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徽标四团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校位于东海之滨——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创办之初,学校借当地圣果寺的东西厢房以及方丈楼为校舍,初名圣果学堂。百年校庆之际,回望历史,学校与四团镇相辅相成奋斗百年,默默为乡镇基础教育奉献着,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学校曾先后获得:上海市小教系统办学先进单位、上海市普教系统教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平安单位等荣誉。
1996年,现代化的福音传到了上海市奉贤区四团小学。在政府出资和社会集资的支持下,于1997年学校易址建造新校舍,并在1998年整体迁入位于四团镇天鹏小区鹏程东路的新址。原上海市副市长周慕尧、市教委主任张伟江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后均给予高度评价,把四团小学誉为“面向21世纪的学校”、“是上海市郊最为漂亮的学校之一”。
目前,学校共有28个教学班,1149名学生。占地26339平方米,建筑面积8894平方米,学校绿化面积9203㎡,校园融学园、花园、乐园为一园,集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为一体。拥有一幢“回”字形教学楼和一幢三层的综合楼,标准化操场、篮球场、乒乓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并且多媒体室、劳技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房等专用教室也按新课标的要求配备齐全。由于一步之遥的对面就是四团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是为学校的硬件提供了间接的强化。
校 训: 弘正育爱
校 风: 文明守纪,团结进取
教 风: 严谨踏实,耐心创新
学校图片(16)学 风:勤奋好学,善思创优
办学理念: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学校让每一位教师智慧、幸福、自觉地发展;管理让我们的学校高效、特色、自主地提升。
行动口号:1、引领雁群飞行的不是领头雁的叫喊声,而是其振动翅膀的声音。2、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做精细。
四团中心小学校歌词(1994年创作)
和谐的阳光洒满校园,
满园七彩摇曳芬芳,
和谐的风儿吹拂绿苗,
绿苗招手智慧萌芽。
和谐的雨露浇灌花朵,
鲜花微笑理想闪光,
和谐的天空拥抱雏鹰,
雏鹰展翅试着翱翔。
啊,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文明守纪团结进取,
啊,四团小学我们的向往,人才的摇篮,我们的容光。
学校正门四团小学经历百年沧桑,谱写了不朽篇章,新的世纪,站在新的起点,为承百年积蕴,创世纪辉煌,凝百年精粹,办时代新校,学校经广泛宣传,集思广益,提炼了新的校训——弘正育爱。
“弘正”一词出于《列传第十八》即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意“弘正思行,抗直守正”,它历来被视为人生的崇高追求,古取“弘正”命名自勉者不计其数。“育爱”取自温家宝总理的题词“以爱育爱”。
“弘正”,即要求师生弘正思行,抗直守正,始终做到:心灵纯正、为人正直、处事公正、作风清正、授业学习端正。“育爱”,则要求师生以平等、民主、真诚、和谐的伙伴关系为基点,彼此以爱育爱,以自身的“爱”育出他人的“爱”,共同强化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提高爱的能力、爱的艺术。
“正”“爱”并重,辩证统一,相得益彰,既有古代先哲思想的继承,又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浸染。“弘正育爱”激励全校师生汲世间正气之精髓,育爱于天下,续写四小历久弥新的华丽篇章。
校徽是圆形的,寓意“和谐“。外圆是一个变体的“H”,它是蓝色的,象征着天空与大海,寓意广阔天地。“四小”的拼音字母就是在这“H”里面,说明了这是“四团小学”的校徽。“H”的上面是一只桔黄色的手,象征着老师温暖的双手。“手”的上面是一株绿苗,它是由“X”变体而来的,寓意学生就像幼苗一样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H”、“X”又是“和谐”两字的声母,点明了该校校园文化的主题——“人文合一,和谐发展”。
学校卫星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地方人士夏景仁、陶望侃借本县名刹“圣果寺”东、西厢房及方丈楼作校舍,创办了圣果学堂,时有上课教室2间。夏景仁任校长。
民国元年(1912年),学校改名为东一乡圣果国民初级小学校,张利生任校长。
民国12年(1923年),夏士行任校长。
民国15年(1926年),徐谊章任校长。初小设在圣果寺后院的禅房内,木结构的二层楼,楼上中间三间为教室,两边耳房为教师休息室,楼下三间为礼堂,两边耳房为教室。
民国16年(1927年),改名四团小学。
民国20年(1931年),张茂任校长。张校长用海盗帆船桅杆制作课桌,兴新办学。
民国21年(1932年),学校呈准为奉贤县立四团初级小学。
