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杨文仲传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而孤。母胡,年二十有八,守节自誓,教养诸子。文仲既冠,以《春秋》贡(被举荐),其母喜曰:“汝家至汝,三世以是经收效矣。”
淳祐七年(1247年),文仲以胄试第一入太学。九年,又以公试第一升内舍。时言路颇壅,因季冬雷震,首帅同舍叩阍极言时事,有曰:“天本不怒,人激之使怒。人本无言,雷激之使言。”一时争传诵之。升上舍,为西廊学录。丞相谢方叔尝问文仲曰:“今日何事最急?”对曰:“国本未建,莫大于此。上意未喻,当以死请可也。”宝祐元年(1253),登进士第。丁母忧,释服,属(恰好遇到)从叔父(堂房叔父)栋(杨栋)守婺州罢归,寓余杭,文仲往问伊、洛之学。
调复州(湖北天门市)学教授。转运使印应飞辟入幕。明嫠妇(lífù:孤居的妇女,寡妇)冤狱,应飞悉从文仲议,且荐之。荆湖宣抚使赵葵署文仲佐分司幕。姚希得、江万里合荐文仲学为有用。辟四川宣抚司准备差遣,添差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召为户部架阁,迁太学正,升博士。时栋为祭酒(当时杨栋权刑部尚书兼国子祭酒),讲学益诣精邃。迁国子博士。
丐外,添差通判台州。故事,守贰尚华侈,正月望(正月十五),取灯民间,吏以白,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劭农东郊,守因欲泛湖,文仲即先驰归。添差通判扬州。牙契旧额岁为钱四万缗,累政增至十六万,开告讦以求羡。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卒增十八界一而已。制置使李庭芝檄主管机宜文字。时有沙田,使者欲举行之,文仲力争,以为:“事不可妄兴,盖与民之惠有限,不扰之惠无穷。江北风寒之地,民力竭矣,为利几何,安忍重扰吾民乎!”事遂不行。
召为宗学博士。郊祀,摄圜坛子阶监察御史。近辅兵变水患,轮对,言:“皇天眷命,垂四百年,天命久熟之余,国脉癃老(衰老病弱)之候,此岂非一大喜惧之交乎?愿陛下一初清明,自作主宰。”又曰:“春多沈阴,岂但麦秋之忧。于时为《夬》,尤轸苋陆之虑。天目则洪水发焉,苏、湖则弄兵(兴兵作乱)兴焉。峨冠于于(自得之貌),而每见大夫之乏使;佩印累累,而常虑贪渎之无厌。将习黄金横带之娱,兵疲赤籍挂虚之冗。蚩蚩编氓,得以轻统府;琐琐警遽,辄以忧朝廷。设不幸事有大于此者,国何赖焉?”帝辣听,顾问甚至。迁太常丞,会兼权仓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迁将作少监,又迁将作监。
圜坛子阶监察御史:南宋在杭州建有圜丘,用于郊祀,圜丘有坛,叫圜坛,坛高三层,有七十二级。坛面方圆各三丈。坛有四阶,正南曰午阶,东曰卯阶,西曰酉阶,北曰子阶。皇帝郊祀时,在坛下设两个监察御史的位子,一个位于坛下午阶之西南,一个位于子阶西北。
文仲在讲筵,每以积诚感动,尝进读《春秋》,帝问五霸何以为三王罪人,文仲奏云:“齐桓公当王霸升降之会,而不能为向上事业,独能开世变厉阶(祸端)。臣考诸《春秋》,桓公初年多书‘人’,越二十年,伐楚定世子之功既成,然后书‘侯’之辞迭见,此所以为尊王抑伯之大法。然王岂徒尊哉?盖欲周王子孙率修文、武、成、康之法度,以扶持文,武、成、康之德泽,则王迹不熄,西周之美可寻,如此方副《春秋》尊王之意。”帝曰:“先帝圣训有曰:‘丝竹之乱耳。红紫之眩目,良心善性,皆本有之。”又曰:‘得圣贤心学之指要,本领端正,家传世守,以是而君国子民,以是而祈天永命,以是而贻谋燕翼。’大哉先训,朕朝夕服膺。”时帝以疾连不视朝,文仲奏:“声色之事,若识得破,元无可好。”帝敛容端拱久之。
盛夏,建宗阳宫,坏徙民居,畿甸骚然。文仲疏谏:“移闾阎之聚,为香火之庭,不得为善计矣。陛下绍祖宗之位,岂以黄、老之居为轻重哉。”翼日面奏,益恳至,丞相贾似道怒曰:“杨文仲多言!”诏卿监以上荐人才,文仲荐陈存、吕折、锺季玉等十有八人,名士二人,金华王柏、天台车若水也。兼国子司业,兼侍立修注官。又以救太学教谕彭成大迕似道,主管崇禧观,出知衡州(今衡阳市)。运饷(运费)有法而民不扰,以所当得米八千石立思济仓。召为秘书少监,寻兼崇政殿说书。以疾乞致仕,不许。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迁太常少卿兼国子司业,迁起居舍人。
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泛指民间。借指平民。
瀛国公即位,授权工部侍郎兼权侍右郎官,寻兼给事中。有事明堂,议以上公摄行,文仲议曰:“今祗见天地之始,虽在幼冲,比即丧次,已胜拜跪,执礼无违,所当亲飨。”时丞相王爚、陈宜中不协(不和),文仲上疏言:“事危且急矣。祖宗所深赖,亿兆所寄命,在乎二相,苟以不协之故,今日不战,明日不征,时不再来,后悔何及!”寻兼国子祭酒。请谥金华何基及柏。时大元兵度江,畿甸震动,朝士多弃去者,侍从班惟文仲一人,诏旌(下诏表扬)在列不去进二阶。文仲疾益甚,丐祠,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三上章乞致仕,改知泉州。因将家逾岭南待次,卒,而宋亡矣。有《见山文集》焉。南宋第七位皇帝——宋恭帝赵显。
论曰:杨文仲当抢攘(攘:rǎng,侵夺,偷窃。抢攘:纷乱)之时,犹能荐士,宋末之卓然者也。
杨文仲男,汉族,1925年2月出生,天津人。中共党员。1949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原任中共攀枝花市委政策研究室顾问,攀枝花市史志学会理事,中国国史学会冶金史分会理事。主要贡献: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东北工业部办公室、中央重工业部研究室、冶金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任见习技术员、技术员、副科长、科长。1970年初调四川省渡口(今攀枝花)市,曾任市委、市革委秘书处、第一秘书处副处长、处长,中共攀枝花市委政策研究室顾问。1989年退休。
