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林赛威廉·林赛:保护长城的英国人
1987年的一天,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人在北京建国门大街上独自行走着。尽管那时的中国已经向世界敞开大门,而北京又是外国使馆聚集的地方,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马路上看见一个外国人还是挺新鲜的事儿。有两个年轻人走上前去用英语向他问好,“你好,我是威廉”。他回答道。一口浓重的英国腔。
英国人威廉·林赛(William Lindesay)对于20年前自己第一次来中国时的经历记忆犹新。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他可不是什么观光客,而是怀着一个从孩提时便萌发的念头来到中国。“威廉,你还年轻,还没有结婚,你应该去中国跑完万里长城,实现你的梦想。”正是表哥早些时候说的这番话提醒了他。是啊,为什么不呢?1984年的时候威廉就听说中国有一个领导人叫邓小平,他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这对威廉来说是个机会,于是他背着行囊,带着相机、地图,还有一年前在利物浦唐人街学的汉语——一句广东话——来到中国,开始了徒步长城之旅。
威廉没有想到,那一次旅行让他彻底留在了中国。他娶了一个中国妻子,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而2001年创建“长城国际之友”协会并担任会长,让保护长城成了他可能要用一生来完成的事。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地图上第一看见了长城,并决心有朝一日要登上这个万里之外的人类奇迹时,他怎么可能猜到等待他的这一切呢。
威廉第一次知道长城是1967年,当时他还在读初中,学校新来的校长对班里的学生说,每个人一生都会用到的书有两本,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地图。圣经在英国随处可见,丝毫勾不起威廉的兴趣,于是他找来一本地图。
“我在地图上看到了中国,长城就横亘于中国的北部,它太美了。在地图上我看到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我梦想着有一天能骑着自行车,从一头到另一头。”威廉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校长,校长说这个梦想很不错,可惜无法实现。
“的确,因为文革我没法去中国,但关于长城的梦想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威廉说。
怀着梦想,他开始坚持每天跑步锻炼身体,开始学习摄影。开始他会跟朋友们去苏格兰、威尔士远足,后来他可以用2小时39分跑完一个马拉松;每周妈妈都会给他买一个胶卷,这样他每周有24次机会来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他所选择的大学专业甚至都与那个梦想有关。到了1986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学点汉语了,于是他跑到了利物浦唐人街的一家餐馆,点了一碗面条,然后问服务员怎么说“我是英国人”,服务员告诉他,这么说没用,应该说“你好,我是英国人威廉”。
这句广东话在北京显然派不上用场,幸好威廉遇到了那两个学生。在建国门大街相遇之后,他们来到了友谊商店地下的一家咖啡厅,两个学生想找个外国人练习英语,而威廉想买个日记本,再找个中国人帮他写一段中文,告诉别人他是谁,来干什么。他们可以互相帮助。
两个学生在威廉的日记本上写道:“你好,我是从利物浦来的威廉,我要一个人跑完长城,请帮助我!我需要水和食物。”最后还加了一句“中英友谊万岁”。“这挺有用。”威廉笑着说。在长城沿线的农民家里,威廉就给他们看这个,大人一般都不识字,就等他们的孩子放学回来,有时候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比如我饿了,我累了。”威廉边说边比划着。
当地农民的质朴和友善给威廉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们通常会带他回家,让他坐在炕上休息,给他热水和食物,然后就那么一直看着他。有邻居来看热闹,想跟他说话,就大声喊。“他们看我没有反应,以为我耳朵有毛病,后来他们弄明白了我只是不会中文。”
1987年这次对长城的实地探访让威廉更加热爱长城和中国,可是他也看到有人在城墙上随意刻画,有人随手扔垃圾,有些段长城被毁坏甚至消失。这跟他在地图上看到的可不一样。
1980年威廉拜访华盛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总部时,在他们的商店里买了一个地球仪,长城是地图上惟一的人类建筑。“没有金字塔,没有泰姬陵,其他的名胜古迹都没有。”
“长城不仅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还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蕴含着一种精神。”威廉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反倒不热爱他们的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于1935年在长征路上为激励红军写下了这句诗。威廉想,70年后的今天,到达长城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或许我们应该说:“不爱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后来成了“国际长城之友”的宣传口号。
