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泰斗许积德、吴圣楣,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等联袂权威推荐
一本真正符合现代中国新手妈妈心理需求、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的实用育儿指南。
数百万父母心中母婴育儿领域的“业界良心”、唯一能够和美国育儿专家斯波克(《斯波克育儿经》作者)、日本育儿专家松田道雄(《育儿百科(定本)》作者)并肩的中国育儿专家。
新浪微博: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粉丝123万。搜狐:母婴类行业自媒体人第一人。微信公众平台订阅量名列前茅的母婴类微信创办者。
4年,30多万文字,50多家出版社争相邀约,近1000万网友期盼成书的内容,首次集结精华,呈现给读者。
针对0~6岁儿童养育问题,从日常护理、营养与喂养、生长发育、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述,中国父母会遇到的育儿难题,绝大多数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很多育儿问题其实是家长们“制造”出来的,焦虑往往因为观念错误,恐惧大多源于缺乏常识。
虾米妈咪集合多年临床经验和为数百万微博粉丝进行的医学科普,针对0~6岁儿童养育问题,从新生儿护理、常见皮肤问题、母乳喂养、奶粉喂养、辅食添加、睡眠问题、大小便问题、生理发育、敏感期行为习惯等9个方面进行了讲述,对宝宝的饮食营养搭配、日常生活护理、生长发育问题均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讲述简明扼要,方法实用,对于每个具体问题,都遵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特殊情况”的逻辑来成文,重点方法和提示问题用版块标出,便于查找使用,家长询问频率高的问题附在“妈妈问,虾米妈咪答”版块,与读者亲密分享,是一本真正谈中国人该如何育儿的实用指南。[1]
虾米妈咪,原名余高妍,儿科医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硕士。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保健所。
虾米妈咪是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新浪微博ID:@虾米妈咪的微博),搜狐医疗类行业最佳自媒体人(搜狐自媒体ID:儿科医生虾米妈咪),知名母婴类微信公众账号创办者(微信公众账号ID:儿科医生妈妈)。
虾米妈咪长期热心于公益科普,为宝宝代言心声,为父母答疑解惑。坚持为《父母世界》《妈妈宝宝》《时尚育儿》等20多家母婴、健康类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是粉红丝带、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中心母乳喂养指导健康教育基地等多家公益机构青睐的首席科普专家,以亲密理性的育儿方式被众多家长称赞为“中国的松田道雄”。
推荐序一 育儿无小事 许积德
推荐序二 妈妈强则婴童强,婴童强则国家强 吴圣楣
推荐序三 一本温暖、严谨的育儿科普书 朱宗涵
自序 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余高妍
第一章 当天使降临
第一次与宝宝见面——新生儿的特殊外貌
第一次与宝宝亲密接触——新生儿的特殊生理
你该知道, 医生对新生宝宝做了什么
宝宝驾到,准备好了吗
第二章 娇嫩肌肤巧护理
这些疹子不用怕
最困扰父母们的常见皮肤问题——湿疹
让宝宝远离“红屁股”
夏日到,防蚊防晒防痱子
第三章 世上最好的爱——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必须捍卫的权利
