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梦

千古一梦

开本 16
书名 千古一梦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 7807425644、9787807425649
出版日期 2009年3月1日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书 名: 千古一梦

  作 者:李鸣生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ISBN: 9787506348577

  开本: 16开

  定价: 27.00 元

内容简介

  《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内容简介:三十五年前,我当兵走进西昌发射场,有幸成为中国航天创业队伍中的一员。那时的西昌发射场严格说来还不能叫发射场,因为一切尚在初创之中。我所在的工兵团三连的具体任务,是每天每夜打山洞。我第一次相遇“飞船”,就是在第一次打山洞的那个夜晚。那天晚上班长带我来到一座光秃秃的大山面前,先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就领着我钻进了一个黑乎乎的山洞。一进山洞,我便看见一群老兵光着膀子,穿着裤衩,抱着风钻,像老鼠似的趴在那儿,正“吭哧吭哧”地打着山洞!我的任务是把石砟装进一辆小推车,然后把小推车推出山洞,再将石砟倒在山下。我推着上千斤重的小车,犹如推着一座大山,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吃奶的力气。这对年少青春的我来说,简直如同劳役!后来我实在推不动了,便一屁股坐在洞口的石头上,望着天上的月亮发呆。

图书目录

  前言我与飞船三十年/1

  序章从加加林说起/1

  第一部 “曙光”飞船

  第一章 中国猴子的遗憾/9

  第二章 该上几个航天员/14

  第三章 毛泽东画了一个圈/22

  第四章 秘密选拔航天员/30

  第五章 飞船·图纸·馒头·挎包/36

  第六章 先把地球上的事办好吧/46

  第二部 七年论战

  第七章 中国到底搞不搞载人航天/55

  第八章 中国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64

  第九章 中国载人航天究竟怎么搞/76

  第十章 中央为何迟迟不拍板/86

  第十一章 用科学的“钥匙”,打开政治的“后门”/100

  第十二章 就是卖黄金,也要搞载人航天/115

  第三部 卧薪尝胆

  第十三章 顶着压力上路/127

  第十四章 大总师王永志/137

  第十五章 谁来搞飞船,飞船怎么搞/149

  第十六章 苏联“老大哥”/164

  第十七章 白头老翁与诺亚方舟/181

  第十八章 真人航天员/196

  第十九章 军中无戏言/222

  第四部 血火涅檠

  第二十章 飞船开膛破肚/247

  第二十一章 火箭突然被撞/256

  第二十二章 发射推迟三个月/271

  第二十三章 棉被盖在火箭上/284

  第五部 飞越人间

  第二十四章 上帝的考验/297

  第二十五章 会师发射场/311

  第二十六章 谁是中国加加林/322

  第二十七章 为了这一天/339

  第二十八章 零秒越千年/353

  第二十九章 杨利伟回家/362

  尾声清醒,是一种素质/375

  ……

编辑推荐

一个充满传奇的神秘领域!一位二十年打造航天文学的军旅作家!一部惊现中国载人航天壮伟历程的民族史诗!
《千古一梦》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翔实而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示和讴歌了伟大的航天精神。《千古一梦》是作者“航天六部曲”中最为精彩的华章。为创作此书,作者长期深入载人航天工程一线,采访有关领导、专家、航天员及各方人士上百人。该书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评论家们认为,作品在展现中国载人航天艰难的历史进程、讴歌伟大的航天精神的同时,还寄予了作者理性的历史反思,以及对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其深厚的意蕴启人深思,表现出可贵的史诗品格。