民国22年(1933年),吴士林任校长,由国民党奉贤县教育局拨款及地方人士筹募,在方丈楼后面东侧建校舍7间,增设高级班。其时,方丈楼等寺舍经县政府与主持尼协商后,归学校永久使用。
1937年7月,日寇侵华,县境沦陷,学校停办。期间,设私校。
1938年下半年,由青年教师张庠儒、吴芹根、邬宏才发起复学,学校复课,张庠儒任校长。
1945年8月,新陆师范(后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现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生严桂章任校长。学校更名为四团镇中心国民小学校。期间,在新桥宋家宅设分部(新桥小学前身)。改名四团镇中心国民小学,设立8个班、有学生438人,教职工13人。
1949年解放后,学校由奉贤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奉贤县四团镇中心小学校。为普及教育,以中心校为主体,设立辅导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小学更名为四团中心小学。
1950年2月,姜许国任校长。
1951年2月,潘连元任校长,学校设一个初中补习班。
1952年7月,翁肇刚任校长。
1952年9月,刘织先任校长。在大桥村设分部(大桥小学前身),辅导区共有8所村校。
1953年9月,施济忠任校长。
1956年7月,廖志燕任校长。
1957年,学校改建两层教学楼一幢12间。
1959年10月,与四团中学合并组建了四团中小学联合党支部,黄友耕任副书记。
1965年7月,黄友耕任校长。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放假,党组织停止活动。
1967年下半年“复课闹革命”。
1970年,四团公社成立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学校由各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四团小学由团南、镇西管理,取名为四团联办五七学校,简称四联小学。
1970年9月,罗远城任学校负责人。
1971年8月,顾福清任学校负责人。
1974年1月,时任教导主任吴垂斌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1974年9月,朱来仁任学校负责人兼党支部书记。学校由幼儿园、小学两部分组成。
教学楼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心小学曾称四联小学并附设4个初中班。
1978年9月,创办校办厂。同年9月,复名四团中心小学,下辖18所村校、1所幼儿园,并建立党支部,陈月章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82年中心小学扩建了三层教学楼一幢。
1984年12月,徐三思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85年5月,中心小学在全县率先召开首届教工代表大会。
1985年12月,胡宏才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学校占地0.46公顷,建筑面积2061.16平方米。开设16个班、学生690人,教职工51人。中心小学辅导区下辖18所乡村小学。
1987年,获上海市少先队优秀集体称号。
1988年5月,奉贤县教育局召开以“四团小学的小气候”专题会,向全县教育系统介绍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经验,引起了较大反响。
1989年,获上海市少先队优秀集体称号和上海市小教系统办学先进单位。
1989年、1991年,两次获奉贤县先进集体。
1991~1992年,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校舍改建,建办公楼、教学综合楼各一幢。投资65万元,建办公楼、教学综合楼二幢,建筑面积1188平方米。
1992年学校荣获上海市普教系统教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1993年3月,凤才弟任校长。
1995年,获奉贤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
1996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敬老爱老先进集体。
1997年7月,曹四清任校长,同年9月起,易地建造四团小学新校舍,翌年8月。建造新校舍共耗资600万元,经费除政府拨款之外,社会各界及志士仁人鼎力相助。捐资的单位、团体有5千余家,个人1万余名,捐资总额达116万元。
1998年8月,新校舍竣工。9月1日,学校迁至天鹏小区鹏程路新校舍,并且举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时学校占地2.40公顷(19790 ㎡),建筑面积8534 m2,绿化面积9203 m2。开设31班,学生1573人,教职工128人。
1998至1999年以来,周慕尧副市长、市政协刘恒传副主席、市教委张伟江主任等先后两次来校视察。对新校舍均给予高度评价,把四团小学誉为“面向21世纪的学校”、“是上海市郊最为漂亮的学校之一”。
2000年,学校在教学楼北面扩建了一幢三层的综合楼,共投入资金86万元。同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当时乡镇学校仅3所)。
2000年7月,邵宝官任校长,曹四清任党支部书记。
1993年~2001年,为奉贤县文明单位。
2001年7月,朱林帆任党支部书记,辅导区下辖村校全部并入中心小学。
2001年9月,下辖的乡村小学校全并入中心小学,学校易名为四团小学。