让宝宝吃得舒服是门技术活
哺乳期妈妈的用药、特殊检查和预防接种
断母乳,有技巧
第四章 小细节,大学问——人工喂养和辅食添加
奶粉罐上没写的秘密
辅食添加全攻略
第五章 安抚哭闹,夜夜安睡不觉晓
听懂哭闹
全家安睡其实很简单
防患于未然——宝宝的睡眠安全问题
节假日,全家也能享有优质睡眠
第六章 解密宝宝的大小便
大便是宝宝健康的晴雨表
宝宝小便中的健康密码
如厕自理——请尊重宝宝自己的时间表
第七章 生长发育的秘密
体格生长——别让标准曲线误导了你
乳牙萌出进行时
智能发育——天才宝宝是这样炼成的
第八章 其实你不懂宝宝的心
请让宝宝尽情黏你
怕生是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
这样做,宝宝吃饭香
坏脾气宝宝安抚法
打人、咬人巧引导
吃手有时是个“好习惯”
听懂1 岁宝宝对你说“不”
理解2 岁宝宝的执着与对抗
宽容3 岁宝宝的叛逆和随性
附录一 北上广预防接种计划
附录二 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附录三 哺乳期和妊娠期常见用药安全一览表
附录四 儿童生长参考曲线(CDC 2000)
附录五 发热的家庭护理细节
育儿说难也真难,说不难也真不难,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与方法。本书涵盖了几乎95%的育儿问题,科学通俗,可操作性强,既是准妈妈的准教材,又是年轻妈妈的好帮手。
——著名儿科和儿童保健专家、《小儿内科学》第三版主编许积德
这是一本值得妈妈们一读再读的好书,涵盖新生宝宝的特征、出生第一阶段的护理保健、世界上最伟大完美的爱——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全攻略、宝宝生长发育等多方面知识,是一本全面的育儿指导书,堪称育儿正典。
——著名儿科和围产医学专家、上海新华医院儿科终身教授吴圣楣
余医生的文字既有儿科医生的科学理性,又有着母亲的温度,每一篇都颇具实用性和操作性。我关注她的微博已久,知道这些文字在几年间被家长们广为推荐、传播,已经在广大家长育儿的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我想,这些文字集结成册,一定能让更多家长受益。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
用药攸关性命,需要科学合理。迄今国内就哺乳期用药研究和科普尚少,而大众对该类知识的需求却甚大。很惊喜看到学生高妍在本书中用较翔实的数据、有价值的例子,给哺乳期妈妈们实用的用药指导,值得家长们收藏参照,鼎力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陈红专
科学育儿是门大学问,如果没有一颗探索、思考、严谨、求真的心,即使专业医师也未必能做得好。学生小余从儿科医生的专业角度,结合自身育儿实践和对数以万计育儿困惑的解答,深入浅出说理论,明明白白讲方法,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份科学详尽的育儿实操指南。
——上海新华医院儿科教授、上海市环境与儿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颜崇淮
虾米妈咪育儿正典夏日到,防蚊防晒防痱子
防蚊、防晒、防痱是让宝宝安然度过夏天的3大要事,件件都马虎不得,但要防得安全到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防蚊:安全有效是首要标准
蚊虫寻找和定位目标主要是根据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机体释放的热量,皮肤和汗液释放的乳酸、丙酮、辛烯醇等物质,目前还没有可靠证据证明某种血型对蚊虫更有吸引力。通常,新陈代谢较快的人体(孕、婴、童),大量出汗的人体,更受蚊虫的青睐。因此,洗澡和适当使用安全有效的驱蚊或灭蚊产品是远离蚊虫的不错办法。