参加工作以来,主要在党政机关从事调查研究、政策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初年,曾写出大量调查研究报告或简报,为领导机关决策重大问题提供情况依据;调至四川渡口市后,主要在市级领导身边工作,起助手、参谋作用,为市级机关起草文件、报告、领导讲话等文字材料,被称为“笔杆子”、“活字典”。1981年随市委第一书记进行全市蔬菜调查,承担情况综合及调查报告撰写;调查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提出改革意见,市委根据调查结果作出改进蔬菜工作的决定,为全市蔬菜生产、经营改革开创先河。1982年应邀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工业分支编辑工作,任分支副主编。1983-1989年应邀参加《当代中国》丛书钢铁卷编辑工作,任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结合编书为冶金部收集整理一套冶金工业史料,其中有15万张冶金史卡片共1300万字,还有其它冶金史料。1991-1994年参加《攀枝花市志》编辑工作,任编委及特约编辑,负责市志冶金工业篇总纂和经济各篇统稿以及其它重点篇章的修改充实。1995年市志出版发行,1997年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评定的全国地方志二等奖。1996年应聘为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区县志及专业志评审委员会成员,先后完成《盐边县志》、《米易县志》、《仁和区志》、《攀枝花市科技志》等的评审工作。1999年经市委老领导推荐,参加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著的《南亚热带蔬菜栽培》一书的审稿修改,达到出版要求。2002年初,偕同市委老领导对《中共攀枝花史稿》进行切磋琢磨,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50多年工作中养成善于积累资料、研究问题的习惯,晚年根据积累的资料编撰整理出《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大事记》(1949-1986)、《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大事记》(1874-1949)、《中国近代有色金属工业编年纪事》(1844-1949)以及中国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国及秦代、汉代矿冶(业)史等文,以上总计约70万字,已在《中国冶金史料》上刊载。
2010年10月15日下午,“杨文仲同志著作、手稿等档案资料捐赠仪式”在攀枝花市档案馆会议室举行。杨文仲同志的亲友、市档案局(馆)全体职工、新闻记者共23人出席捐赠仪式。市委副秘书长项建国出席捐赠仪式,并向杨文仲同志的亲属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杨文仲同志亲属向市档案馆捐赠的档案资料共35149张(件、册)。其中,档案678件,读书卡片34173张,书籍298册。
杨文仲同志1925年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按照组织的安排,他先后在东北大区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攀枝花市委等单位工作,先后担任过攀枝花市委、市革委秘书处、第一秘书处副处长、处长,攀枝花市委政研室顾问等职务,2007年7月去逝。
这些档案资料主要是杨文仲同志生前阅读《考古》、《文物》、《博物》、《求是》、《中国科技史料》、《毛泽东选集》等书籍的读书卡片;阅读并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汇编的《攀枝花市志稿》、《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大事记》等手稿。
市委副秘书长项建国代表市委在捐赠仪式上说,杨文仲老人是攀枝花市建设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他一生忠诚、厚道、勤奋、清廉,心许三线、笔走春秋、淡泊名利,不仅长期呕心沥血、甘当无名英雄,为攀枝花市委重大决策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更以严谨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为中国冶金史和攀枝花志书的撰修工作鞠躬尽瘁,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资料。特别是这次捐赠的手稿、著作等档案资料,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反映了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科学研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项建国代表中共攀枝花市委,感谢杨老的亲属,长期以来为收集、整理、保存杨老生前工作学习过程中形成和收藏的档案资料,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这一批珍贵的档案资料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并在今天,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全部捐赠给市档案馆。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必将对攀枝花人了解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