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山基地举行开工奠基仪式(2)1958年4月,为促进海军海洋及航海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海军部队组建了海洋航海科学技术研究所,即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前身。
1964年12月,划归海洋局建制,更名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并从1965年1月1日起由国家海洋局实施全面领导。
1965年11月,国家海洋局批准海洋一所由天津塘沽搬往青岛市山东海洋学院内,搬青岛市后,院、所合一,由山东海洋学院实施全面领导。
1967年5月,国家海洋局党委转发海军指示,海洋一所党政工作由国家海洋局和北海舰队实行双重领导,脱离海洋学院领导。
198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研究所为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1993年11月,海洋一所“青岛海洋工程勘探设计和环境开发中心”成立。
2000年4月,科技部正式批准海洋一所为公益类科研单位,科技体制改革国家试点单位。
2013年5月,研究所成为国家海洋局首批“海洋人才港”设立单位。[4]
2018年3月,国家海洋局并入自然资源部,研究所更名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1]
根据2019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有职工532人,院士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外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74人,副高级职称114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3]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巢纪平(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丁德文(专职)、方国洪(专职)、袁业立(专职)、黄锷(外籍)
无人机监测系统(5)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石学法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专家(1人):乔方利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人):乔方利、华锋、李铁刚、李培英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丁德文、马德毅、方国洪、石学法、乔方利、华锋、李铁刚、李培英、张杰、袁业立[5]
根据2019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组建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2个功能实验室,建有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际科技合作机构。[1]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区域海洋动力学和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5个):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实验室、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实验室、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室
国际研究机构(9个):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中国-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中澳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中-马海洋科技联合中心、CLIVAR国际项目办公室、UNESCO/IOC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中国PEMSEA中心
共建研究机构(8个):国家基金委-青岛海洋科学资料共享服务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建)、中国大洋样品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共建)、山东省海洋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共建)、海洋遥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建)、盘锦滨海湿地研究院(盘锦市人民政府、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建)、海洋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共建)、青岛市海洋天然产物中试基地(青岛市共建)、青岛市现代分析技术与中药标准化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共建)
所属研究机构(8个):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室、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海洋物理与遥感研究室、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海洋生态研究中心、海岛海岸带研究中心、海洋工程环境与测绘研究中心、海洋政策研究中心[6]
截至2016年底,馆藏纸本文献近5万册、电子图书1840余册、外文电子期刊88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6个。
根据2019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有“向阳红01”科考船、“向阳红18”科考船、“近海科考01”科考船[7];中国大洋样品馆由样品库房、实验室、数据库、展览馆和办公室等几部分组成,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样品库房包括常温库、4°C样品库和-20°C样品库三类专业库房,配套实验室具有样品预处理与分析测试能力,样品管理数据库可以实现样品的网上申请和远程查询;测试中心配备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原子荧光光度计、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测量设备。[8]
根据2019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非洲、欧美、大洋洲等地区的诸多研究机构以及相关涉海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30多个海洋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科研单位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签署并执行了20余份所际间合作协议,在海洋观测、海洋防灾与减灾、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地质、极地研究、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工程等领域开展了合作。同时,研究所参与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及其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OGO)、东南亚海洋环境管理伙伴计划(PEMSEA)等国际组织,以及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上层海洋和低层大气相互作用(SOLAS)、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印度洋海洋观测系统(INDOOS)等国际计划的活动,并连续举办PICES年会、CLIVAR青年科学家论坛、WESTPAC科学大会、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等系列国际会议。[9]
根据2019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完成了大量国家重大海洋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和海洋工程勘探开发项目等,取得一批优秀科研成果。[10]
年度 |
奖项 | 等级 | 项目名称 |
2016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深海高精度超短基线水声定位技术与应用 |
2016 | 海洋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十二五”北极海域物理海洋和海洋气象考察 |
2016 | 海洋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我国北方典型海岛生态系统固碳生物资源调查与承载力评估 |
2016 | 海洋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多源遥感手段的北海区海洋灾害业务化应急监测系统研制与应用 |
2016 | 海洋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深水区水下溢油数值模拟与三维仿真系统研究 |
201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2015 | 海洋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我国近海底质调查与研究 |
2015 |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海洋模式高效并行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同化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
2015 |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我国大河三角洲的脆弱性调查及灾害评估技术研究 |
仅列出部分成果,参考资料来源[11] |
年度 |
奖项 | 等级 | 项目名称 |
2016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深海高精度超短基线水声定位技术与应用 |
2016 | 海洋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十二五”北极海域物理海洋和海洋气象考察 |
2016 | 海洋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我国北方典型海岛生态系统固碳生物资源调查与承载力评估 |
2016 | 海洋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多源遥感手段的北海区海洋灾害业务化应急监测系统研制与应用 |
2016 | 海洋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深水区水下溢油数值模拟与三维仿真系统研究 |
201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2015 | 海洋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我国近海底质调查与研究 |
2015 |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海洋模式高效并行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同化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
2015 |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我国大河三角洲的脆弱性调查及灾害评估技术研究 |
仅列出部分成果,参考资料来源[11] |
《海洋科学进展》创刊于1983年,由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海洋学会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同主办,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注册批准,海洋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国外公开发行的学报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在海洋科学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与海洋有关的交叉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主要栏目有院士论坛、学术论文、研究报道、学术讨论、专题评述与综述、实验室介绍、海洋科学家介绍、快讯、书讯等。[12]
《海岸工程》创刊于1982年,是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主管,山东海岸工程学会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关海岸工程及海岸带环境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港湾、海岸环境、入海河口整治、海岸保护、港口码头、防波堤、滩涂围垦及排海工程、能源、矿藏、渔业等海岸带资源开发和海岸带调 查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调查和实验报告、海岸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新方法、新工艺及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专题综述,并介绍中国国内外海岸工程科学的发展及最新动态。[13]
1996年5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被评为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先进单位。[4]
截至2018年9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有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此外还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同时,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并与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4所中国国内知名高校共建。[3]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14]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
根据2019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有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85人;已连续招收硕士生32届,合计526人;有在读硕士研究生9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9人;已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84人,出站后留本单位工作29人。[3]
根据2019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拥有地质勘查证书(甲级)、海域使用论证证书(甲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程勘察证书(甲级)、测绘资格证书(甲级),同时为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技术单位。[16]下属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是首批获得原国家建设部(现住建部)的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证书和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甲级(国测法字〔1995〕8号文)的单位;持有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甲级以及大地测量乙级、无人飞行器航摄乙级资质证书,并于1998年8月在行业内率先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7]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标识为同心圆设计,外围是研究所中英文环绕文字,中心上方环绕着五颗星星,象征着中国,中部为成立年份及简称,下方为波浪设计,象征着海洋。[1]
促进海洋科技进步,为海洋资源环境管理、海洋国家安全和海洋经济发展服务。[1]
职务 | 姓名 |
所长兼党委副书记 | 李铁刚 |
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 乔方利 |
纪委书记 | 孙永福 |
副所长 | 王宗灵 |
副所长 | 魏泽勋 |
参考资料来源[18] |
职务 | 姓名 |
所长兼党委副书记 | 李铁刚 |
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 乔方利 |
纪委书记 | 孙永福 |
副所长 | 王宗灵 |
副所长 | 魏泽勋 |
参考资料来源[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