我是个特招蚊虫的人,每到夏天都要和蚊虫斗智斗勇。有了孩子后,与所有妈妈一样,研究市面上的驱蚊、灭蚊产品是夏季生活中的重点课题。
驱蚊产品的常用成分详解
市面上常见的防蚊产品有两种:驱蚊产品和灭蚊产品。驱蚊,顾名思义,只是驱赶蚊虫并不是杀灭蚊虫;灭蚊,是指杀灭蚊虫。特别说明,本文讨论的都是驱蚊产品。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推荐的常用驱蚊成分有:避蚊胺(DEET)、驱蚊酯(BAAPE/IR3535)、埃卡瑞丁(派卡瑞丁,Picaridin/Icaridin),柠檬桉叶油(Oiloflemoneucalyptus)。
避蚊胺(DEET):1946年由美国农业部开发研制的广谱驱避剂,1957年在美国环保局(USEPA)登记注册开始民用,至今已60余年。避蚊胺是被研究得最多、应用得最久的驱蚊成分,它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一直是其他产品的“参考标准”。避蚊胺外用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过敏。
驱蚊酯(BAAPE/IR3535):被认为是较避蚊胺更加安全低毒的广谱驱避剂。美国环保局(USEPA)认为,驱蚊酯在消化道摄入、呼吸道吸入和皮肤使用时都没有明显毒性,仅在接触眼睛时可能产生刺激,而且它对环境也没有明显的危害。不少研究表明,10%?20%的浓度之间,同浓度的驱蚊酯和避蚊胺的驱蚊效果不相上下。
埃卡瑞丁(派卡瑞丁,Picaridin/Icaridin):1998年由德国拜耳药厂研发的广谱驱避剂,也被认为较避蚊胺更加安全低毒。避蚊胺外用于皮肤常有过敏等不良反应,而埃卡瑞丁与皮肤的相容性则非常好。
柠檬桉叶油(Oiloflemoneucalyptus):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推荐的驱蚊成分中唯一一种天然植物成分。在驱蚊这件事情上,“天然” 可真不是“有效”的代名词,尽管如天竺葵(驱蚊草)、香茅草、丁香、薄荷等植物油都可能具有一定的驱蚊效果,但因为挥发性高,保护时间通常都很短,需要反复涂抹才行。
驱蚊产品的选购使用建议
一般家庭都是用驱蚊液/花露水来驱蚊。驱蚊液/花露水是“农药”,有农药批准文号,在美国归环保局监管,在中国归农业部监管。大家不用为此感到惊慌,前面说到的驱蚊成分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天生就是“农药”,但在合理剂量内使用它们都是安全有效的。
我们市面上常见的驱蚊液/花露水,其中的主要成分不是避蚊胺就是驱蚊酯(所谓“不含避蚊胺”通常可能是含驱蚊酯),当然也有号称以柠檬桉叶油或香茅草等天然植物油为主要成分的驱蚊液。如果确实是以天然植物(油)为主要成分,如前文所解释的,因为易挥发所以驱蚊效果不见得会很好。
如果是在蚊虫不多的环境中短时间(2小时以内)防蚊,可以尝试购买天然植物(油)为主要成分的驱蚊产品。
如果使用后觉得防蚊效果不错,就不必考虑购买其他的驱蚊产品;如果使用后觉得防蚊效果不佳,或是需要在蚊虫较多的环境中较长时间(4小时以上)防蚊,则考虑购买避蚊胺或驱蚊酯含量10%以下的驱蚊产品。
需要提醒的是,购买时应选择无酒精成分的产品。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2月龄以上的婴儿可以使用避蚊胺(DEET)含量30%以下或埃卡瑞丁含量5%~10%的驱蚊产品;加拿大卫生部(HealthCanada)禁止市面上销售避蚊胺含量30%以上的产品,建议6月龄以内的婴儿不使用此类产品,并建议2~12岁儿童使用避蚊胺含量 10%以下的产品,且2岁以下儿童1天使用不宜超过1次,2岁以上儿童1天使用不宜超过3次。
TIPS:给宝宝使用驱蚊液的注意事项
1.必须在成人的帮助下使用,避免宝宝自己使用驱蚊液。
2.将驱蚊液涂抹在成人的手上,用手在宝宝的皮肤上薄薄地抹一层,能覆盖外露的皮肤就可以,千万不要过量使用。
3.避开眼睛、耳朵、口腔等部位,避免涂抹在宝宝手上,防止经手入口。
4.避免涂抹在伤口上,防止经破溃的皮肤被人体吸收。
5.从室外返回室内后要彻底清洗掉皮肤上的驱蚊液。
6.如果发生皮肤过敏应立即彻底清洗并停止使用。
