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 孙树勋,曾用笔名 芸夫,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被誉为“ 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 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 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 安新县 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 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 通讯社、 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 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 延安 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 白洋淀纪事之一 《荷花淀》、之二《 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 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 《村歌》 《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 短评》, 叙事诗集 《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 《津门小集》 《晚华集》等。《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 《芦花荡》等作品,成为“ 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 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 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 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 赵树理、 周立波和 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 四大名旦”和“ 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 诗体小说”,即诗歌型文体小说。
我到了 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玮,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 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 炕席;正草因为有 骨性,则多用来铺房、 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 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 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 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 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947年3月
孙犁的作品,主要以小说为主,他的短篇小说 《荷花淀》、 《芦花荡》,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良好的口碑,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孙犁以这种细腻的 白描手法,浪漫主义 抒情方式来向我们展示他散文方面的才华。
《采蒲台的苇》以抗战时期的 白洋淀地区为背景,以质朴的笔触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军民抗日的故事。在文中,作者采用了 象征手法,用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那些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更是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勤劳勇敢的白洋淀妇女在面对敌人时那种冷静与无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