文摘

中国航天员最初的选拔,其实早在加加林上天那年即1961年就已经开始了。
这次选拔严格说来应该叫试选。由于整个过程神速而绝密,所以详细内幕很难作详细考证。幸而有一位当年的入选者——空军飞行员方国俊,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从他的回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次试选的大致情况。方国俊说,1961年下半年,我和二十多个飞行员被秘密挑选出来后,集中在了十一航校。一到航校,一个姓余的领队对我们说,你们的任务就是改装米格-21飞机。改装也许成功。也许失败,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中国当时刚刚引进两架米格一21飞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改装,更不清楚为什么要我们“做好最坏的打算”,那位姓余的领队见我们脑子转不过弯来,又说,你们怎么这么不开窍!就再也不说话了。后来有专业人员来了,既不提改装飞机的事儿,也不让我们去试飞,只是很随意地问问,看报纸没有?苏联的加加林已经上天了,你们有什么感想啊?等等。后来,又有领导找我们谈过话,也有专家和我们聊过,可谈的都是一些飞机的事,比如飞机哪些地方先进?能不能突破地球表层7就是只字不提飞船的事儿。但每天都有人在观察我们,好像在等待着什么。直到后来,有人才偷偷给我们透露了点内情,说苏联有了加加林,中国也想有加加林,上级打算从我们这批飞行员中挑选中国的加加林。过了三四个月,可能是因为那个年头闹灾荒的缘故,就让我们回部队去了。,临走前有人还叮嘱我们说,回去后如果单位问你们为什么又回来了,你们就说改装新引进的米格-21飞机,体检没有过关。以后需要时,你们要召之即来,随叫随到。
可此后若干年里,再也没有任何动静。据说不少飞行员回去后一直在等,虽然谁也没有说过他们就是未来的航天员,更没有人承诺过一定让他们回去,但他们自己心知肚明,一直默默地等待着。遗憾的是,他们一直等到离开飞机驾驶舱,等到头发花白,等到杨利伟上天,最终也没等到上级通知他们回去的那一天。
七年之后,即1968年8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根据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建议,向国防科委提出选拔和训练航天员的申请。国防科委随后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选拔和训练航天员的请示报告》。接着,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组织专家深入空军飞行部队,与飞行员和航空医生进行多次座谈,作了一年多的调研,之后初步制订了航天员的医学选拔方案。直到1970年10月,中央军委才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正式下达了选拔航天员的秘密任务。
空军和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当即联合组成了一个选拔航天员的班子,从1970年10月13日起,乘坐由空军提供的一架专机,先后奔赴沈阳、南京、广州和北京四个军区进行选拔。这次选拔分为初选、复选两个阶段。初选从1970年10月中旬起,至1970年12月中旬止,历时两个月。复选从1971年2月起,至1971年5月止,历时三月有余。由于当时中国尚无选拔航天员的现成经验,选拔中就参考或套用苏联和美国的某种模式及某些做法。一位名叫王德汉的专家参与了这次选拔的全过程,对内情比较熟悉。他说,我们接到任务后,风雨兼程,马不停蹄,先在四个军区的空军歼击机部队蹲点一百余处,然后从一千九百一十八名飞行员中初选出二百一十五名,又从这二百一十五名中挑选出八十八名。第二年1月再将这八十八名飞行员分三批通知进京,秘密集中在空军总医院,实行严密封闭管理,不准与外界接触,禁止与家人联系,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接受五花八门的检查。而这时已经从一名飞行员晋升为空军某飞行团团长的方国俊,有幸再次成为这八十八名中的一员。方国俊说,我接到去北京复选的通知后,连对家人都来不及交代一下,就赶到了北京。一到北京,就把我们关进空军总医院的一栋小楼里,就是现在的八里庄。一关进小楼,就让我们换上病号服,搞得我们莫名其妙,也让小楼外的人大惑不解:新来的这伙人到底是干什么的?说他们是正常人吧,每天都去用紫外线灯消毒;说他们是病号吧,每天进进出出,个个活蹦乱跳,生龙活虎,打球跑步,比谁都能折腾。直到有一天,上级给我们放映了苏联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上天的记录片,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此次选拔航天员的一大特点,是万事不离“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语录”是70年代中国人民手中一件战胜困难、坚定信心的精神武器,人人要学,人人要背,而且要活学活用,须臾不离。选拔航天员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所有选拔航天员的工作间里,全贴满了“毛主席语录”,飞行员无论是坐着、站着还是躺着,只要一抬头一睁眼,就能看见。每次做检查科目前,工作人员还要事先掏出“红宝书”,和飞行员一起高声朗读:“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然后才开始检查。尤其是飞行员做高难度科目时,为坚定信心,增添力量,防止出错,一些身着军装、手捧“红宝书”的工作人员——年轻漂亮的女兵们——还会站在身后,认认真真一字一顿地为飞行员大声朗诵“毛主席语录”:“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而且反复朗诵,一直朗诵到飞行员做完动作为止。而每当这时,飞行员们也会习惯性地、甚至是依赖性地在心里反复默诵当时最流行的一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结果,再高难度的科目也能顺利通过,而且保证不出一点差错。
这一奇迹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一定觉得荒唐可笑、不可思议。可在当年,无论是选拔者还是被选拔者,对这件事全都做得虔诚无比,一丝不苟。而事实上“毛主席语录”也真是神奇莫测,妙不可言,关键时刻总能帮助飞行员克服一个个困难,闯过一道道难关,最后直达胜利的彼岸。所以,无论是选拔者还是被选拔者,至今也不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曾经流行全国、家喻户晓的“毛主席语录”,在这次选拔航天员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比如,后来已经成为将军的方国俊就说,“毛主席语录”当年对我的影响的确很大。比如做离心机测试检查时,只要负荷一增加,我的心里和脑袋就特别难受,像快要炸了一样!每当这时,我就在心里反复背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最后果然就取得了胜利。在闯其他难关、克服其他困难时,我也基本上依靠的是这条“毛主席语录”。其奥妙究竟何在?今天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们也许很有剖析的必要,甚至列为一个特殊的课题加以研究也未尝不可。
此次选拔,从八十八名飞行员中最终选出了二十名预备航天员,方国俊再次有幸成为这二十名中的一员。然而遗憾的是,这位从1953年开始驾机飞行直至1995年结束,在天上飞了整整四十二年的“老飞”,尽管两次参选,两度入围,最终却因“曙光号”飞船的搁浅而永远失去了上天的机会。否则,中国“飞天第一人”很可能是他而不是杨利伟。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吧?
2003年10月15日,已经赋闲在家的方国俊将军守在家中的电视机前观看“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实况。当“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遨游太空的画面出现在他面前时,方国俊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潸然泪下。这位“老飞”一生追求的飞天梦彻底破灭后,他诚恳地表示说,等到有一天我闭眼了,我想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最后一点贡献,让专家们好好研究研究,不知道有没有价值?
这是一个老航天员的飞天梦破灭后的最后心愿,也是一个老航天员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P42-45