“我们必须学会轻轻地走过这座露天博物馆,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和想说的话乱写在有500年历史的砖上。”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城不仅是作为传说得到保护,而且要得到完善的保护,包括建筑和周边环境。”
1998年前后是威廉最为沮丧的日子,在保护长城方面他感到孤立无援。后来他想或许是自己错了。1987年徒步走完长城时,身为外国人是他的劣势,不会中文,好多地方不对外国人开放。可现在,这可能正是他的优势,他可以说出一些中国人不敢说的话。“我想,或许我可以做点什么。”
这一年的4月18日,威廉带领120名志愿者在金山岭长城捡拾垃圾,当时有二三十位记者随行报道了此事,其中一个记者写道:“一个外国人在长城上捡垃圾,后来有几百人参与其中,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这么多年来,我最大的成就是让人们意识到长城如果得不到保护将最终消失。”威廉说。媒体报道让更多人、包括一些长城专家认识到了这一点,政府也开始面对这个问题。“政府很支持我,这很重要。”2001年,威廉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长城国际之友”协会,这让他和长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到了2004年,协会得到了稳定的赞助,各个项目也顺利开展:他们每年会组织三到四次捡垃圾活动,为长城募集并摆放垃圾箱,雇用当地农民成立长城环保站,在长城所在地设立绿色环保标志。
2001年,威廉创立“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他提出“山野之约”,号召大家“带走垃圾,不随地乱扔”,并将环保标语做成提示牌,安置在长城上。直到现在,威廉每周都会和志愿者来到长城拾垃圾,平均每年捡拾垃圾120余袋。在威廉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也加入到保护长城的队伍中。
2004年威廉再次拜访《国家地理》杂志,在同一个商店里他又买了一个地球仪,他惊讶地发现长城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威廉捉摸不透。回到北京,他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上看到几篇报道,提到半个长城已经消失了。他想,这可能是长城在地球仪上消失的原因。
“人们知道我是从我在长城上捡垃圾开始的,但这并不是我做的全部。”他说,保护长城需要更多的努力,但捡垃圾可以让普通人参与其中。“事实上,我们在与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及文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家合作研究烽火楼残破状况,这样的事情是普通人无法参与的。”
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威廉自有办法。今年底或明年初,“长城国际之友”将与长城保护专家及相关部门合作推出协会有史以来最大的活动——“万里长城,百年回望”图片展,通过70套新老照片告诉人们长城在过去的150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英国一句老话说的好:“一张图片抵得上千言万语。”
明年是威廉徒步长城20周年,他想发起一个能够让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参与保护长城的活动,“他们是国家和世界的未来,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将来能够成为环保主义者”。把这句话与他说过的另一句话联系起来,我们或许能够理解得更多:“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看待长城,它不仅仅是个古建筑,而且是个景观;它不仅仅是属于我们为今天所用之物,而且是我们为了明天而必须保护好的珍品。”
“作为一个长跑者,面对一座长而古老的墙,他别无选择,只想沿着它奔跑。”这是威廉在1987年跑完长城后,所著《独步长城》一书中的一段话。他以此来解释自己跑长城的初衷。但威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冲动呢?这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1956年10月,威廉出生于英国利物浦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是保健师。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11岁那年,“新来的老师说,你们床边应该放3本书,其中一本是地图册。于是,我每晚睡前都会认真看地图册。一天,我无意间发现了上面标注的‘The Great Wall’。那一刻,我感到被什么触动了,直觉告诉我,这是我今后要去的地方。”
十几年后,威廉进入利物浦大学主修地理和地质。毕业后,他去过埃及和挪威的油田工作,后又回到英国,在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工作。无论在哪里,他的工作都与地理有关。在潜意识里,中国的长城从未离开过他。
受哥哥的影响,威廉从小就喜欢跑马拉松。1984年的一天,兄弟二人沿着横穿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跑马拉松。哥哥边跑边说,如果能沿着中国的长城跑,那才算是真正的长跑。因为修建于古罗马时代的哈德良长城只有100多公里长,而中国的长城足有数千公里。哥哥根本没想到,他随口说出的这句话,不仅又一次勾起了威廉对“长城”的向往,也将改变弟弟的人生轨迹!
