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异常一般指妊振30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的位置不正,较长见于腹壁松弛的孕妇和经产妇。胎位异常包括臀位、横位、枕后位、颜面位等。以臀位多见,而横位危害母婴最剧。由于胎位异常将给分娩带来程度不同的困难和危险,故早期纠正胎位,对难产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叫胎位。正常的胎位应为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平行,胎头在骨盆入口处,并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整个胎体呈椭圆形,称为枕前位。除此外,其余的胎位均为异常胎位。在妊娠中期,胎位可异常,以后多会自动转为枕前位。如在妊娠后期,仍为异常胎位,则称为胎位异常,亦叫“胎位不正”。常见的胎位不正有胎儿臀部在骨盆入口处的臂位,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垂直的横位,或斜位等。引起胎位不正的原因有子宫发育不良、子宫畸形、骨盆狭小、盆腔肿瘤、胎儿畸形、羊水过多等因素。异常胎位在分娩时可引起难产,多需手术助产。如处理不当,甚至会危及母亲及胎儿生命。
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胎位异常的病名,但可见于“难产”或“产难”。其病因正如《保产要旨》云,“难产之故有八,有因子横、子逆而难产者;有因胞水沥干而难产者;有因女子矮小,或年长遣嫁,交骨不开而难产者;有因体肥脂厚,平素逸而难产者;有因子壮大而难产者;有因气虚不运而难产者。”这与现代医学论述是一致的。其病机主要是气血虚弱与气滞血瘀,临床可见孕妇素体虚弱,正气不足,神疲肢软而无力促胎转正;或因平素过度安逸,或感受寒邪,寒凝血滞,气不运行,血不流畅,气滞血瘀;又因怀孕惊恐气怯,肝气郁滞,气机失畅,而致胎位不正。《妇人大全良方·产难门》指出:“妇人以血为主,惟气顺则血和;胎安则产顺。”故治疗应调理气血,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气血通畅而胎位自然转正。然胞脉者系于肾,补气血的同时要固肾,则胎固气顺。中药纠正胎位异常,无损胎之弊。
1.妊娠28周后经腹部、阴道、B超检查证实为异常胎位。
2.臀位诊断:腹部检查子宫呈纵椭圆形,子宫底部可触到圆而硬、按压有浮球感的胎头。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到软、宽而不规则的胎臀。胎心音在脐上方左或右侧听得最清楚。B超检查胎头在肋缘下。耻骨联合上方为臂或为足。
3.横位的诊断:子宫呈横椭圆形,胎头在母体腹部一侧触及,耻骨联合上方较空虚。胎心音在脐周两旁最清楚。B超检查胎头在母体腹部的一侧。
1.横位应做选择性剖腹产。臀位分娩,初产妇多作剖腹产;经产妇,胎儿较小、骨盆够大者,可考虑阴道分娩。
2.横位如未分及时处理,会导致脐带脱垂,胎死宫内,甚至有子宫破裂危险。
3.臀位有破水后脐带脱垂可能,分娩过程中有后出头危险,会造成胎儿宫内窒息,甚至死亡。
4.作好产前检查,预先诊断出胎位不正,及时治疗,如未转为头位,则先作好分娩方式选择,提前住院待产。可以预防分娩时胎位不正及避免因胎位不正造成的严重后果。
应用针灸纠正胎位预防难产在我国古籍早就有记载。如《类经图翼·十一卷》指出:“至阴,三棱针出血,横者即转直”。尤其是灸法更用于分娩过程中的转胎:“一治横逆难产,危在顷刻……急于本妇右脚小指尖灸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如神”(《类经图翼》)。现代用针灸转胎始于50年代,自1960年起,即有大量关于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的临床报道[1]。80年代以来又增加体针、耳针及激光穴位照射,电针等法,效果亦佳。但就总的情况而言,以艾灸法用得最多,穴位则以至阴最理想。针灸一般用于怀孕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的孕妇,有效率在85~95%左右,矫正后的复变率约10%。但再次治疗后仍能转为头位。国外报道异常胎位自然转正率为60%。表明针灸疗效确切,且无任何不良副作用。
▲艾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至阴。
配穴:隐白、三阴交、京门。
(二)治法
一般仅取双侧至阴穴,如效不显酌加或改用1~2个配穴。用艾卷两支(长30厘米),直径1.2厘米,点燃后,术者双手执住分别在两侧穴位行温和灸,艾火距离穴位约为2~3厘米,以不产生灼痛而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度。每次施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连续4次一疗程。
