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隶属徐家店镇。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4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240户,700人。有修、张、葛、宫、李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修姓。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日军胶东拉网大扫荡,杀害村民6人,伤2人。
1954年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5年苏联专家来村考察矿藏。 1956年山东省水利厅帮助本村修水库1座。
1978年全村通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本村成为烟台市首批彩电普及村。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9.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45公斤,总产34.14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18公斤,比1978年每亩增长了73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57公斤,总产19.2万公斤。 1986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品种有红富士、嘎啦等,曾获海阳市苹果比赛一等奖。2000年,全村果园面积达到12公顷,产量30万公斤,收入30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674万元,其中农业560万元,畜牧养殖业50万元,林业10万元,其它54万元。
第二产业1938年,张世兴开设石灰窑,从业人员6人。1981年,集体建起采石场,从业人员40人;建石子厂1个,从业人员15人,当年收入8.4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总收入300万元,其中工业100万元,建筑业20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电气焊部、修理部、商店及刺绣、个体运输等行业。2002年,第三产业总收入430万元,其中运输业100万元,商饮业280万元,服务业50万元。
文教科技1938年,村成立小学。1966年成立联中,后迁往宫家苇夼村。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40公斤左右。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466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种农用车辆120台,摩托车15辆,电话26部,彩电210台,电冰箱6台,洗衣机2台。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5月,修典元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2月,成立党支部,修典元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特、反奸、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50余人随军参战。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本村有党员22人。2002年,有3个党小组,党员45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修典元、修朋发、修典云、修玉恒、修典志、修同旭、修玉洲、张明勇、修志强、修典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1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妇女等组织。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修汉玉、修翠、修贤月、修朋发、张希珍、修贤寿、修玉恒、修典志、修建华、修典全、修同旭、修玉洲、修志强、修典洪、修汉杰。2003年2月起,修典洪再任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