注意:含有避蚊胺(DEET)的驱蚊产品和含有二苯酮(Qcybenzone)的防晒产品,不要同时使用,因为同时使用后,两者透皮吸收会协同增加,都将在体内代谢为一系列具有毒性的产物。
此外,洗澡,穿着长袖、长裤,安装纱窗、纱门、蚊帐等传统驱蚊方法也值得一试。
不推荐给宝宝使用的驱蚊方法
1.驱蚊香囊、驱蚊手链和驱蚊贴
这3种驱蚊产品通常号称含有天然植物精油。应该说,柠檬草、驱蚊草、香茅草、丁香、薄荷等天然植物及其精油,确实具有一定的驱避昆虫的作用,但如果真的含有天然精油,理论上价格应该比较高。因此,市面上几元钱的产品几乎不可能是天然的。劣质的化学合成精油,对人体通常还是有害的,而且容易发生过敏等现象。此外,即使是天然植物精油,除非气味足够浓烈,不然蚊虫也只是不会停留在香囊和手链上而已。而且,有些驱蚊手链和驱蚊贴的气味过于刺鼻,还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2.电子驱蚊器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电子驱蚊器对害虫或鼠类有驱避的效果。假使这些产品有效,那从驱蚊原理来说,就必须能够发出超声波,但长时间超大剂量的超声波或可能影响人体健康。我出于好奇曾经也买过几大品牌的电子驱蚊器,驱蚊效果实在不敢恭维,有的甚至还会发出“嗡嗡”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嗡嗡”声简直让人无法入眠。长期处于“嗡嗡”的噪音中,不仅会让人情绪烦躁,还可能产生其他生理不适。
3.维生素B1喷洒全身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B1并没有神奇的驱蚊效果。当然,维生素B1是水溶性维生素,涂抹或喷洒在皮肤上,对皮肤也不至于造成什么大的伤害。
4.穿着浅色衣物
深色衣服招蚊虫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蚊虫的视觉系统在昏暗环境中较为活跃,但只有当蚊虫接近目标后,视觉才开始起到作用。蚊虫寻找和定位目标主要还是根据人体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新陈代谢较快的人(孕、婴、童),大量出汗的人,企图以穿着浅色衣物在蚊虫面前蒙混过关,恐怕也太小瞧蚊虫了。
其他坊间流传的用八角茴香泡澡和大量吃大蒜等一些方法,我想应该没有哪个父母会愿意给自己的宝宝尝试。这两种掩盖人体体味的方法没什么科学依据,大人也最好别用,到时候蚊虫没赶跑,却把周围的人都熏跑了。
妈妈问,虾米妈咪答
Q:宝宝在家怎么防蚊虫?
A:可以安装纱窗、纱门,将蚊虫拒之“户”外;将所有可能存水的地方都清理干净,让蚊虫无处滋生;在客厅养猪笼草、丁香花、茉莉花、薄荷等驱蚊植物,宝宝在卧室入睡后,还可以在客厅开一盏灭蚊灯;在保证通风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孕婴专用的蚊香,但不建议在室内喷洒杀虫剂;蚊帐是夏日宝宝金质睡眠的保证,可在蚊帐内沿床边围一圈高度约30厘米的薄被单,以免宝宝的小胳膊、小腿、小脸挨着蚊帐时被帐外的蚊虫咬到。
Q:宝宝外出时怎么防蚊虫?
A:尽量避免在黄昏、黎明蚊虫活跃的时间段外出,尽量避免去草地、洼地等蚊虫较多的地方,给婴儿车装上防蚊帐,最好能给宝宝穿上长袖长裤,再给宝宝(至少2月龄以上)喷上一层薄薄的婴幼儿专用驱蚊液。记住不要擦在宝宝的手上,以免被宝宝吮吸到嘴里或抹到眼睛里。回到家中就要马上把驱蚊液洗掉。另外,家长随身带一把扇子,既可以扇风,又能驱赶蚊虫。
Q:宝宝被蚊虫叮了如何护理?
A:被蚊虫叮咬后立即用苏打水或碱性肥皂水清洗局部可预防起包,持续冷敷可以消肿止痒,炉甘石洗剂也有一定止痒效果。不要给小宝宝用清凉油和风油精,因为它们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大。要给宝宝勤剪指甲,避免抓挠。
吃手有时是个“好习惯”
有些妈妈告诉我,自己的宝宝爱吃手,一睡觉就要吃手,不给吃就一直哭,把手指都被吮烂了,问我,怎样才能让宝宝戒掉吮吸手指的习惯呢?