施灸时,孕妇可取坐位,脚踏凳上,并解开裤带,亦可取仰卧位,两腿伸直。嘱孕妇灸治的当天晚上睡眠时解开腰带,并卧向儿背之对侧。接受灸治之后,每日复诊,胎位转正后即停灸,但仍须继续复查。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疗2313例,结果成功率为77.05~90.3%。多在一个疗程内成功,并以横位转胎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最差。另外尚有一定复变率。但对复变者继续施灸,多数患者胎位仍可纠正[1,2]。
▲艾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双侧穴位均取。将纯艾绒制成麦粒大之圆锥形艾炷,直接置于至阴穴上点燃,至局部灼热难忍,即另换1炷,每穴每次灸4~5壮。如局部起小水泡,可涂以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敷料包札,以防感染。每日1次(如有水泡,可避开该点),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02例,结果转胎成功341例,无效61例,总有效率为84.8%。且发现横位妊娠的疗效明显高于左骶前、右骶前位妊娠者,妊娠周次,32~35周的疗效高于40周以上者[3]。
▲电针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患者取仰卧屈膝体位,松开腰带,用1寸毫针刺入穴位2~3分,接通电针仪,连续波,密波,通电3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61例,结果有效15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4%[4,5]。
▲针灸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双侧至阴均取,以5分毫针斜刺向上,进针1~2分,平补平泻,留针30~60分钟。可用艾条灸针柄亦可取针后于睡前灸,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1次3~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90例,结果有效255例,无效35例,其总有效率为87.9%[6,7] 。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转胎穴、交感、皮质下。
配穴:腹、肝、脾、肾。
转胎穴位置:在内生殖器穴下方。
(二)治法
主穴可仅取前二穴,亦可均取,效不显时,酌选配穴。如仅取内生殖器及转胎穴,内生殖器双侧均用,转胎穴独取右侧;如全部取用,则每次选一侧,两耳交替轮用。以王不留行子贴压,贴压前必须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仔细找到所选穴区中的敏感点。并嘱咐孕妇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穴丸各100次,按压时要注意姿势:如为横位,可取坐位;如为臀位,则取臀高头低仰卧位,下肢屈曲,臀部抬高20~30厘米,或平卧。注意转胎应在空腹时进行。贴压4天为一疗程,如异常胎位仍未矫正者,可继续换贴耳穴。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矫正胎位异常孕妇493例,多在3日内转胎成功,其中413例,转位成功率为83.3%。且通过对照证实,耳穴压丸法的转胎效果明显优于膝胸卧位转位法[8,9]。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取新鲜老姜捣烂成泥状,于睡前敷贴于双侧至阴穴,以塑料袋包好,防止干燥,每晚更换1次,7日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观察239例,结果,有效185例,无效54例,其总有效率为87.4%[10,11]。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至阴。
配穴:会阴。
(二)治法