2003年,学校等级达标晋升为B(二)级,同时学校被评为奉贤区三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少先队大队部被评为上海市雏鹰大队。
2003年末,学校建筑总面积7508.5平方米,有28个班、学生1142人,教职工105人,其中有本科学历的教师8人、大专34人、中专42人,小学高级教师54人。
2004年5月,副校长王金明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2004年7月至今,吴正林任校长。学校先后获得了奉贤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奉贤区“三好”党支部、全国少年儿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优秀集体、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市府教育实事项目先进集体、奉贤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奉贤区三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奉贤区校本培训先进校等光荣称号。
教师演唱会四团小学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教职工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工作勤恳踏实,锐意进取。近几年,学校引进了一批有特长的大学毕业生,充实了教师队伍,为学校教师队伍融入了新鲜血液。目前,学校104名在编教职工,89位教师,职员和职工15人,其中青年教师34名。
城市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给学校的师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年龄结构比例来看,呈哑铃形状,45岁以上教师约占40%,35岁以下教师约占55% 。从职称情况来看,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53名,一级教师35名,二级教师1名,教龄5年内的职初教师30人。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学校招聘了一批大学生,他们学历高,接受能力强,充满生机,是四团小学再创辉煌的希望所在。
目前,在学校“五子登科”的教师培育模式的打磨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正渐入佳境,一大批教师正在快速成长。如:上海市德育管理先进工作者(施建英),上海市优秀辅导员(赵鹰),奉贤区名教师(吴爱花),奉贤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四名(王振明,陈纪忠,王士勇,沈林清),奉贤区优秀青年教师两名(韩丹丹,严芙蓉)。还有镇级优秀骨干教师和校级优秀骨干教师等教师系统的日常评比,无一不鼓励了该校老师的教育积极性。
第27任校长学校的校长往往对学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分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使物尽其用,人尽其职。此处介绍一下第一任校长、建校者夏田井山。
夏田井山,字景仁,今四团乡三坎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生,见过光绪帝。历任丹徒、溧阳、吴江、阳湖及宝山县训导。光绪三十二年与陶望侃创办四团圣果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12月当选县众议院议员。善书法,印有朱熹家训格言习字帖。为奉、南两县所写堂匾、条幅甚多。尤擅长为店号写“当”字,有“十当九歪夏不歪”之谚。
以下就是学校百年来历任校长信息:
晚清至今的历任校长 | ||
序号 | 姓名 | 担任时期 |
1 | 夏田井山(字景仁) | 1906—1911 |
2 | 张利生 | 1912—1922 |
3 | 夏士行 | 1923—1925 |
4 | 徐谊章 | 1926—1930 |
5 | 张茂 | 1931—1933 |
6 | 吴士林 | 1933—1937 |
7 | 张庠儒 | 1938.7—1945.2 |
8 | 严桂章 | 1945.2—1950.2 |
9 | 姜许国 | 1950.2—1951.1 |
10 | 潘连元 | 1951.2—1952.7 |
11 | 翁肇刚 | 1952.7—1952.9 |
12 | 刘织先 | 1952.10—1953.8 |
13 | 施济忠 | 1953.9—1956.7 |
14 | 廖志燕 | 1956.7—1965.7 |
15 | 黄友耕 | 1965.7—1970.8 |
16 | 罗远城 | 1970.9—1971.7 |
17 | 顾福清 | 1971.8—1974.1 |
18 | 吴垂斌 | 1974.1—1974.8(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
19 | 朱来仁 | 1974.9—1978.6 |
20 | 陈月章 | 1978.6—1984.12 |
21 | 徐三思 | 1984.12—1993.2 |
22 | 凤才弟 | 1993.3—1997.7 |
23 | 曹四清 | 1997.7—2000.7 |
24 | 邵宝官 | 2000.7—2004.4 |