到中国去,跑完整座长城!威廉的决心已经不可动摇——他要使自己幼时朦胧的梦想成为现实。他立即着手为“跑长城”做准备。他去图书馆查资料,却怎么也找不到一本专门介绍长城的书。怎样才能跑完长城?威廉不停地问自己。旅途距离太长、自然环境和天气状况复杂、语言不通、资金不足。他觉得,这些都是将要面临的问题。于是,不管天气多么糟糕,威廉都坚持练习长跑,每天15—20公里,他还开始学习简单的汉语对话,并着手寻找赞助商。
1986年夏,威廉觉得准备得差不多了,便果断辞去工作,来到中国,要“一个人带着极少的行装,食宿依靠沿途居民,从山海关出发,一直跑到嘉峪关。”回忆起那时的自己,威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那会儿,我29岁,没结婚,也没有买房、买车的压力。订一张从英国到中国的机票后,我就这样来了。”
到北京后,威廉才发现,他遇到的最大麻烦不是复杂的天气状况,也不是资金不足问题,而是没有通行证——当时,长城沿途有些地区不对外国人开放,外国人需持相关部门开具的通行证才能通过。但威廉不想就此打道回府,他悄无声息地离开北京,开始了跋涉长城的壮举。“我本打算从山海关开始,一直往西跑,可是由于水土不服,天气又热,还没跑到一半就腹泻不止,只得暂时回到英国。”首次尝试就这样失败了。但威廉并不气馁,仅仅休整了半年,他便于1987年初春时节再次来到中国。
这一次,威廉改变了“战术”——由西向东,从嘉峪关向山海关方向进发。但是,威廉还得面对没有通行证的麻烦,他的行动仍属“非法”。那时,中国内陆地区极少有“长相怪异”的外国人出现。威廉不管走到哪里,都逃不出当地人的视线。他先后9次被公安机关抓住,也曾被限期离境。
1987年5月,在长城上急速行进的威廉,已经将甘肃和宁夏抛在身后,进入陕西省定边县境内。这时,当地公安局接到报告,说是长城上突然冒出一个形迹可疑的外国人。公安人员迅速赶来,将威廉擒获。在装模做样地答应“不再跑下去”后,威廉被放了出来。不过,他又“摸”回长城,继续奔跑。尽管他提高了警惕,尽量避免被人发现,但无奈他1.85米的身材实在太“醒目”,刚跑进横山县地界,又被警惕性更高的群众发现了。这一回,他被带到了榆林市。公安机关决定对这个“惯犯”施以重罚:终止旅行,没收相机和胶卷,罚款150元人民币,拘留7天。
此时,威廉已经走了近3个月。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心情是多么糟糕。7天后,威廉交了罚款,极不情愿地离开了中国内地。但他仍不甘心,刚到香港就扭头“杀”了回来。1987年秋,他溜到内蒙古东胜市,以这里为起点,继续沿着长城向东奔跑,直至12月抵达长城的尽头山海关。其间尽管又数次被抓,所幸未被遣返,使他得以跑完全程。
威廉终于实现了幼时的梦想,对长城及其地理环境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已彻底爱上长城的威廉发誓:“我要把我的未来献给长城。”
威廉还在这次长跑中收获了爱情。在这次“旅行”中断期间,他在北京龙潭湖畔邂逅了美丽的西安姑娘吴琪。离开北京后,威廉一边在长城上奔跑,一边不断给吴琪寄明信片,其间还两次向吴琪求婚。但吴琪拒绝了他。“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当时,他们对威廉的身份表示怀疑,说他不会是间谍吧?”直到第三次,吴琪才被威廉的朴实和对长城的热爱打动。“我是学历史的,可是关于长城的很多东西,我都是从这个外国人口中听到的。当时我觉得,一个外国人能对中国的长城如此痴迷,挺好的。”1988年4月,威廉和吴琪结婚。他们说,是长城成就了他们的婚姻。
1989年,威廉出版了他与长城“情缘”的著述——《独步长城》,在英国、美国和德国引起了巨大轰动。
威廉已经彻底离不开长城了,更何况他的妻子也在中国。他先是在西安理工大学找了份教英语的工作;1994年又“转战”北京,在《中国日报》和新华社担任特稿社专家。北京就在长城脚下,在这里,他那颗牵挂的心更踏实了。每逢周末,他都会骑着山地车,风尘仆仆地前去考察、拍摄京郊的明长城。烽火台和长城脚下的老乡家,就是他的“宾馆”。对威廉来说,教书、当专家都成了“副业”,“探望”长城才是正事。
一次,威廉用相机为蜿蜒巍峨的长城拍照时,发现了许多醒目的黄点。仔细一看,竟是一片丢弃的胶卷盒。“当时,我很难过。雄伟的长城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但很多游客只顾游玩,不考虑长城会变成什么样。夕阳西下时,长城上下一片狼藉,到处是餐盒、空瓶、香烟盒??长城要是有感情,一定会哭的!”从此,登长城的游客经常能看到一个外国人在捡垃圾。他们好奇地说:“看这个捡垃圾的,竟然是个老外。老外也靠捡垃圾卖瓶子挣钱!”
