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君

陈湘君

中文名 陈湘君
职业 医生
出生地 浙江省杭州市
目录导航

个人经历

陈湘君,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上海市名中医,第三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班指导老师。

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师从名老中医吴圣农主任,从事中医风湿病诊治研究。

1991年至今,任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主任、大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1年、1994年、1999年,分别应邀赴日本、捷克、美国、越南、泰国等国进行风湿病学术交流。

1994年、1996年、1998年,多次应邀赴台湾与香港地区进行风湿病学术讲座,受到国内外同行一致好评。

1994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证书。

任职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技术职务: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通讯地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上海市宛平南路725号)

邮编:200032

擅长领域

专业特长为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擅长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和多肌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皮病等各类风湿病,同时对内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也多有良效。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

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医教处处长、中内教研室主任、内科顾问

上海市皮肌炎医疗协作中心主任

上海市类风湿性关节炎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

上海市中医风湿病特色专科主任

学术兼职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上海专家指导组成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

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自1982年来陈湘君教授领导的我院风湿科开展了“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系列研究,先后由她领衔中标国家级、市级及院校级课题共8项,目前在研局级课题二项。多次荣获各种奖项,部分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如下:

1.复方自身清对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7年1月—2001年1月第一负责人

2.益气健脾解毒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上海市科委课题1999年—2001年第一负责人

3.补肾固精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上海市教委课题2000年—2005年第一负责人

4.上海市卫生局课题《复方自身清颗粒剂治疗轻中活动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药研究》2005年—2008年课题设计指导

5.上海市卫生局课题《陈湘君教授扶正法治疗风湿病特色经验的研究》2005年—2007年课题设计指导及顾问

6.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总结陈湘君教授辨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上海市卫生局课题2009年—2011年课题设计指导及顾问

7.复方自身清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的调控和临床疗效观察上海市卫生局课题2009年—2011年课题设计指导及顾问

8.基于代谢组学的风湿性疾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病证相关性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08年—2010年课题设计指导及顾问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中医内科临床实践考核及练习电脑多媒体资料库建设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1998年—2001年第一负责人

2.中医内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2002年12月—2003年12月第一负责人

3.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2005年第一负责人

4.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名老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教育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3月—2005年3月和2008年3月—2010年3月

5.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1月—2007年1月和2008年1月—2010年1月

项目成果

行医近40年,始终工作在医疗第一线,临床经验极其丰富,擅长于运用中医和西医两套理论对内科常见病、疑难病作出双重诊断,并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方法治疗内伤杂病。对各种病证的辨证强调因人而异,辨证求因,她认为风湿病是一组由于正气亏虚(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失调,抵抗力低下)以致外邪入侵而致组织与关节,内脏受损的疾病,因此主张扶助正气与祛除病邪相结合来治疗风湿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中医内外合治的特色,并积极采用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检测手段诊断与随访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使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使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机理也取得了进展,已总结出治疗类风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痛风等风湿病的经验方。

尤其在“温阳益气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滋阴解毒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益气解毒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等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在中医风湿界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又专注于“补肾固精法治疗狼疮性肾炎”“健脾泄浊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养阴清热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等风湿病的难点课题,并在临床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先后提出了众多治疗风湿病的自制制剂,如二生饮、二草二白饮、白芥子饼等,临床疗效良好。近年研制的治疗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复方自身清近期疗效可达90%,已获院内制剂批号,正着手进行临床病例的扩大化研究。

部分学术表彰及获奖:

主持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复方自身清对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亚群及免疫紊乱调节作用研究”,获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参加完成上海市卫生局课题“大剂量黄芪静脉运用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主持完成上海市科委课题“益气解毒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主持完成市科委课题“以滋阴解毒法为主对SLE免疫紊乱调节作用的研究”,获1996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参加完成“益肺抗瘤饮对肺癌生长转移的病理学改变的影响”,获1996年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参加完成“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关系及益肺抗瘤饮对其影响”,获199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主持完成市卫生局课题“内服益气温阳、外用祛风活血对类风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人才培养

培养博士生7名,硕士生10名,名中医带徒3名。

主要著作

主编和参加编写著作12本,主编的规划教材有:

1.《中医内科学》(住院医生进修丛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年9月

2.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5月

3.中医内科学教学参考书《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3月

4.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七年制)》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年8月

5.《中医内科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期刊论文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部分发表论文:

1.类风湿性关节炎宜内外合治,江苏中医药,2008;(1):3-4.

