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孙姓建村。因建村的山夼两边山上的石头呈紫色,故命村名为紫石夼。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先后有李、杨、任等姓来此定居。 紫石夼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7°04′。东与鑫海化肥厂相交,北与坛山村相连,西与孙家秋口村接壤,南与韩家窑村相邻。隶属徐家店镇。东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44公里。烟青一级公路从本村东南经过,交通便利。
全村辖区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3公顷,其中粮田36.7公顷,果园16.6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70户,790人。有孙、李、杨、任等4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李姓,占85%。
1941年3月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5年2月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8年投资7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1983年2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村投资8万元,修建大口井1眼。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10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50公斤,总产28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总产比1978年增长4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394公斤,总产14.8万公斤。 1985年、1991年,村“两委”先后发动群众栽植苹果17公顷。1993年,本村果园被评为省级果园管理样板园。1998年,苹果产量96万公斤,总收入150万元。 2000年,全村存养牛110头,羊200只,猪230头,收入45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284.6万元,其中农业190万元,畜牧养殖业10万元,林业8万元,其它76.6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以织布、绣花为主。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相继成立了面粉厂、挂面厂、油坊、刺绣厂、建筑队、羊毛衫加工点等20家。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数80人,总收入370万元,其中工业230万元,建筑业14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了理发店、商店、饭店、电气焊加工部及修理、运输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0余人,收入709万元,其中运输业660万元,商饮业40万元,服务业9万元。
文教科技1920年,成立紫石夼初级小学。1942年改为完小,全区21个村的300余名学生来此就读。建国后,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3名,其中研究生2人。 本村历来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来村讲课或派人外出学习,村民有2人获助理农艺师职称,12人获技术员职称。 1980年,村购置大屏幕彩电。1986年,购置了16mm电影放映机1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10公斤左右。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385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483公斤,全村收入200万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50辆,摩托车50辆,电视机280台,电冰箱4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房屋布局错乱,且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6年,村统一规划了3万平方米新房区,统一建筑规格,街道宽阔齐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5年,投资6万元,修建自来水井、蓄水池,供应全村生活用水。2000年,村集体投资10万余元,安装上有线电视和120部电话。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李忠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2月,成立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支前、参军、反特、反恶霸、土改等工作。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20名党员。2002年,有党小组3个,党员39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李厚明、李忠信、李忠久、李福财、李厚仙、李厚合、李厚彦、李厚智、李良。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春,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秋,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治安、调解、民兵、妇女等组织。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李厚慎、李忠宝、李厚明、李厚文、李厚江、李厚进、李厚合、杨庆云、李忠久、李厚增、李厚珍、李进亭、高同法、李厚仙、李传好、李厚宽、任和平、李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