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之

王悦之

目录导航

概述

  王悦之(1894-1937),原名刘锦堂,号月芝,生于台湾台中。青年时期赴日本求学,1920年回国,在上海、北平、杭州等地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他创办了“阿波罗学会”,出任北京美术学校校长,举办各种画展,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与巴黎万国博览会。

  1982年,王悦之亲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王悦之作品41件。

  王悦之是20世纪早期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关注平民百姓和普通生活。《弃民图》、《亡命日记图》等,以真实的视角刻画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表达了画家的人文情怀。他的油画尤其是人物作品常采用中国式的立轴构图,以油画材料在绢本上创作,线描与工笔重彩结合油画,体现出中国艺术传统的神韵与气质。有评论家称他是“西画民族化探索的第一人”。 [1]

简历

  1922年,与李毅士、吴新吾、王子云等组织北京第一个研究西画的团体“阿博洛学会”,并创办“阿博洛美术研究所”,招收学生.教授西画。

  1924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筹办私立北京美术学院,受聘担任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导师。

  1926年,任北京政府侨务顾问,并任台湾研究会会长。

  1928年,任国立西湖艺术院西画系主任、教授。受当时教育部聘请,任全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审查委员,

  并任西湖博览会筹备委员。

  1929年,由杭州返北平,在北平青年会举办个人画展。

  1930年,任私立京华美专校长。续办私立北平美术学院,任院长。兼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后改国立北平艺专)教授。

  1934年,私立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改校名为私立北京艺术职业学校,仍任校长。

  1937年3月15曰,在北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

  重要参展:

  二十年代全国美展,三十年代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

  作品收藏:

  中国美术馆。

  出版画册:

  《王悦之画集》。

《弃民图》

  台湾弃民图 作者: 王悦之创作年代:1930-1934 规格:122×52㎝收藏:中国美术馆

  《弃民图》表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同胞的流亡生活,采用卷轴画的装裱方法,具有民族特色。《台湾遗民图》描绘3位妇女手捧地球模型作祈祷,富有装饰性, 融中西画图案为一体 。

  他在反映现实生活和融合中西绘画等方面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居于先驱者的地位 。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