2.扶正法为主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5):1-4.

3.酸甘生津方对干燥综合征两种中医证型治疗作用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299-302.

4.益气清络饮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对照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4):25-27.

5.补肾固精方对狼疮肾炎中医证候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2):67-69.

6.补肾固精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1):23-24.

7.益气解毒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3):21-23.

8.扶正法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1;3(1):4-5.

获得荣誉

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观点

一、治病必求本,祛邪先扶正

陈湘君教授认为“治病必求于本”。内伤杂病大多病情缠绵不已,虚证实象夹杂,寒热兼见,有时甚至舌脉与病情相佐。治病应能抓住根本,不为外象所惑,亦不惟舌脉辨证。如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面部红斑、发热的同时,大多伴见腰酸腿软,耳鸣脱发,口干舌红,五心烦热及女性月经不调等症,她认为该病应以肝肾阴虚,兼有内生热毒。临床治疗当以滋补肝肾之阴为本,并清解内蕴热毒。处方多以知柏地黄丸加白花蛇舌草、人工牛黄等中药为主。治疗此病百余例,收效良好。又如治疗一白塞氏病的年轻男性患者,尽管有面部潮红,舌红口干,口腔、阴器溃疡等“热象”,但同时又见畏寒、脊椎骨凉,四肢关节酸痛乏力,脉软等症,陈教授认为本病实为“阳虚”,内寒外热,热为假象,治拟温督益肾壮阳之法。重用鹿角胶、肉桂,引火归元以安肾,配以小剂量麻黄、附子、细辛,以走表散空而病减。曾治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放化疗副反应严重而中止治疗,慕名求治。患者发热咽痛,潮热时作,汗出气短,舌红口干,查血白细胞明显降低。陈教授认为,该患者为正虚,而邪气得以肆虐,重用人参,配以益气养阴解毒之品,扶正祛邪,调治数月,患者体健,恢复正常工作。强调顾护正气的重要性,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发作,而且亦可。

二、临证治病往往寒温、攻补并施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长期临床诊治过程中,陈教授认为,这类病人本质大多属阳虚阴寒内盛,故每见面苍白少华,少气懒言,畏寒,便溏等阳虚之证,然而临床亦常见患者局部有“红肿疼痛”存在,此为局部有邪热之聚。鉴于患者全身阳虚与局部邪热诸证同时存在,所以治疗时既要考虑其“阳虚”之本,亦不可忽略其“邪热”之标,陈教授遵从《灵枢·本神》篇“节阴阳而调刚柔”之旨,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主张必须采用寒热并用、阴阳双调之法,才能使寒热错杂之病证得以缓解。对此,陈教授推桂枝芍药知母汤,认为该方是寒热并用、阴阳双调的代表方,临证仿其法而不拘其方,如以忍冬藤、知母、生石膏等清热解毒药直折局部之邪热;用温润的补骨脂、骨碎补及大辛大热的川乌、草乌等以温补肾阳,温经通络,治其阳虚寒盛之本;再酌加祛风通络活血之品。如治徐姓中年女性,关节疼痛3年余,部位固定,两手指近端指关节梭形肿胀,两腕及肘关节肿,按之灼热疼痛,伴有晨僵,形体消瘦,畏寒肢冷,腰酸酸软,舌苔薄质淡,脉细小数。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65mm/h,粘蛋白8.8mg%,右腕X线示腕间关节、掌腕关节间隙消失。陈教授辨证后认为久病必虚,其手足不温、畏寒、腰膝酸软乃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征,而局部关节肿胀灼热,乃邪阻经络郁而化热所致,治疗应温补脾肾,清热通络,寒热并举,阴阳双调。处方:生黄芪30克,炒白术12g补骨脂15g骨碎补15g桂枝9g米仁20g知母12g忍冬藤30g青风藤30g延胡索30g红花12g。守方加减,连服半年余,患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消失,面色转华,体重增加,两手指、腕及脏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基本缓解,血沉23mm/h,粘蛋白3.8mg%。