先仅取主穴,采用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输出功率2~6毫瓦,波长6328埃。治前孕妇排空小便,取坐位,解松腰带,脱去鞋袜。管口距穴区30厘米,光斑直径3毫米,双侧穴位同时照射,每次照射10~20分钟,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如3次无效者可加用会阴穴,方法同上。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42例,其中1000例约28~39周妊娠的臀位孕妇,胎位转正者673例,总有效率为67.3%;另242例,加用会阴穴,治疗4次后,转正230例,有效率为95.04%[12,13]。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孕妇取坐位或卧位,在双侧至阴穴涂生理盐水(起导电作用)。用脉冲电疗仪一台,工作电压6~9伏,将固定夹分别夹在双至阴穴,一侧正极,一侧负极,使电源接触点对准穴区,然后调整频率至1~2次/秒,电流强度以孕妇有感觉即可,每次通电15~25秒。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380例,结果矫正成功372例(其中又复转3例),无效8例,其总有效率为97.1%[4]。
▲指切加艾灸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治疗时间选在下午申时(4时左右),嘱患者空腹及排空二便,全身放松并将注意力集中于小腹部。医者在双侧至阴穴行指切数十下,使局部有胀痛感,每隔5分钟重复1次。然后以艾条作温和灸,每穴15分钟,若出现热感沿经络上行,并觉胎位有转动为佳。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0例,胎位转正者35例,无效5例,有效率88%[15]。
在孕期常见的胎位异常有臀位、横位、头位异常。
胎位异常分娩者对母亲及胎儿都有很大的威胁,是造成难产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发现异常胎位,及时给予矫正,可降低难产发生率,从而也降低了围产期孕妇及胎儿死亡率。
具体措施:孕妇要及时去医院进行孕期检查,医生通过四步手法来确定胎位是否异常。
若为臀位或横位,应在孕30周前可以自行转位而成正常,但若30周后不能自动复位者,应加以矫正。
通常状况下胎儿都是头朝下, 直到头位出世, 这就是正常分娩.如果胎儿的其他部位在最下面, 就称为胎位不正.常见的胎位不正有两种: 臀位和横位, 胎位不正会造成难产.在妊娠7 个月以前, 胎位不正还可能转正.如果妊娠8 个月, 胎位仍未转正, 就需要矫正胎位了.矫正胎位的方法是常用的孕妇自我矫正.方法是孕妇跪在硬床板上, 胸部紧贴床面, 两手前伸, 头向一侧, 臀部抬高, 大腿要与床面垂直, 臀部不可压在小腿上, 否则无效果.每次15-20 分钟, 每日3 次.做前孕妇应排空小便, 松开裤带.
胎动: 胎儿和母亲的`对话'
胎儿18 周左右, 就会`伸腰踢脚'地运动了.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 胎儿的运动也不断增多, 到怀孕29 周-38 周时, 胎动次数最多.胎儿运动次数与胎儿是否活泼好动有关.每天从上午8 点到下午8 点, 连续12 小时的胎动次数, 多者可达100 次, 少者只有30-40 次.
胎动不仅是胎儿运动, 同时也是胎儿与母亲联系的信号.正常的胎动代表胎儿安全无恙.如果胎动次数逐日减少, 以至减少到12 小时才动10 次以下, 或完全消失, 往往是胎儿严重缺氧, 甚至窒息, 接近死亡.据研究, 从胎动消失到胎儿死亡, 一般在24 小时左右.如果认真观察和记录每天的胎动次数和强度, 发现胎动异常及时做出判断, 采取措施, 如剖腹产手术等, 常可挽救胎儿的生命.
孕妇在怀孕18 周后, 应每天数一下从早晨8 点到晚上8 点的胎动次数, 标在坐标纸上, 然后把逐日观察的胎动次数的标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的起伏不是很大, 但有一个波动范围.一旦发现忽起忽落现象, 就应追究原因.特别是在每小时胎动次数少於3-5 次时, 就要密切注意.如果继续减少, 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正常产出的正确顺序应由头部先出来,若是下半身先产出,甚至肩膀、手臂等部位先产出,即称为"胎位不正"。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臀位,亦即屁股朝向子宫颈口及产道的方向,其他如斜位或横位(肩部或躯干部位朝向产道)者较少,但其危险性并不小。这只是最粗略的分类,事实上生产时,唯有后脑勺先娩者是最容易生产的方式,其他方式都容易造成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危险性或产程的延长。
不完全臀先露以一足或双足、一膝或双膝或一足一膝为先露。膝先露是暂时的,产程开始后转为足先露。较少见。
正常怀孕在接近足月生产时,大部分胎儿的位置都是头朝下的,这种所谓的“头产式”占96%;而有3%则是屁股朝下,称为“臀产式”。