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故居 1900年7月初的一天,驻守在黑龙江左岸的俄将毕乃托尔来瑷珲要求严阵以待的中国军队撤防让路,放俄军沿黑龙江向下进发。面对蛮横傲慢的俄将,老将军冷若冰霜,断言拒绝。
8月23日,一万多名装备精良的俄军扑过来,杨凤翔一声令下,炮声隆隆,枪声大作。中了埋伏的俄军不甘失败,轮番组织冲锋,岭上军民奋勇冲入敌阵,敌人死伤无数。已是花甲高龄的杨凤翔横刀跃马,奋勇当先,以杨家将世代相传的凛凛威风在敌人的阵营中左劈右杀,十几个敌人在他的刀下成了新鬼。在激烈的战斗中将军身上多处受伤,疼痛让他三次从战马上跌下来,他又三次跃上马背继续指挥军民作战。最后,杨凤翔终因伤势过重再次跌下马来,吐血而死。
杨凤翔战死后,军民们含泪把他的遗体简单装殓后,驮在一匹骡子上,冒着生命危险躲过俄军道道关卡,昼夜兼程辗转千里,将老将军的遗体送回了吉林府克勤社前五家子屯。灵柩停在杨氏祠堂里,乡亲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痛悼不已。
1904年4月,清政府追授杨凤翔为光禄大夫、一品建威将军,在吉林府克勤社前五家子屯为其造墓树碑。同时,清帝为杨凤翔的后人抬旗,抬入八旗的第一旗——尊贵的镶黄旗。
就这样,本是汉族人的杨氏,进入了满族八旗,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突出的典范。
基本简介
笔名:芦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1
民族:汉族
黑龙江巴彦人。中共党员。
1962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曾获1986年吉林省文学艺术期刊优秀编辑奖、
1987年中国作家协会编辑荣誉证书。
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历任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师,《长春》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吉林省出版局办公室副主任,《诗人》杂志主编,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编审。世界华人诗人学会理事,长春诗歌学会首届会长,中国诗歌学会首届理事。
个人作品
著有诗集《乡村的早晨》、《长白燕》、《北方》、《美的雕塑》、《莉莉的梦》、《星星恋》、《下弦月》、《苦恋树》、《芦萍诗选》,理论集《现代诗的钥匙》等。
诗歌《致诗友王书怀》获1980年吉林省作家协会优秀文学奖
诗歌《思索之歌》获1980年《春风》文艺奖
诗集《苦恋树》获199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长白山》奖和获吉林省人民政府2000年“长白山文艺成就奖”。
工程师杨凤翔 杨凤翔男,湖南宁乡人。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大学文化。
贵州玻璃厂总工程师。主要业绩:长期从事玻璃电熔技术工作,参与过我国第一座国产化全电熔玻璃炉的建设,该项目获国家科技成果奖,他也因此获贵州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以后他还独立设计和建设过多座全电熔和电助熔玻璃炉
1993年调贵州玻璃厂后,对当时我国最大的贵玻30吨全电熔玻璃炉作了多项改进,使电耗、热效率和炉龄等技术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达国外同类设备先进水平。他发表的论文《玻璃电熔技术》、《全电熔玻璃炉设计方面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再谈玻璃电熔技术》等或为国外学术刊物转载,或被收入一些大型文献丛书或文库,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对我国玻璃电熔技术的推广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凤翔(1905—1982年),字俊林,河北省大名县人,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曾就读北大历史系两年,后因酷爱艺术,又考入北平艺专,学习国画。毕业后在河北省林县任代县长兼县党部书记长半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变卖土地、家产,买枪支援抗战。由于他投军的部队人员、武器少而落后,与日寇打了几次小仗,死伤过半而溃散。当时,杨凤翔在家乡已一无所有,加上日寇追赶,他就携眷一路卖字画逃难到了西北。经同乡介绍在庆阳师范任教员,得到校长王任民(河北省昌平县人)的器重。后王任民调任泾川县县长,杨凤翔又随王来到泾川,在甘肃农校(址在杨柳湾泾川一中)、水泉寺中学任历史、美术教员。解放后,他向政府交待了自己的历史,后离校行医,准备回原籍,因无路途盘费,家小又生疾患,滞留高平。经学生挽留介绍定居高平城南,在高平街开诊所治病谋生。1955年初,因历史问题被捕,经审查,其历史问题属抗日时期,解放前从教,无新罪,解放后主动交待,且遵纪守法,以无罪当庭训解释放。1958年,他再次被捕,以历反罪判刑18年,1975年党中央关于原国民党县团级人员特赦文件公布后,获释回家。1977年法院对其历史问题又重新结论:“经查证,其历史问题时属国共合作时期,解放后无新的罪行,奉公守法,其原判决是错误的。”并发给冤狱费500元,回家后继续从医。1982年10月病故,终年77岁。
杨凤翔自幼学习刻苦用功,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很优良。先后以高分被北大、北平艺专录取。在北大两年期间,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为后来历史教学和创作历史剧奠定了基础。在庆阳师范和我县任历史教员多年,教学严谨,质量较高。同时,他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先后创作出大型历史剧《辽西精忠》、《斩檀道济》、《寇准执法》和聊斋神话剧《青风》。《辽西精忠》经与史肇荣共同修改定名为《赵苞》,县剧团排演成功,作为我县自编自演剧目,赴省上参加汇演,在兰州演出多场,受到省城观众的好评,甘肃省电视台作过报道。
国画艺术是杨凤翔的爱好和追求。为在这一专业上有所造诣,他离开了已在北大学习两年的历史系,转而考入艺专,专攻国画,以优异成绩毕业。在从家乡逃往西北的沿途,仅靠绘画这一特长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在庆阳师范任教期间,从华北来了70多名流亡学生就读,他们竟无棉衣御寒,杨凤翔就挥毫作画,奋战20多天,作画50幅,王任民校长亲自主持画展义卖,所得资金,给这些学生每人购买皮袄一件,在当地传为佳话。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县、地、省展出,《江乡晓雾》一画参加了1956年全国职工美展,获二等奖。其家中至今仍保留着他的部分佳作,有一幅作品还入编《泾川县志》。
医术是杨凤翔的业余爱好。他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加上好学爱钻,在当教员期间就开始学习医疗知识。离开学校后,又曾拜刘芝阳(瑶池道人)学医。不久,他开始行医,边医边学,在实践中提高很快,一两年时间在高平周围就有了影响,逐渐名声远扬,慕名求诊者不断增加。他在医药行道中属于经方派,以治伤寒、杂症较为特长,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验证出了一些验方、秘方和偏方,治好了不少病人。他曾收袁尚德、史克昌、杜浩昌为徒。杜浩昌跟他学医四年,后来成了我县一名有影响的中医,在县中医医院工作多年已升为主治医师,退休后仍被医院聘请上班。杨凤翔在服刑期间,被劳改机关安排看病,积极发挥专长,为当地群众、劳改干部和犯人治病,受到管教人员表杨和子午岭一带群众的赞誉。
杨凤翔曾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倾家荡产支援抗战。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即使在劳教期间,也毫无怨言,认真服法,刻苦改造。在家期间,教育子女要热爱党,跟党走,为人民多做好事。他为人忠厚耿直,任教时对学生、看病时对病人都是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别人有难,尽力相帮。他生活俭朴,安平乐道,不趁人之危,不欺强凌弱;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借机谋利;他只看病不开药房,仅收极低的手续费以维持简单的食宿。他家中生活清贫,无甚积蓄,逝后仅留几幅字画。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在泾川南原乃至全县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