证治经验

陈湘君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是在肝肾精血阴津亏虚邪火内生的基础上,感受风湿热毒或因曝晒日光,内外相合,两热相搏,导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经脉痹阻,脏腑亏损,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肝肾亏损为本,邪毒亢盛为标,本虚标实的疾病。治疗当以滋养肝肾、清热解毒为原则。由于其病程漫长,症状复杂,因此其邪正虚实并非一成不变。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陈教授将本病分为五型。

(一)热毒炽盛型:相当于急性发作型暴发型,多见于少女,来势凶猛,病情严重。主要症候:高热稽留,面手胸腔等处出现红疹红斑,颜色鲜红、灼热或手足出现瘀斑,关节肌肉酸痛较甚,头痛剧烈,目赤、咽痛,口干口苦,气粗喘急,尿赤便秘,烦躁不宁,甚至谵妄,四肢不时抽搐,或吐血、鼻血、尿血,舌质红绛或光绛少津,苔黄糙,脉多弦数。治则:清热解毒,凉营清心。常用药物:生地、玄参、紫草、蚤休、丹皮、水牛角、赤芍、白花蛇舌草、板蓝根、金银花、山栀、青蒿。高热不退加人造牛黄、安宫牛黄丸、醒脑净;神志昏迷加神犀丹、紫雪丹、鲜菖蒲或针刺人中、百会;手足抽搐加羚羊角、钩藤、全蝎。该型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共同抢救,以中药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同时辅以中等量激素短程治疗。

(二)肝肾阴虚型:大多为缓解及稳定期,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主要症候:头晕耳鸣,神疲乏力,不耐劳作,低热缠绵或稍事活动即热度升高,午后颧面升火,面颊及手掌、手指尖红斑隐隐,腰酸膝软,脱发,月经不调,苔薄舌红,脉细数。治则:滋养肝肾,清热通络。常用药物:生地、熟地、知母、黄柏、茯苓、山茱萸肉、丹皮、牛膝、玄参、赤芍、白芍、草河车、丹参、旱莲草、白花蛇舌草。潮热不退加青蒿、地骨皮;脱发加首乌、枸杞子、女贞子;面颊口腔红斑溃疡加芙蓉叶、野蔷薇花、碧玉散。

(三)气血瘀滞、经脉痹阻型:多见于以肝损害为主者。主要症候:关节肌肉酸痛,腰脊酸软,肝脾肿大,淋巴结肿痛,胸胁掣痛,部位固定,脘腹胀闷,纳少,头晕心烦,月经不调,面颊及指尖红斑色褐或不甚鲜红,或有雷诺氏现象,唇舌紫或有瘀斑,脉弦细而涩。治则:养阴柔肝,活血通络。常用药物:生地、玄参、枸杞子、当归、赤芍、白芍、丹皮、郁金、丹参、虎杖、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蚤休、红花。肝脾肿大加莪术、鳖甲煎丸。胁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平地木;关节酸痛加寻骨风、威灵仙;肢端紫绀加地龙、益母草;斑片色褐加桃仁、生蒲黄。

(四)气阴两亏型:多见于缓解期。主要症候:身热时起时伏,热势昼升夜降,怕风自汗或潮热盗汗,短气乏力,头晕,心悸少寐。面颊、四肢红斑隐隐,舌嫩红,脉细濡。治则:气阴双补。常用方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丹皮、赤芍、黄芪、白术、茯苓、黄精、丹参、白花蛇舌草、甘草。自汗盗汗加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心慌气短,脉结代加苦参、远志、炙甘草。

(五)脾肾阳虚型:多见于以肾损害后期为主。主要症候:面色苍白,颜面、下肢浮肿,精神痿靡,周身无力,畏寒肢冷,纳少便溏,心悸短气,手足紫绀,甚则出现胸水、腹水,尿少气急,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常用方药:温补脾肾,兼清邪毒。常用药物:仙灵脾、巴戟肉、补骨脂、菟丝子、附子、山药、猪苓、茯苓、黄芪、白术、米仁、六月雪、草河车、白花蛇舌草。蛋白尿加玉米须、田字草、金樱子、米仁根;尿少腹胀加葶苈子、车前草、腹水草。

