋垫细细密密几乎看不见任何线条。即使一只小蚂蚱,也密密麻麻扎了千针万线。而且,一只小蚂昨用了好几种丝线来过渡,深浅不一的绿,使那只蚂昨看起来活灵活现,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流逝,也仍然仿佛要从鞋垫上蹦起来一样。

“有好多人都想要这双鞋垫,有人还出了很高的价,”女儿计清说,“但是我不卖。”

做出精细的手工品,仅仅有热爱是不够的,还要有天赋。贺梅英无疑是一个有天赋的人,见什么随手画下来象什么,看到新的画样也能过目不忘。很早她的女红就远近闻名,当地姑娘出嫁都来求她做嫁妆,周围邻居都把她做的针线活视为珍藏。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她绣品的魅力。曾经有个亲戚要求人办事,向她要了一付鞋垫当礼物。那人边走边看,越看越爱,越看越舍不得送人,结果半路折回去,把鞋垫据为己有了。

贺梅英作品的精美除了她本身技艺高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所有制的丝线都是她自己制成的。她自己养蚕、抽丝、织线、染色。她做的线可以在同一根线上染出几种深浅不一的颜色,这样的线是买不到的。苏绣的线虽然有六面多种色,但这些线色度不一样,比较洋气,不能表现古朴的味道。听了她的介绍,再看看桌上的作品,不禁感叹:天哪,光一针一线地绣扎就够麻烦了,还要养蚕、抽丝(几十根丝才能做成一根线)、织线、染色……贺梅英哪来的这种耐心?而且,做完之后往往拱手送人!

多年来贺梅英一直为别人免费制作,别人捧走她的血,留下一些赞美的话。女儿说妈妈一生都是在赞美声中度过的。贺梅英直到1996年,才开始卖一些作品。我们问她“别人拿走或买走作品你舍得吗?”她叹一声:“当然舍不得!”

是啊,如此人见人爱的东西,怎么留得住呢!也许对她来说,最大的回报既不是金钱也不是赞美,而是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吧。就像她朴实的话所说的:做这个啥都不想了。

眼下贺梅英年事已高,渐渐力不从心,但她的女儿和孙女却已经成长起来,都有志于传承她的托。女儿计清也学美术,和母亲合作过不少作品,《牡丹绣春图》就是她设计的。孙女张馨文才十三岁,深为母亲和外婆的持续艺倾倒,立志要继承家传,并且有更大的志向——要把它介绍到国外去。

祖孙三代在灯下谈论手工,亲情浓浓,和睦温馨,让人羡慕不已。

但是,计清认为自己不能象母亲那样在心灵上细微独特地感受,母亲的一引起境地界她难以企及时性。这也许不是她的错,而是现实的原因。她们一家已搬到城市来生活,已经远离大自然,她无法像母亲一样与土地朝夕相处。真正的民间手艺,是离不开土地的,远离土地,不仅是民间手艺人的悲哀,也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现代生活中,急功近利的人们绝不会再像贺梅英一样抽丝剥茧、一针一线细细绣下对自然的热爱,更难拥有她宁静、朴实无华的心态。即使他们可以用钱买到艺术品,但那些成为商品的东西里又有多少是真正饱含艺人的深情和心血的呢?

评价

贺梅英老师制作香包的灵感来自于老人在黄土高原生活多年所积淀的点点滴滴,反映了老人对黄土高坡的热爱和对陇东民俗文化的细腻体会。其创意自然纯朴,常令观者莫名感动,其手工艺水平登峰造极,是陇东香包文化和刺绣艺术的杰出代表。老人慈祥善良,对子女教育也倾尽毕生精力,小女儿计清已女承母业,将香包文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希望热爱艺术的后人能够传承老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将陇东民间艺术和文化发扬光大。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