媒体推荐

长篇报告文学《千古一梦》研讨会在京举行
李继耐上将发贺信
江西日报记者黄锦军报道:5月22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在北京举行长篇报告文学《千古一梦》作品研讨会。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为研讨会发来贺信。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部队代表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建功在会上致辞。
李继耐在贺信中写道:“这几天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阅读了长篇报告文学《千古一梦》,被其深刻的思想、精彩的内容、动人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和感动。这部洋洋40多万字的大作立意高远、脉络清晰、叙述生动、细节精彩、思想性和文学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文学精品。”据了解,该书于今年3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自问世以来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广泛好评。
李鸣生是国内最早以文学形式书写中国中国航天历史的作家,三十多年来他一直亲切关注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是我国历次重大重大航天发射的目击者和采访者。《千古一梦》是他“航天六部曲”中最为精彩的华章。为创作此书,他长期深入载人航天工程一线,采访有关领导、专家、航天员及各方人士上百人,前后耗时五年。该书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评论家们认为,作品在展现中国载人航天艰难的历史进程、讴歌伟大的航天精神的同时,还寄予了作者理性的历史反思,以及对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其身后的意蕴启人深思,表现出可贵的史诗品格。

作者简介

李鸣生是国内最早以文学形式书写中国航天历史的作家,也是二十多年来唯一坚持“航天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从上世纪70年代参加西昌发射基地建设开始,三十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是我国历次重大航天发射的目击者和采访者。此前他陆续出版了“航天五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风雨“长征号”》《远征赤道上空》。《千古一梦》是他“航天六部曲”中最为精彩的华章。