目前认为,在宝宝恒牙萌出(6岁)之前,只要没有影响到宝宝的健康和发育,吮吸手指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宝宝还是胎儿的时候,在妈妈的子宫里就开始学习吮吸自己的手指了。大约90%的宝宝在3月龄左右开始吮吸手指,大部分宝宝在1岁后吮吸手指的现象会逐渐减少,5%?10%的宝宝在4岁后还会继续吮吸手指。
恭喜你,你的宝宝会吮吸手指了
1.吮吸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反射和需求
新生儿对身体其他部分的控制需要学习,但是吮吸能力却是与生俱来的。宝宝们都有吮吸的需求,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有些宝宝喜欢吮吸手指,有些宝宝喜欢吮吸衣服,也有的宝宝喜欢吮吸被子等。吮吸手指、衣服或者被子等与因为饥饿吮吸母乳在本质上是不同的需求,宝宝即使吃饱了,还是有吮吸的需求。
2.吮吸手指是宝宝智能发展的飞跃
小宝宝吮吸手指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可以在吮吸手指的过程中发展动作、认识身体、探索外部世界。吮吸手指,看似是很简单的行为,却包含了手眼协调、手指分化等一系列能力发展。在吃手的过程中,宝宝会慢慢意识到“手”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逐渐把自己的身体和外界区分开来。
3.吮吸手指可以满足宝宝的安全感
宝宝在困倦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身体不适(如萌牙、疾病)的时候,会希望通过吸吮手指来获得安慰。一些研究认为,强行制止小宝宝吮吸手指可能会导致宝宝成年后发生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
4.吮吸手指是宝宝走向独立的标志
宝宝通过吮吸手指来安慰自己,让自己获得平静舒适,而不再是缠着大人放声大哭,实际上是向着独立迈出了巨大一步。
帮宝宝顺利度过吮吸手指的时光
宝宝吮吸手指常常是因为困了累了,那就试着让他去休息一下;
宝宝吮吸手指也常可能是因为饥饿,那就赶紧给他补充点能量;
宝宝吮吸手指有时是因为情绪紧张,那就多给他一些安抚放松;
宝宝吮吸手指有时是因为缺乏关注,那就多花一些时间陪伴他;
宝宝吮吸手指有时是因为无聊烦闷,那就让他做些有趣的活动;
宝宝吮吸手指有时是因为习惯动作,那就给他手中抱一个玩具;
??
总有对策能把宝宝的小手从嘴巴里“解放”出来。
一般来说,宝宝进入并适应集体生活后,吮吸手指的行为会逐渐消失。如果3、4岁的宝宝在白天还偶尔有吮吸手指的行为,也完全可以忽略之,因为强行制止还可能有强化行为的副作用。
一些研究认为,6岁后继续吮吸手指的宝宝与不再吮吸手指的宝宝相比,前者的父母大都有强迫他们早期戒掉吮吸手指习惯的经历。因此,与其早期强行制止宝宝吮吸手指,还不如就让宝宝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
妈妈问,虾米妈咪答
Q:宝宝总吮吸手指,会影响长牙和说话吗?
A:只要不是一天24小时频繁、连续地吮吸手指,即使宝宝一天都在陆陆续续地吮吸手指,也不会对牙齿和语言发育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Q:宝宝总吃手,会不会吃下很多病菌?
A:小宝宝拿到任何东西都喜欢往嘴里塞,比起玩具、毛巾等物品,吮吸手指能吃下的病毒细菌真的微乎其微。父母只要尽可能保持宝宝的小手和口周皮肤清洁干爽,就足够了,不必担忧。
Q:宝宝太迷恋吃手,怎么办?