用药特色

、黄芪

常用补气药。多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黄芪能补中益气,升举清阳,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中常须益气健脾、补肾为主,兼以固卫。故重用黄芪补气为君药,其补气既可双补脾肾,又能固卫实表。正如王好古所言“黄芪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足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又因其有邪祛邪,无邪扶正,较之人参等药有补虚之功而无敛邪之弊。汪绮石道“若夫镇浮定乱,返本还元,统气摄血,实表充里,其建立如墙壁之不可攻,其节制如将今之不可违,其饶益如太仓之不可竭,其御邪扶正如兵家之前旌,中坚后动,不可动摇,种种固本收功之用参反不如芪。”又兼之黄芪有利水消肿之效,更切本病之病机。临证时常辅以丹参活血,更能祛瘀生新。二药配伍一则师补阳还五汤益气行血、气行血行之深义,二则仿效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之精髓。临床上亦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二、桑螵蛸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桑螵蛸为螳螂的干燥卵鞘,以产于桑树枝上者为佳而得名。性平,味咸甘,入肝肾二经。本品是补肾助阳、固精止遗、缩尿束带的常用药。《本经》谓其主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别录》作了补充:“疗男子虚损,五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适用于脾肾阳气不足而致之尿频、蛋白尿及遗尿、遗精、早泄、阳痿等症。所以李时珍说:“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古人盛用之。”本品与黄芪、狗脊、菟丝子、仙灵脾、制首乌、熟地黄等补肾药同用则疗效更佳。亦可配合覆盆子、金樱子、益智仁等同用。桑螵蛸有补肾助阳之功,故阴虚有火或下焦湿热而致之小便短数,及阳强梦遗者忌用。一般汤剂每日用11~30g,丸散约2~3g。

经验验方

一、自身清方

【组成】生地生甘草生黄芪生白术白花蛇舌草丹皮草河车等【主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在肝肾精血阴津亏虚、邪火内生的基础上,感受风湿热毒或因曝晒日光,内外相合,两热相搏,导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经脉痹阻,脏腑亏损而成。是一个肝肾亏损为本,邪毒亢盛为标,本虚标实的疾病。复方“自身清”全方以生地、白花蛇舌草滋阴扶正、清热解毒为君,臣以生黄芪、白术之属以健脾益气、固表和胃,使腠理充实,正气得以卫外而邪不得入;再佐以草河车、丹皮以清解热毒、凉血散瘀、领已入之邪外出营血;再生甘草一味既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又能益胃气、护津液,以免过寒之药伤伐胃气,同时调和诸药,共奏滋阴扶正、清热解毒之功。

二、益气健脾解毒方(自拟方)

【组成】生黄芪60g白术12g菟丝子20g生升麻12g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30g青蒿30g山慈菇15g生枣仁30g芍药30g莪术30g

黄芪益气固表,健脾温中为君,《本草正义》:“黄芪一药,能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本经疏证》:“黄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能中行营气……能下行上气…一源三脉,竣三根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结也。”《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除阴火,解肌热……。”白术补脾益气,菟丝子辛润益肾,与黄芪同用,加强益气健脾之功,补后天兼顾先天之本之意。佐以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土茯苓利湿解毒,山慈菇解毒活血,青蒿退虚热清郁热,共清内生热毒;又以生米仁健脾化湿,白芍柔肝舒筋活血,莪术活血行气,通利肌肉关节,祛除因湿浊瘀毒而致的肌肉疼痛,又能消除因补益药太过引起的脘腹胀满,气机不畅等症状。使以升麻、《本草纲目》谓之为:“脾胃引经最要药也”,《本草正义》“升麻宜发肌肉腠理之阳明而升举脾胃之郁结……能发散阳明肌腠之风邪”,且升麻生用,亦兼解毒之功。该补泻同用,升降同施,温清并举,使补气不升火,伐邪不伤津,扶正不恋邪,解毒不伤正,确能起到益脾(肾)之气。解内蕴(及外感)热毒之功,为治疗本病基本方,临床辨证施治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增减。