序言

佛家讲缘。我不是佛门弟子,却与中国飞船有着非常微妙、无法割舍的某种情缘。
三十五年前,我当兵走进西昌发射场,有幸成为中国航天创业队伍中的一员。那时的西昌发射场严格说来还不能叫发射场,因为一切尚在初创之中。我所在的工兵团三连的具体任务,是每天每夜打山洞。我第一次相遇“飞船”,就是在第一次打山洞的那个夜晚。那天晚上班长带我来到一座光秃秃的大山面前,先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就领着我钻进了一个黑乎乎的山洞。一进山洞,我便看见一群老兵光着膀子,穿着裤衩,抱着风钻,像老鼠似的趴在那儿,正“吭哧吭哧”地打着山洞!我的任务是把石渣装进一辆小推车,然后把小推车推出山洞,再将石渣倒在山下。我推着上千斤重的小车,犹如推着一座大山,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吃奶的力气。这对年少青春的我来说,简直如同炼狱!后来我实在推不动了,便一屁股坐在洞口的石头上,望着天上的月亮发呆。那天晚上的月色很美也很温柔,我的心却一片冰凉。后来,班长坐在了我的身边,班长是1969年入伍的山东兵,个子不高,相貌平平,却有一副女人般的似水柔肠。我问班长,为什么非要在这儿打个洞?班长很神秘地对我说,这儿将来要发射飞船,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天!听到“飞船”二字,我大吃一惊。有关飞天的神话,我从小就在小人书上看过。然而,当这个“神话”突然从老实巴交、满嘴大葱味的班长嘴里说出时,我却怎么也不敢相信。班长却很认真,又说,真的,我刚当兵时,我的老班长就告诉我,这个山洞就是将来发射飞船的地下指挥所,我们已经打了整整四年了!
此后,“飞船”成了支撑我和我的战友在原始的大山沟里坚守下去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成了我的一个美好梦想——我梦想着有一天能亲眼看到中国的飞船载着中国的航天员,从我们亲手建造的发射场飞向太空!然而,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我梦想中的飞船却如同天边的星辰,高挂云里雾中,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后来我听说,载人航天工程下马了,西昌发射场不再发射飞船了!从此,我便有了抬头望天的习惯,发射场成了我的精神牧场,飞船则成了我心中一个遥远的梦!
这一梦,便是整整二十年。
我第二次相遇飞船,是在1995年。这年夏天,我在北京采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白拜尔。那天一进他的办公室,我便看见各种图纸资料堆积如山。我问他在忙什么,他告诉我说,中央已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过几年就要发射飞船,这事儿我们已经悄悄干了十年了!我非常兴奋,当即提出采访飞船的事。可他说,不行,载人航天是绝密工程,中央有令,搞飞船要关起门来悄悄地干!所以现在对外不能说。我问什么时候可以说,他说我也不知道,你等着吧!
这一等,又是整六年。
我第三次相遇飞船,是在2001年。这年春天,我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西郊的中国航天城,接待我的是航天员系统负责人吴川生。当时,中国要发射飞船的消息在外界虽已流传甚广,但航天城尚未对外开放,未经特殊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甚至航天城的一草一木,都在严格的保密之中,就连中午的饭桌上都充满了神秘。这次我观看了航天城的相关设施、航天员的训练场地和宿舍,也与几位航天员见了面。遗憾的是,这次我依然只是听人反复谈起飞船,而未能亲眼见到飞船。因为上级有令,飞船此时不能露面。
我第四次相遇飞船,是在2002年。这年冬天,“神舟四号”飞船将在酒泉基地进行最后一次飞行试验。顶着狂风大雪,我从北京匆匆飞到酒泉发射场,终于亲眼看到了梦想了二十九年的飞船!发射之夜,戈壁滩的气温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低温——摄氏零下二十八度,发射现场气氛十分紧张。尽管此前二十年中国所有重大航天发射我几乎都在现场,但观看飞船发射却是第一次,因此除了紧张,还有几分激动,内心充满着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期望。果然,在点火发射那一刻,冲天而起的飞船带给我的震撼与惊喜非同往常!
我第五次相遇飞船。是在2003年。这年春天,经有关部门特批,我正式人住航天城,走进飞船总装车间,第一次近距离地观看了“神舟五号”的“五脏六腑”、“毛细血管”。之后,我对“神舟五号”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采访,有幸成为见证中国首次飞天全过程的一个作家。其间,我走进载人航天工程所有重要现场,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所有重要会议,听到了各种相同的和不同的声音,采访了上百位航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发射官兵,获得了数百万字的第一手采访资料。比如,在北京协和医院,我采访了躺在病床上的原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在“非典”期间,我采访了刚刚出院养病在家的载人航天工程大总设计师王永志。在航天城,我利用每晚散步之机采访了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在航天城,我采访了十四位航天员以及十四位航天员的妻子。在酒泉发射场,我采访了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沈荣骏、胡世祥和基地司令员张建启、火箭总指挥黄春平、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总指挥袁家军以及无数火箭和飞船专家、发射官兵等。在那无数个兴奋而紧张的白天和夜晚,我与中国航天人同忧同乐,同悲同喜,我的心和他们一起跳动,血和他们一起奔涌,觉得自己已不再是一个作家,而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完全融进了中国飞天的百万大军中。
我第六次相遇飞船,是在2003年10月15日,即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这一天。这天上午8时,我来到离发射塔约两百米的地方,成为离发射塔架最近的一个目击者。我这次看到的飞船与前五次都不相同,因为里面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航天员!而且,我将用我自己的相机,亲手拍下中国人第一次飞天这伟大的一瞬。戈壁滩的太阳这天起得早,当万道霞光洒落在火箭、飞船身上时,我感到了一种少有的温暖。然而,当离发射还有最后一分钟时,我手中的相机却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一丝恐惧竟然掠过心头!是的,重达479.7吨的火箭就要从我头顶飞过,万一掉下来怎么办?但此刻的我好比一个已经跳进战壕即将冲锋的战士,就是想当逃兵也没机会了。火箭起飞后,我望着烈焰熊熊的火箭从我的面前缓缓升起,再从我的头顶隆隆飞过,那一刻我的心跳骤然加快,什么也顾不上了,咔嚓一声按下快门,把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定格在了我的镜头!
直到这时,望着万里长空,我才在心里对自己说了一句:该写一部书了,一部关于中国人第一次挣脱地球、离开人间、飞向宇宙的书。当然,这部书的著作权不属于我自己,而属于我的祖国,属于我们这个拥有追梦精神的伟大民族!

