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井记

作品体裁 散文
作品名称 游龙井记
作品出处 《淮海集》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游龙井记1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2。吴赤乌中3,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4。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5,风篁岭之上6,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7,则祷于此,其祷于此,其祷辄应8,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9,西湖深靓空阔10,纳光景而涵烟霏11;菱芡荷花之所附丽12,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13,纡余以成文14,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15,而不克以为泉16。浙江介于吴越之间17,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18,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19。惟此地蟠幽而踞阻20,内无靡曼之诱21,以散越其精22;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23。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24;龙井其尤者也25。夫蓄之深者26,发之远27。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28。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29,亦奚疑哉30?

元丰二年31,辩才法师元静32,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33。院去龙井一里34,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35,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36,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37,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38,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39,资阴阳之和40,以养其源41,推其绪余42,以泽于万物43。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44,盍为我记之45?”余曰:“唯唯46。”[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龙井: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钱塘:今杭州市。
  3. 吴:指东汉末至西晋时的三国之一(222—282)。赤乌:吴大帝孙权年号(238—250)。
  4. 图记:指地图一类书籍。
  5. 浙江:即钱塘江,上游是新安江。
  6. 凤篁岭:在西湖西南南髙峰旁。岭东为龙井,岭西可至江边。
  7. 不获:得不到雨水。
  8. 辄(zhé)应:就应验。
  9. 山之精气所发:山上精灵地气所产生。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地下水在适宜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的条件下,流出地表而成为泉。
  10. 靓(jìng):同“静”。
  11. 纳光景:容纳风光景色。涵烟霏:包含烟云雾气。
  12. 菱:菱角。芡:俗名鸡头,子名芡实,或鸡头米,可食用或入药。附丽:附着、依附。
  13. 漫衍(yǎn):水势较大。不迫:不急。这句形容湖水虽然大,但水流不急。
  14. 纡(yū)余:屈折。成文:形成花纹。
  15. 诱:引导。
  16. 不克:不能。
  17. 吴越:古地名,指今江浙一带。
  18. 兕(sì):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心掉:心神震动,心惊。不禁:不能自持。胁:胁迫、顺服。
  19. 不暇:来不及。
  20. 蟠(pán):盘曲而伏。幽:幽深的地方。踞(jù):蹲或坐。阻:险要的地方。
  21. 靡(mí)曼:柔弱美丽。
  22. 散越:消散。豪悍:强大凶猛。
  23. 亏疏:损耗疏失。
  24. 大率:通常,常常。
  25. 尤者:突出的。
  26. 蓄之深:积聚的深。指龙井泉水的源头。
  27. 发之远:散发的远。指龙井泉水的流长。
  28. 其养也不苟:它的生长和存在并不苟且。意思是说它不受上面说的外界的影响。的施之无穷:散布的没有穷尽。盖:推断原因的语气词。
  29. 其为神物之托:它被神物所寄托。这里的神物指龙。
  30. 奚疑哉:哪里还要怀疑呢?奚:何、哪里。
  31. 元丰:北宋神宗赵项年号。元丰二年:公元一零七九年。
  32. 法师:佛教名词。对精通经典并能讲解佛法理论的人的尊称。天竺:在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之南,有三天竺寺。
  33. 寿圣院:又称延恩衍庆寺,俗名龙井寺。
  34. 去:距离。
  35. 即:在,就。
  36. 是岁:这年。如:到。省(xǐng)亲:探亲。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秦观去越中探望伯父,先后游过无锡、松江,然后到杭州及绍兴。
  37. 策杖:拄着拐杖。
  38. 泉之德至矣:泉的品德到了极点了
  39. 受天地之中:承受天地的适中所在。
  40. 资阴阳之和:凭借阴阳的调和条件。
  41. 以养其源:用以育养它的源头。
  42. 推其绪余:推动它的水流。绪余:原指蚕上的残丝,后泛指剩余的部分。
  43. 以泽万物:以润泽万物。
  44. 何以加于此:哪里能超过这个。加:多,超过。
  45. 盍(hé):何不。
  46. 唯唯(wéi):应答声。[4]