每次捡完垃圾回家,威廉都要向妻子倒苦水。一次,他又气愤地谈起此事。妻子却说:“光气愤没有用,你想过做点什么吗?”这句话启发了威廉——“对啊,我应该为长城做些事情。”于是,一个“让大家一块儿行动起来,清洁长城”的构想渐渐清晰起来。
1998年4月,在北京长城饭店的资助下,威廉召集12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我美化了长城”活动。他们艰难地出入于人迹罕至的乱石间,甚至爬下十几米高的悬崖,将一个个发出臭味的瓶子和变质食物捡出来。仅在金山岭和司马台长城之间,他们就捡了150多袋垃圾。
2000年5月,威廉找来赞助商,在箭扣长城附近设立环保基地,雇用6名山民在长城沿线捡拾垃圾。他们还竖起10块告示牌,用中英文提醒游人——“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保持长城古朴的魅力!”但是,环保基地的设立,也产生了一个让威廉始料不及的负作用:虽然部分游客不再乱扔东西,但垃圾仍在——他们将垃圾交给环保员,或摆放在明显之处等人来收。这完全背离了“我的垃圾我带走”的初衷。此外,“箭扣长城变干净”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不久便引来了更多的游客,也就产生了更多的垃圾。刚开始,环保基地每3个月只需雇一辆卡车来运垃圾,但到了2002年秋,每个月就需要一辆。
威廉知道,单靠他们,长城上的垃圾是捡不完的。于是,他四处宣传、演讲,动员更多的人参与保护长城。2001年,威廉作为创始人兼会长,成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在他的奔走游说下,“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0多名固定会员,赴长城捡拾垃圾的志愿者已达上千人次。“现在,我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包括许多个人和提供赞助的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他们接受我作为长城的朋友、中国的朋友。这个认可是友谊、信任以及尊重的基石。这很关键。”威廉说,他在为长城奔走呼号的时候,从未考虑过自己是一个外国人。“长城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变成最长的垃圾箱。”
威廉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主席1935年写下的诗句,71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再加上一句:不爱长城非好汉!“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和想说的话刻在已有500年历史的砖上;我们必须重新看待长城——它不仅是今天所用之物,更是我们为了明天而必须好好保护的珍品。”
现在,威廉又多了一个担忧——喜欢在户外开展攀登活动、彼此称为“山友”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成为攀登“野长城”最多的人群。这意味着,平时人迹罕至的“野长城”也可能面临环境污染问题。威廉因此希望在“山友”当中定下一个“山野之约”——将露营之处整理干净再离开。他说:“那些不文明的露营者不配作‘山友’,乱扔垃圾的人只配称‘山贼’!”
不过,让威廉感到高兴的事也不少。尽管有损长城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出现,但帮助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的两个儿子——12岁的吉米和6岁的托米,都成了铁杆的“长城环保者”;妻子吴琪是“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的会长助理,更是他的左膀右臂。此外,威廉保护长城的举动在国际范围内获得了认可——中国媒体称他是“探索长城最成功的外国友人”;中国政府授予他“友谊奖章”;今年7月1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英国皇家最高荣誉“帝国勋章”。
威廉对记者说,长城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对她的爱,终其一生也不会停止;长城急需人类保护,毕其一生也有所值。“我会尽全力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事业。在余生之中,我会和妻子、孩子们留在中国,为了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