运用通脉四逆汤治疗雷诺氏征经验

雷诺氏征(RP)又称肢端动脉痉挛征,由雷诺氏(Raynand)于1862年首先报告而得名。此病多首发于青壮年女性或继发于泛发性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皮肌炎、红斑狼疮等病。临床以四肢末端主要是双手对称性青紫、苍白、潮红、发凉怕冷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由于手指动脉痉挛和闭塞引起管腔缩小、灌注压减小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所致。而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之归于“肢端青紫症”、“寒厥”、“血痹”等范畴。中医辨证上因其有受寒后指(趾)末端苍白青紫继而潮红之现象伴指(趾)麻木,且均具冬季发作频繁之特点,多辨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弱为其本,寒凝血滞为其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陈湘君教授临床运用通脉四逆汤类温阳祛寒药治疗雷诺氏征,颇有良效。

陈湘君著作陈湘君著作

通脉四逆汤由张仲景所创,原用以治外感内伤中“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之症,取其温经散寒,通阳复脉之义。而雷诺氏征的主要特点在于脉道阻滞不通,四肢厥逆,其成因在于人体正气先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外邪所袭,风寒毒邪壅塞脉道,留恋阻滞,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且人体四肢末节又为少气少血、肌肉浅薄之部位,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故患肢突遇寒冷刺激时,脉络挛急,血行不畅,而出现皮肤苍白,继发紫绀等症。其关键在于阳气不充,或郁闭于里,不能通达四末所致。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凡温阳通脉之剂,均为正治,而通脉四逆汤在温阳通脉方面效大力宏,应首选之。临证用方时,适用此方的患者多在原有雷诺氏征表现之外,更兼寒凝阳气不足、血脉瘀滞之象,症见形寒肢冷,面白色暗,唇甲青紫,舌有瘀斑,小溲清长,大便薄溏,双手皮色紫暗,遇冷发白变凉作痛,脉多沉细。究其病理,乃因阳虚内寒,阳气不足,无以行血通脉,脉道瘀滞,血行不畅,而见唇甲青紫,双手皮色紫暗,发白变凉,舌有瘀斑,脉沉而细;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肢,故形寒肢冷;脾阳不振,水谷不化,则利下溏薄;肾阳受累,固摄无权,则小溲清长。实为阳虚寒凝血滞之病。而通脉四逆汤由四逆汤倍干姜而成,全方以干姜温中散寒为君;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甘草和中益气,既缓附、姜之燥烈,又能加强附、姜之回阳救逆效果。服法可照四逆汤,头煎加400ml,水煎30分钟,取汁10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50ml,二煎混合,日1剂。其药渣可湿敷于患部,以增强其疗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本方具有明显的强心、抗休克作用,同时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及四肢血管,增加其血液供应,有利于改善“四肢厥逆”的状态。单药的研究则表明,附子还具有抗炎、镇痛、局麻、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抗寒冷以及促进免疫作用;干姜则具有抗炎、镇痛、促进消化系统功能作用;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有解痉抗溃疡、抗过敏及解热作用。以上研究提示本方运用于雷诺氏征的治疗可通过强心、扩张周围血管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陈湘君曾仿通脉四逆汤意用温阳祛寒法治疗多个雷诺氏征患者,均获良效。

教学

陈湘君教授曾担任龙华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工作近二十年,多次获得校级和院级先进教师奖,并获评2003年上海市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第一负责人,2002年2月聘为龙华医院陈湘君工作室指导老师,2004年9月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陈湘君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

教学表彰/奖励:

1.1993年—2002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优秀教师奖。

2.1999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评优建优”工作优秀个人一等奖。

3.2000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我心中的好老师”金奖。

4.2001年,获上海市教委“优秀育才奖”。

5.2003年—2005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6.2003年,主编的上海市九五重点教材的《中医内科学》(五年制)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7.2004年,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师德标兵”,同年主持完成的《中医内科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获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8.2006年,获优秀教师“本泽宝组”奖。

9.2007年,主编的《中医内科学》(七年制)获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

10.2009年,获聘龙华临床医学院终身教授。[1]

陈湘君著作陈湘君著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