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荣,1986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获法学博士学位。
段成荣《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重庆出版社,1998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研究》,海潮出版社,200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学海》,2005-6
特别关注与流动人口相关的十大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5
要发展地看待城市人口容量问题,《人口研究》,2005-5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
我国流动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4-1
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研究,《人口与经济》,2004-4
关于2000年人口普查质量的调查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001-6
21世纪我国适龄儿童数量变动趋势分析,《人口与经济》,2000-4
利用出生地资料分析人口迁移,《人口学刊》,2000-4
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决定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0-4
关于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和人口流动研究的几个问题,《人口研究》,1999-2
国际劳工输出的社会经济影响,《人口研究》,1997-2
倾斜的人口分布,《中国国情国力》,1996-11
土地承载力与中国人口分布,《南方人口》,1993-2
试论劳动力流动的作用与地位,《科技导报》,1992-8
农村家庭劳动力培养费用探讨,《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5
胶县农村家庭生命周期,《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8-2
段成荣于2009年荣获“腾讯公益新公民创新奖”影响力大奖。[1]
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农村留守家庭研究”(2006)
2. 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校级重大攻关课题“中国流动人口研究”(首席专家,2006)
3. 世界银行项目“中国的性别差异:事实与数据”(主持人,2004)
4.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调查”之教育专题(主持人,2002)
5. 北京市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外来人口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主持人,2001)
《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2000)认为,较大规模的流动儿童少年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重视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长期性和全局性;城市和城镇教育系统应以积极的态度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允许流动人口举办“打工子弟学校”;对各种“打工子弟学校”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以确保教育质量和流动儿童少年的安全;建议教育部在进行“入学率”和“巩固率”等教育统计时,将统计口径由现行的“户籍人口”统计口径改革为“常住人口”统计口径,从而将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纳入流入地的教育考核之中,以促进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2]
《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2005)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2002年全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资料,揭示了我国流动儿童的总量规模及其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状况,分析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2]
研究认为,流动儿童家长是影响学龄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教育费用过高是流动家长面临的最大困难,因而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而家长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将是长期的。研究认为,在公立学校对流动儿童的吸纳能力很有限的情况下,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的办法主要在于增加新的教育资源,而发动社会力量兴办流动儿童学校(俗称打工子弟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
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1、在政策制定和流动人口管理上,要高瞻远瞩,要立足长远看待流动人口以及流动儿童问题;2、进一步挖掘公立学校的办学潜力,增加流动儿童就学容量;要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收费问题;3、中央政府要适当改革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教育经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4、地方政府在安排教育经费的投入时,要改变思路,不能再将眼光单纯放在户籍学生身上;5、放宽流动儿童的入学条件,取消各种繁琐的就学手续,让他们毫无障碍地入学接受基础教育,同时,加强对适龄流动儿童入学情况的监督,对不主动送子女入学的流动儿童家长要给予批评教育;6、规范打工子弟学校,扩大有效供给;7、接收流动儿童的学校的老师以及志愿人员,要尽快增加对流动儿童在环境适应方面的培训和咨询。[2]
《北京市流动人口最新状况与分析》(2007)根据北京市1997年外来人口普查等资料对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人口的基本状况,就人口规模、生活的户类型、外来人口最关心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北京市有关学校收费过高是造成6至15岁流动儿童少年“未上学”的首要原因、在京滞留时间状况、流动儿童少年的童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概括。[2]
研究认为,1997年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人口数量16万,已达到了不容忽视的规模;流动儿童少年人口生活的户类型与全体外来人口有重大差别;流动儿童少年“上学难”成为流动儿童少年家长们最关心和希望解决的第二位突出问题;北京市有关学校收费过高是造成6至15岁流动儿童少年“未上学”的首要原因;流动儿童少年人口在北京的滞留属于“长期”居住而非“短期”滞留。研究提出,“相当高比例的流动儿童少年几乎自出生以后就一直在北京市长期居住。我们可以相当有把握地预计,他们中的不少人会成为未来的北京人,而不是离北京而去。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们将成为北京的建设者。”[2]
《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2008年)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概括和分析全国流动儿童的人口学特征、迁移特征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增长迅速,且分布高度集中,多数来自农村;流动儿童还呈现出明显的迁移特征;跨省、省内跨县和县内跨乡镇的流动儿童各占1/3,他们作为父母的随迁者,已属于长期流动的人口;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有所好转,但情况依然不乐观,各地流动儿童就学状况的差异较大,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并不都是流动所带来的问题。[2]
研究建议:中央政府更多地承担起解决跨省流动儿童的教育等问题的职责;省级政府更主要地承担解决省内跨县流动儿童相关问题的职责;县级政府承担解决县内流动儿童相关问题的职责。各级政府在分配相关资源时,也要以实际的流动儿童分布数据为依据。[2]
《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2008)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0.95‰的数据,比较农村地区11~14岁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的教育机会(定义为是否在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偏高,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2)与母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得到改善,但与父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独自流动和与父母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受到不利影响,但与母亲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无显著差异;(3)女童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孩,但儿童类型对教育机会的作用不因性别而异。模型分析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启示意义。[2]
《关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若干重要问题》(2009)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估算认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增速快,且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由此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全国及各主要区域应把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大规模存在及进一步增长作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出发点。[2]
文章提出,关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要突出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尤其要关注大龄流动儿童的初中后教育和就业等问题;关注留守女童的安全问题、权益保护问题;关注独自留守儿童问题;关注学龄前留守儿童问题;关注跨省流动儿童问题;关注北京、上海等若干主要城市的流动儿童问题;在关注问题时,要内部差异,区别对待,寻求重点;不要把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