名人推荐

《千古一梦》是一部有关太空之旅的揭秘之作,千古一梦的重温之作,民族精神的弘扬之作,政治社会的思考之作。我更重视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哪怕你只是翻开此书,读上开首结尾两段文字,也可看出它与普通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成色不同。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评论家 胡 平


《千古一梦》是一部历史地书写中国人飞天期盼从梦想变成现实的写实著作。作品在大量信息和传奇故事的解密叙述与激情描绘中,将中国航天人跌跌撞撞、矢志不移的脚步痕迹和作者的感受理解作了文学的呈现。中国航天人曾经艰难的历史和辉煌的收获,曾经智慧无私的追求与纯粹高尚的成功实践,在民族利益担当过程中表现出的国家精神和自觉牺牲奋斗精神,使得中国航天历史在形而上的钩沉中显示出沉雄、壮阔、伟大和高妙。
——评论家 李炳银


李鸣生在《千古一梦》里,充分施展了他善于把控航天题材、又长于文学表达的两个优长,把中国飞船事业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最初梦想与最终梦圆,写得淋漓酣畅,荡气回肠,令人万分感佩,格外感奋。有关航天题材的作品为数不少,但《千古一梦》以其恢弘的气度、全景的幅度,使得其他作品难以逾越和替代。尤其是既注重发展过程的勾勒、重要决策的揭秘,又讲究航天专家的刻画、辉煌时刻的渲染,使得这部作品充溢着历史感与文学性桴鼓相应和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评论家 白 烨


这部作品叙写重大题材,传扬科学精神,意蕴深厚,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作品在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艰难历史进程、讴歌伟大的航天精神的同时,还寄寓了作者理性的历史反思,以及对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其深厚的意蕴启人深思。这部作品就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载人航天史,表现出可贵的史诗品格。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 赖大仁


《千古一梦》既有纪实文体的平实客观,又有小说叙事的摇曳多姿,因此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李鸣生将深沉的历史感、理性的科学精神与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成功地描绘出了一幅中华民族震古烁今的飞天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评论家 李建军


《千古一梦》描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由造梦、追梦到梦圆的曲折历程。作为当代中国航天报告文学的首席作家,李鸣生就此完成了他“航天六部曲”的精彩华章。作品给予我最深刻印象的不仅是错踪复杂、荡人心魄、带有解密特点的事件,还有性格鲜明、大智大勇、富于牺牲精神的航天员、指挥员和专家学者,以及绵密的细节、灵动诙谐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极具激情的深沉抒发。我为作品的史诗气象所打动,更为作者的执着而感动。可以说,《千古一梦》是新世纪报告文学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 王 晖


《千古一梦》作为最优秀的航天题材纪实长篇,其让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文学魅力,来自于那焕发于文体语体中的最具权威叙述的真实可信性;来自于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沧桑感和激情燃烧的奋斗历程;来自于那无数大小悬念环环相扣的可读性,即“千古一梦”的总悬念、半个世纪的历史悬念、分部构成的阶段悬念,以及分章设置的政治悬念、决策悬念、难题悬念、科技悬念、经济悬念、失败悬念、英雄悬念和大众悬念,真可谓波澜跌宕、惊心动魄而又引人入胜,在在尽显国家、民族、军队誓为世界航天巨人的人格意志和文化软实力;同时来自于通篇贯穿的“我”构成的主体性:视界开阔、壮怀激越、权威亲历。文笔洒脱雄健,理趣盎然。
——人民大学教授、评论家 马相武


航天事业与国家兴亡密切结合在一起,与国家形象密切结合在一起,应该将其创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忠实地记录在史册之中。有一位作家一直承担着这一工作,他就是李鸣生。李鸣生从1991年的《飞向太空港》到现在的《千古一梦》,已完成了他的航天六部曲。他是一位最全面最真实最及时地向公众传播中国航天事业的作家,因此我愿意将李鸣生视为中国航天事业秉公直书的“太史令”。
——评论家 贺绍俊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