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称】《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
【年代】南朝宋
【作者】颜延之
【体裁】五言诗
作品原文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
江汉分 楚望, 衡巫奠南服。
三湘沦洞庭,七泽蔼 荆牧。
经途延旧轨, 登闉访川陆。
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
却倚云梦林,前瞻京台囿。
清氛霁岳阳, 曾晖 薄澜澳。
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
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
存没竟何人? 炯介在明淑。
请从上世人,归来艺桑竹。
作品鉴赏
此诗作于 公元426年( 元嘉三年),诗题中“ 始安郡”即今广西 桂林,延之曾在此任太守,“都”指当时的首都 建康(今江苏南京),“张湘州”即湘 州刺史
张劭,“ 巴陵城楼”即今之 岳阳楼。先是,公元422年(永初三年),延之受权臣
徐羡之排斥,出为始安太守,道经汨潭,与张劭有过一段交往,并作 《祭屈原文》、《祭虞帝文》,借凭吊古代圣贤,以抒发自己遭受忌疑而被放外任的悲愤情怀。两年后( 公元424年,即元嘉元年),文帝
刘义隆即位,至此年,文帝诛徐羡之等,征 颜延之为 中书侍郎。延之在返京途中,又与张湘州相会,和他共 登岳阳楼,并写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岳阳楼的诗。
“江汉”四句写岳阳楼的 地理位置和它磅礴的气势。《 左传》载
楚昭王语曰:“江、汉、睢、漳,楚之望也。”奠即定。南服,即南方。长江、汉水交织分流于故楚之地,衡山、巫山屹立在南方。这两句以“登高怀远”的手法,显示出岳阳楼辽阔的背景,以远方著名的山水遥遥烘托出它地当冲要。三湘,原指江、湘、沅,这儿指 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牧,指郊外。沅湘之水波翻浪叠,汇入洞庭湖;云梦七泽,滋润着荆州郊野。这里,作者的笔触已经收缩到洞庭区域,以沅、湘、云梦、荆州逐步突出岳阳楼的具体位置。四句写景,却有三句写水,渲染出“水国周地险”的特点。后世登岳阳楼之作,如 杜甫“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孟浩然“气蒸 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也都以善于描摹水势著称,这未必不是受了此诗的启发。
“经途”八句,始进入城楼具体环境的描写。诗人途经岳阳,有幸与老友张劭登上曲城,访览山水名胜。城楼四周均为绿水环绕,地势高峻,举目望去, 山重水复。远处有云梦故地的茂林为之倚靠,近处有高台囿圃引人注目。适逢雨过天睛,整个岳阳弥满着清新幽馨之气;层层的太阳光辉,照得湖面 浮光跃金,煞是可爱。诗人写岳阳楼,基本上没有写楼本身的建构、形状,而着重于登楼后的所见,共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遥远的大背景:江、汉、衡、巫,这与其说所见,倒不如理解为所思;第二层是基本可感的中背景:三湘、洞庭、七泽、荆牧,既有所见又 有所思;第三层是可见的小背景,如弯曲重叠的城门,别致的园囿。这三层的写景由大到小,层层缩小,愈益明朗突出,颇得步步逼进之妙。至于“清氛”两句,则已从所见写到所感,为下文直接抒发感情做了充分的铺垫,正所谓写到最佳处,引出悲苦情。
“凄矣”八句集中写所感。开头两句变换了基调,远风吹来,仿佛勾起了凄凉之意;目极千里,不由得悲慨万端。悲从何来呢?接下二句写乐极生悲的原因:“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由遥远的空间联想到悠久的时间,由自然联想到历史,由山水联想到人物,诗人思想升华了,景物的内涵也深化了。这岳阳楼,是眼前纵目远眺的立足点,又是历史变迁发展的观察点。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经历着各种曲折波涛,在往还起伏中挣扎、抗争、前进;平静而多变的自然景色不仅是它的见证,而且它本身也经历了这种不可抗拒的磨难。接着,作者由生命本体的哲理思考推演出人生的抉择:“存没竟何人?炯介在明淑。”清人闻人倓以为,“言万古百代,存者没者,宁可数计,至竟何人为可 法耶!翘企耿光,惟在明淑之士而已。”( 《古诗笺》)延之为人狂放,敢于肆意直言,每犯权要,可见“炯介”之节、“明淑”之性,亦是其平生所持。所以这二句看是企慕古人,其实是“ 夫子自道”。最后两句承上,道出了诗人的人生志向:“请从上世人,归来艺桑竹”, 王充《 论衡》云:“上世之人,质朴易化”。作者宁愿归隐山林,亲植桑竹,过那种质朴自然的生活。这与“桃花源”的古朴生活“桑竹垂 余阴,菽稷随时艺”( 陶渊明《 桃花源诗》),可谓如出一辙。虽然陶渊明果断地进入了这种生活,而在颜延之仅仅是一种构想,是在浑朴的自然景象下的一时感慨,但读者也应该看到,这两句诗里毕竟包含着延之对 陶潜生活道路的一种认同。史载他与陶渊明 情款谊笃,延之出任始安太守时,曾“道经浔阳,与陶潜留连酣饮”(《 宋书· 陶潜传》),渊明在席间曾劝告他“独正者危,至方则碍”,而要保持这种“方”、“正”,就必须“卷舒”隐居。这给延之以很深的影响。 公元427年(元嘉四年)陶渊明去世后,延之为撰 诔文,还特别提到了谈这段话时的情景。因此,“归来艺桑竹”的“渴望”,虽然最终未实现,但又是十分真诚的。
此诗之所以有此高古雄浑的境界,亦是由于延之胸中有这一点“真诚”在。
这首诗结构严谨,由远景至近景,由景入情,层次非常明晰。全诗气势开阔,寄托遥深,既可见诗人笔力的雄劲,又可见其胸次的 高朗。
作者简介
颜延之
(384—456年)晋宋间文学家。字延年。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末,官江州刺史 刘柳后军功曹。 刘裕代晋建宋,官 太子舍人。 少帝时,出为始安太守,文帝时,官至 金紫光禄大夫。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颜光禄”。颜延之和陶渊明私交甚笃,在当时的诗坛上声望很高,和
谢灵运并称“颜谢”,但成就不如谢灵运。他的诗凝炼规整,喜欢 搬弄典故,堆砌辞藻,往往缺乏生动的情致。其诗较为人们所称道的是 《五君咏》五首。他的《
赭白马赋》,对后来许多咏 马诗都曾产生过影响。他的存世作品,明代
张溥辑为《颜光禄集》,收在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