A:小宝宝如果吮吸手指的情况非常严重,可以给他寻找合适的替代安抚物,比如安抚奶嘴、小被子、小玩具等。安抚奶嘴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替代安抚物,但一些研究认为吮吸手指的宝宝较吮吸安抚奶嘴的宝宝睡得更安稳,而且安抚奶嘴可能会延长宝宝吮吸的时间。所以,是否给宝宝用安抚奶嘴需要家长权衡考虑。
大宝宝如果吮吸手指的情况非常严重,尽量让他多参加活动,让他没有时间吮吸手指。还可以让他制定一个戒掉吮吸手指的阶段目标,只要有进步就要表扬,利用适当的赞美和奖励,让宝宝逐渐戒掉吮吸手指的习惯。
宝宝6岁后,如果还是非常迷恋吮吸手指,可能需要找心理医生帮助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
育儿说难也真难,说不难也真不难,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与方法。本书涵盖了几乎95%的育儿问题,科学通俗,可操作性强,既是准妈妈的准教材,又是年轻妈妈的好帮手。
——著名儿科和儿童保健专家、《小儿内科学》第三版主编 许积德
这是一本值得妈妈们一读再读的好书,涵盖新生宝宝的特征、出生第一阶段的护理保健、世界上最伟大完美的爱——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全攻略、宝宝生长发育等多方面知识,是一本全面的育儿指导书,堪称育儿正典。
——著名儿科和围产医学专家、上海新华医院儿科终身教授 吴圣楣
余医生的文字既有儿科医生的科学理性,又有着母亲的温度,每一篇都颇具实用性和操作性。我关注她的微博已久,知道这些文字在几年间被家长们广为推荐、传播,已经在广大家长育儿的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我想,这些文字集结成册,一定能让更多家长受益。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 朱宗涵
用药攸关性命,需要科学合理。迄今国内就哺乳期用药研究和科普尚少,而大众对该类知识的需求却甚大。很惊喜看到学生高妍在本书中用较翔实的数据、有价值的例子,给哺乳期妈妈们实用的用药指导,值得家长们收藏参照,鼎力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 陈红专
科学育儿是门大学问,如果没有一颗探索、思考、严谨、求真的心,即使专业医师也未必能做得好。学生小余从儿科医生的专业角度,结合自身育儿实践和对数以万计育儿困惑的解答,深入浅出说理论,明明白白讲方法,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份科学详尽的育儿实操指南。
——上海新华医院儿科教授、上海市环境与儿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颜崇淮
育儿说难也真难,说不难也真不难,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与方法。本书的作者既是一位养育过孩子的妈妈,又是一位具有多年儿科临床及保健经验的医师;既具有丰富的、最新的育儿理论知识,又具有解决问题的育儿实践经验。
本书内容广泛,包括了育儿方面的吃、睡、拉、生长发育等几乎95%的常见问题,从正面的视角科学地、通俗地、可操作地向年轻的妈妈传播了育儿方面的知识与经验。
《虾米妈咪育儿正典》既是准妈妈的准教材,又是年轻妈妈的好帮手。
祝你的宝宝茁壮成长!
著名儿科和儿童保健专家、《小儿内科学》第三版主编
许积德
2014年6月10日
育儿说难也真难,说不难也真不难,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与方法。本书涵盖了几乎95%的育儿问题,科学通俗,可操作性强,既是准妈妈的准教材,又是年轻妈妈的好帮手。
——著名儿科和儿童保健专家、《小儿内科学》第三版主编 许积德
这是一本值得妈妈们一读再读的好书,涵盖新生宝宝的特征、出生第一阶段的护理保健、世界上最伟大完美的爱——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全攻略、宝宝生长发育等多方面知识,是一本全面的育儿指导书,堪称育儿正典。
——著名儿科和围产医学专家、上海新华医院儿科终身教授 吴圣楣
余医生的文字既有儿科医生的科学理性,又有着母亲的温度,每一篇都颇具实用性和操作性。我关注她的微博已久,知道这些文字在几年间被家长们广为推荐、传播,已经在广大家长育儿的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我想,这些文字集结成册,一定能让更多家长受益。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 朱宗涵
用药攸关性命,需要科学合理。迄今国内就哺乳期用药研究和科普尚少,而大众对该类知识的需求却甚大。很惊喜看到学生高妍在本书中用较翔实的数据、有价值的例子,给哺乳期妈妈们实用的用药指导,值得家长们收藏参照,鼎力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 陈红专
科学育儿是门大学问,如果没有一颗探索、思考、严谨、求真的心,即使专业医师也未必能做得好。学生小余从儿科医生的专业角度,结合自身育儿实践和对数以万计育儿困惑的解答,深入浅出说理论,明明白白讲方法,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份科学详尽的育儿实操指南。
——上海新华医院儿科教授、上海市环境与儿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颜崇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