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本村解放。
1982年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9年安装自来水。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19.3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80公斤,总产45.1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60公斤,比1978年增长28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78公斤,总产39.5万公斤。 1990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主要品种有红富士、乔纳金等。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900.7万元,其中农业500万元,林业100万元,畜牧养殖业300万元,其它0.7万元。
第二、三产业1928年,王洪斌开设恒德成纩坊,有织机10张,纩30支,工人60名,1940年停业。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建起了面粉厂、油坊、商店及建筑队等。2002年,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收入200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262万元,其中运输业62万元,商饮业200万元。
文教科技1937年,本村建起小学,有教师1人,学生12人。1978年,成立幼儿园。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2人,其中2人获得博士学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百公斤,靠糠菜度日。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50公斤。2002年,有各种运输车辆102辆,摩托车68辆,电话82部,彩电201台,电冰箱38台,洗衣机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住房多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5平方米。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多数村民住的是砖瓦房,铝合金门窗,瓷砖或大理石地面。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超过20平方米。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王平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1942年,建立党支部,王学信任党支部书记,时有党员9名。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许多群众组织。在解放万第的战斗中,本村派出支前民工50人,牲口45头。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王学信、王明山、王经元、王明云、王高峰、王建明、王建学。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树云、王经元、王明云、王高峰、王建学、王李博、王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