白话译文

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年间,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在这里祷告,就有祷词回应,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草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蜿蜒成片,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多次,猛烈拍击海岸并迅速远去,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海岸的山多被海浪危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大海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诱惑,来分散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山里的人要去钱塘办事,或者有游客要去寿圣院的,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告慰所谓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5]

创作背景

《游龙井记》是北宋文学家秦观所创作的一篇游记,创作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这一年秦观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中秋节过后一天,秦观路过杭州,特意到龙井寿圣寺拜会老朋友辩才法师,品茗后,辩才法师请他写下《游龙井记》。[6]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该篇文章虽题为《游龙井记》,但用笔的着力点既不在于记游,也不在于写景,而在于赞美龙井之德。

首段说明龙井的旧名及其地理位置,引述有关的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分析了龙井泉形成的原因,赞颂了龙井不为美色所诱、不为威武所屈和造福于万物的优美品德。龙井距钱塘十里,在西湖之西,浙江之北,凤篁岭上的深山乱石之中。每遇到干旱的年头,在这里求雨都很灵验,所以相传有龙住在里面。这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分别由西湖、浙江、凤篁岭和龙的传说下笔,逐步展开描写和分析。

诗人是从泉水是由山的精气发放出来而形成的,这一观点出发,作品承接上文,文章先写西湖景色明媚秀丽,烟波浩渺,花鸟虫鱼众多,水波粼粼,姿态万千,湖边之山的“精气”为其所诱,所以不能成泉。再写浙江潮水惊心动魄,雷奔电驰,所向披靡,江边之山的“精气”为其所胁,因此也不能成泉。最后写凤篁岭,因其深山乱石,幽深险阻,精气不受外界影响,所以多泉,龙井尤为突出。龙井有如此美德,神龙才能住在这里。这一段的西湖,浙江,凤篁岭,神龙,处处扣紧第一段,前呼后应,联系紧密。

然后写辨才法师率其徒在龙井旁边念经,有大鱼自泉中跃出,知道井中果然有龙。进一步用事实证明龙的传说,强调龙井的“龙”字,增强了龙井的神秘色彩。最后写诗人与辨才法师同游龙井,辨才法师赞美龙井之德,并请作者作文以记之,从而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和缘由。而赞美龙井之德又联系上文所说的不为西湖所诱、不为浙江所胁,前后一气贯串,结构严谨。

整篇游记,内涵深邃,构思奇特,笔法巧妙,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之处是,作品不是按游览顺序描写,而是从其中心思想出发,引出它的美德重在赞颂龙井的内在的美好品质。作品几乎没有直接描写龙井的外观形象,用大量篇帽分析它的成因,歌颂它的不为美色所诱、不为威武所屈、造福于万物的美德。作品把龙井人格化,对龙井美德的赞颂,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这种美德的赞颂。这就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作品的中心思想明确,层次清楚,同时又有曲折变化,不落旧套。作品虽未直接描写龙井本身,但对龙井周围的西湖,浙江的景色却加以形象地描写,从而映衬出龙井的美德。同时,作品又抓住龙的传说加以渲染,读来生动有味。因此作品虽重在分析赞颂,却并不枯燥乏味,而富诗意和美感。[1][2]

名家点评

明代文人袁宏道:此文以游踪为略,重在品茶,而又以茶品拟诸泉石,故而虽不写游历,但神情却在山水之间。或可谓此文亦为山水游记中的“逸品”。(《袁宏道散文注评》)[7]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主任、编审林邦钧:全文以议论为主,间以精彩的描写,简略的记叙。描写部分全用长短错落的对句,所以读来绝无枯燥说教的乏味,而富有诗意和美感。(《宋辽金元散文选注》)[8]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与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著名。宋哲宗元祐初,由苏轼推荐,除太学博士,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哲宗年号)间贬处州,徙郴州、雷州。徽宗立,放还,复宣德郎,至藤州卒。其文词得苏轼激赏,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其词属婉约派,多涉男女之情,抒身世之悲。刘熙载评其词曰:“少游词有小晏之妍,其幽趣则过。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著有《淮海集》。[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