25 | 王金明 | 2004.5—2004.6(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
26 | 吴正林 | 2004.7—2007.7 |
27 | 胡爱花 | 2007.7—至今 |
晚清至今的历任校长 | ||
序号 | 姓名 | 担任时期 |
1 | 夏田井山(字景仁) | 1906—1911 |
2 | 张利生 | 1912—1922 |
3 | 夏士行 | 1923—1925 |
4 | 徐谊章 | 1926—1930 |
5 | 张茂 | 1931—1933 |
6 | 吴士林 | 1933—1937 |
7 | 张庠儒 | 1938.7—1945.2 |
8 | 严桂章 | 1945.2—1950.2 |
9 | 姜许国 | 1950.2—1951.1 |
10 | 潘连元 | 1951.2—1952.7 |
11 | 翁肇刚 | 1952.7—1952.9 |
12 | 刘织先 | 1952.10—1953.8 |
13 | 施济忠 | 1953.9—1956.7 |
14 | 廖志燕 | 1956.7—1965.7 |
15 | 黄友耕 | 1965.7—1970.8 |
16 | 罗远城 | 1970.9—1971.7 |
17 | 顾福清 | 1971.8—1974.1 |
18 | 吴垂斌 | 1974.1—1974.8(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
19 | 朱来仁 | 1974.9—1978.6 |
20 | 陈月章 | 1978.6—1984.12 |
21 | 徐三思 | 1984.12—1993.2 |
22 | 凤才弟 | 1993.3—1997.7 |
23 | 曹四清 | 1997.7—2000.7 |
24 | 邵宝官 | 2000.7—2004.4 |
25 | 王金明 | 2004.5—2004.6(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
26 | 吴正林 | 2004.7—2007.7 |
27 | 胡爱花 | 2007.7—至今 |
学校软实力(19)四团小校地处城区边缘。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的限制和家长观念的落后以及外加教育资源的有限,学生美术、书法、棋艺等课外兴趣班这块的发展很薄弱,但对于琴棋书画的梦想,乡村地区的孩子一刻也没停过。
2008年,国际跳棋被列为全国智力运动会的项目之一,该校基于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和结合乡村学校的资源有限,综合考虑后立刻引进这个项目。毕竟,至少在这个项目上,我们乡村学校和市区学校的开展时间大致是相同。当年10月份起,学校开发并实施了《国际跳棋》校本课程,让农村娃娃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开办课程中,该校也进行了校企合作的方式,得到海亮集团有限公司的海亮(上海)集团的支持,同时该校将校国际跳棋队命名为“海亮国际跳棋队”,以感谢海亮集团的支持。
教练指导学生2010年8月,该校殷俊莹、黄逸飞、金浩洋、邵雯青、孙馨怡等五位同学作为上海市国际跳棋项目的后备人才,参加了在上海建桥学院举行的上海市国际跳棋种子选手集训活动。担任本次培训的教练是来自乌克兰的尤里老师,他目前在国际跳棋项目上世界排名前三。
目前,该校已在一、二年级普及了“国际跳棋”课,每周都有外聘的教练来校上课。以下是该校 “国际跳棋队”参加市级和全国级比赛的一些获奖情况:
2008年12月参加“上海棋协杯国际跳棋冠军赛”获得了“男子儿童乙组”团体冠军、“女子儿童乙组”团体冠军。
2009年7月参加“金庭杯”全国少年儿童国际跳棋比赛获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国际跳棋课2009年12月27日,参加“2009年‘建桥杯’上海市国际跳棋冠军赛”又获佳绩:共获得两项团体冠军、两项团体亚军等六个团体名次,十名队员获个人奖。其中殷俊莹和黄逸飞分别获得女子儿童甲组和男子儿童乙组第一名,金慧和邵雯青分别获得女子儿童甲组和乙组的第三名。
2010年11月26日至28日,赴浙江义乌参加华东区“海德建国杯”少儿国际跳棋比赛喜获佳绩:大赛唯一的一个小学组团体冠军被该校收入囊中。
建桥杯比赛2010年12月11日至12日,该校参加“2010年‘海亮杯’少儿国际跳棋冠军赛”,获得了总团体第一名。
2010年12月26日,参加了上海市第三届“棋协杯”国际跳棋冠军赛。这次比赛该校获得了三个团体冠军和一个团体亚军,参加的小棋手中,有两人获第1名,有三人获第2名,两人获第3名。
外籍教师上课2010年9月,我们四团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室里多了一位外籍教师的身影,在孩子们好奇而又惊讶的目光注视下,外籍教师MeiLi开始了在我们学校的第一节英语拓展课。“洋教师”来上英语课,这让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欣喜不已。不论在课间还是在午餐时间,孩子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外籍老师来上课的事情。不但孩子们高兴,我们老师们也很好奇,MeiLi老师上课时,除了英语老师,还吸引了许多其他学科的老师来听课。等孩子们回家把这个信息告诉家长后,我们相信一定也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赞同。此举不仅能让孩子们受益,同时我们的英语老师也能在与外籍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口语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革新。
聘请外籍教师来上课,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特地定制的“西餐”式拓展课程。此课程的开发是该校与上海朗声教育集团、上海莱尚培训学校合作的项目,也是胡爱花校长为了让农村地区孩子享受到更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望之一。如果工作进展顺利,明年该校还将在三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由外籍教师上的英语拓展课。
虽然,上海市区等学校“洋教师来上课”是很普通的事,但在上海郊区乡村学校是比较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四团小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鲜事,就四团地区而言,该校是第一所将外籍教师请进课堂的学校。值此中秋节来临之际,这也算是学校送给孩子们的一份中秋“大礼”了。
结对签约仪式孤军奋战总是很艰难的,尤其对于一所地处郊区的乡村小学而言,亦是如此。所以在新世纪的合作思潮下,该校与多校展开结对,结为办学共同体。依附结对方的办学实力以及指导,力求快速发展,高效发展,把四团小学建成南上海的优质乡村小村,不辜负乡镇民众的期待和支持。同时也稳定了生源,让每位四团就学儿童能接受到与市区、区中心相同的、接近的教育水平。
2011年3月23日上午,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与四团小学结对签约仪式在四团小学隆重举行。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陆建国,副局长施文龙,教育局基教科科长朱银莲、副科长张桂英,教育局党政办主任祝燕国,上海市特级校长、南桥小学校长张大维,四团镇政法委书记徐三忠,镇教管办主任王金明,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石惠新校长及管理团队,四团小学管理团队及教师代表出席了签约仪式。
四团镇政法委书记徐三忠致欢迎词,他代表四团镇党委和政府,对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石惠新校长及整个团队对四团小学的指导与帮助表示感谢。同时在教育局、四团镇领导的见证下,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的校长石惠新和四团小学的校长胡爱花,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的四位导师和四团小学的六位青年骨干教师正式签约。签约学校代表、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长石惠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其中她表示:要把四团小学看成福山小的一份子,只要有需要,一定全力提供帮助,争取一年后,四团小学有新的成就,新的变化。
两校老师留影在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的推进中,四团小学在区教育局、四团镇的领导、关心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年年迈小步有进步,办学质量逐年提高。如今,在区教育局的牵线下,有幸与上海市域一流学校——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结识、结对。相信四团小学一定会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下,有效提升办学品位。
百年校庆图片(9)2006年10月29日,学校举办了热烈、隆重的百年校庆。副区长汪黎明及有关局镇领导、教育系统领导、校友代表、历任校领导和教师及本镇基层单位代表等600多人参加了庆祝活动。全国政协常委、原民进中央副主席邓伟志先生,原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萧卡以及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等分别为四团小学的百年校庆题词祝贺。
贺词百年来四团小学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如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奉贤第一位共产党员金学成,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少将宋渭澄(55届校友,少将),北海舰队副参谋长、少将张学增(63届校友,少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朱汉强,金山农民画开拓者吴彤章等。在纪念建校100周年的时候,学校将进一步以“传承百年办学精华,构建现代和谐学校”为主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新的辉煌。
邮编:201412
学校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鹏贸街45号
交通路线:莘庄站(莘庄地铁站)乘公交莘邵线 或龙阳路站(龙阳路地铁站)乘公交龙平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